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宋书文闫芳 《社区》2016,(18):40-41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居民苏阿姨走进槐荫社工“星星火”项目组社工室,她怀中抱着一个大纸卷,“我给你们送锦旗来了!”展开锦旗,“专业助人,与爱同行”八个大字赫然在目,苏阿姨将饱含谢意的锦旗郑重地交到了社工手中。  相似文献   

2.
谈苏东坡以赤壁为题的一词两赋侯惠娟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在诗、词、文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更“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和南宋豪放词的继承者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笔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独立地第一个举起反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中国的抗战拖住了日本的主要兵力,使日寇无力“北上”,也延缓了日军“南进”的时间,大大减轻了日本对英、美、苏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与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是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对新中国“一边倒”决策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意识形态在新中国“一边倒”外交决策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首先是社会主义革命理想 ,其次是反帝民族主义。二战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形势使这两种意识形态得到强化 ,构成了“一边倒”的重要促动因素。二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及新中国成立时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 ,虽然也促使新中国领导人作出“一边倒”的决策 ,但不是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 ,“亲苏”是新中国领导人的必然选择 ,而在冷战的大格局下 ,“亲苏”就不可避免地要“反美”  相似文献   

5.
在战争最后几个月,就在德国投降之后,红军除奸部(SMERSH)因“系统的反苏言论和恐怖意图”对[苏联军人]的逮捕令人注目地增加。甚至人民内务委员部一个步枪营的参谋长也因“在部队中系统地进行反革命宣传”而被捕。他“诽谤党和苏联政府的领袖”,赞美德国的生活,并且”中伤苏联报刊”。人民内务委员部部队的一个军事法庭判决他在古拉格劳动营服刑8年。  相似文献   

6.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叠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从音韵学角度讲,它主要是指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而成的音节词,如“萧萧”、“涟涟”。就词汇学而言,叠字一是指在构词方式上由两个相同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如“祁祁”、“茫茫”;二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组组成的重叠形式,如“采采”、“迟迟”。因而、叠字又叫叠音、叠词和重言、重字。汉字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在古汉语里,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叠字这个名称比较确切地概括了  相似文献   

8.
涂小雅一进公司,就莫名地吃了林芳一个“卫生球”。三个月前,两个人一起进这家公司。应聘中的“过关斩将”和培训中的“生死考验”让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9.
序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国东北作为它南下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和北上图谋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为了构筑对苏进攻的战略态势,做好对苏作战准备,日本关东军在当时的“满”苏国境战略要地设置了十余处国境阵地,并建立了14个国境守备队。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军事设施遗迹成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和企图北犯苏联的历史见证。 一、日本关东军“满”苏国境阵地构筑的历史背景及其概况 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奉行通过朝鲜向中国东北扩张的侵略政策。 “九·一八”事变本质上,不仅是日本实施其大陆政策,以武力吞并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而且具有极其鲜明的反苏战略意图,即意味日俄继续在东北亚的战略对抗。特别是在日本关东军卵翼下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将东北纳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防卫圈,确立了日本在东北亚的反苏战略态势。以“对付北方敌人”自居的日本关东军立即向“满”苏国境地区渗透,在中苏边界上形成了日苏双方军事上的直接对峙。 为防备日本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苏联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置于远东地区,投资近80亿卢布,在加快远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速向这一地区移民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问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苏试有关艺术思想资料的对比分析 ,可以澄清历史上一些模糊认识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和“美常在咸酸之外”是苏轼文人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有人曾问过马雅可夫斯基: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诗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契诃夫。一九一四年是契诃夫逝世十周年。年青的马雅可夫斯基也撰文纪念,写了一篇题名《两个契诃夫》的文章。在这篇短文中,年青的诗人提到了两个契诃夫。一个是被资产阶级文学评论所曲解了的契诃夫。这个契诃夫似乎是一个“黄昏的诗人”是一个“无病呻吟的人”……马雅可夫斯基旗帜鲜明地否定了这个契诃夫的存在,他认为这是资产阶级文学评论家们对契诃夫的歪曲。年青的诗人满怀激情地声称:契诃夫是一个“描写平民的作家”,是“坚强而又乐观的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13.
用“一个趋势、两个化、两个不变”可以全面、客观地概括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一个趋势”即当代世界的总趋势是和平与发展 ;“两个化”即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两个不变”一是指国际局势总体缓和与局部动荡的态势没有变 ,二是指美国企图在冷战之后搞“独霸” ,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没有变。中美关系作为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充分体现了世界格局的这种复合性、多元性和矛盾性 ,也就是经济上加强合作、政治上不时摩擦、安全上出现冲突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是一门缺乏“范式”的学科,但它内部却存在着许多对“范畴”,其中的一对就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和现象学方法论。范畴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导向性,另一个是对立统一性。作为一对范畴的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体现了这两个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诗如何表达情感?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取什么材料,二是用什么方法。南宋严羽的“别材”说,所论即是这一问题。严羽的“别材”说是针对北宋苏轼、黄庭坚诗论以及宋代诗坛时弊而发的。苏、黄力倡从书本中拾取古事旧辞为诗材,主张以用事为法,酿成宋代“掉书袋”诗风,导致诗道日益衰微。严羽看到苏、黄之论对诗坛的不良影响,因而一反其道,提出“诗有别材”之说,主张从客观物象中摄取诗材。  相似文献   

16.
历史何其惊人相似,三十年代苏联发生了“大肃反”,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悲剧。痛定思痛,我们有必要认真回顾一下两国在不同时期所走过的相似弯路。本文拟对“大肃反”与“文化大革命”作一比较研究,以找出它们之所以酿成历史悲剧的共同因素,吸取教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对于“大肃反”与“文化大革命”,我们既不能笼统地认定“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又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哪一个领导人(如斯大林、毛泽东),而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每一特殊的  相似文献   

17.
“芬兰化”问题,是国际政治界和学术界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简单化看法。现在,我想就此作一个概要的剖析,以就教于大家。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在战后欧洲分为美苏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一个曾经两次被苏联打败的小国芬兰,不仅没有加入苏联阵营,而且还保留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随之又同苏联建立了以1948年苏芬条约为基础的“特殊”关系。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政治现象?如何估价战后芬苏关系?自然成了国际政治界和学术界甚感兴趣的话题。问题要从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说起。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复杂短语(即复杂词组)和句子都是由词和短语组合而成的。它们在组合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的一次性组合,也不是一个挨着一个地顺次组合,而是一个层次套上一个层次地逐层组合起来的。词和词一经组合,就发生一定的结构关系,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整体。而做为参与构成这个结构整体的两个词(或两个短语、或一个词同一个短语),就是这个结构整体的两个“结构成分”,也称做“成分”。  相似文献   

19.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格局由战前的英法美与德意日两大集团对抗,转变为战后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战后40多年来,两极并存的局面一直影响和左右了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在两极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进行对抗和争夺。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主要标志,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完全瓦解,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时代。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特点,体现了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总体现状  相似文献   

20.
揭露代沟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分析家尼尔·豪和威廉·斯特劳斯在《大西洋月刊》上明确地说:“一种新的代沟正在出现。两种基本上反映对社会和自身的不同看法的世界观正在1990年代的美国发生冲突。”在《幸福》杂志上,苏内尔·拉坦声称,“今天的年轻人对看来特别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前景感到十分愤慨”,他们因自己的问题而责备“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 我们全都听说过这种有关代间冲突的可怕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