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分配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涉及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居民住房、安全卫生、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利益的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网络视域下,如何构建政府信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对公众舆论和社会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也需要政府不断加强信用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能。一、完善政府舆论引导机制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是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在舆论引导方面有专门人员负责,有工作方案可依,各项工作能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用是政府生命周期的主线,政府信用的严重缺失将造成整个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丧失。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是构建政府信用,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带动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用:构建信用社会的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规范有序的社会信用体系并进而建立信用社会,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管理者和服务者,政府信用是构建信用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批判高利贷信用和扬弃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信用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信用理论,该理论对我国信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我国,信用缺失尤其一些地方政府的信用缺失,极大地削弱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的入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迫切需要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以适应入世的需要和挑战,把我国政府建设成一个服务型、责任型和信用型政府。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影响了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如何认识这些不良现象带来的危害,以及怎样克服这些不良现象,我们选择刊登了这篇文章,以便使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用建设的缺失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用是整体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政府“善政”的隐形资本,也是政府持续执政的一种重要竞争力。增进政府信用,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当前中国政府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信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整体而言,政府信用现状不容乐观。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旦政府失信,那么它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损害将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都得到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日益成为主流。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经济社会等领域失信现象却屡屡发生。究其原因,往往与政府信用缺失有关。本文着重从和谐社会下政府信用内涵出发,分析了政府信用现如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提高政府信用,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WTO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 《领导科学》2002,(3):14-15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既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其中,较深层次的挑战是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挑战.改革政府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当前显得十分迫切.面对竞争和挑战,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使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其核心的内容就是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用与政府合法性之间总存在着某种联系,且政府合法性对政府信用塑造有重大作用。本文试图论证这一点,它首先阐释了政府信用和政府合法性这两个概念的涵义;由此分析了两者联系的实质内容;最后提出了加强政府合法性与政府信用塑造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政府诚信是构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增进政府诚信,是促进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确立市场主体交易和竞争过程中的游戏规则,并通过这些规则惩恶扬善,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基础,这也需要政府的诚信作为保证。尤其当前我国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作为诚信主体,应从制定政策和制度入手,增进政府诚信,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一、文件控制与政府信用 (一)对文件控制的理解 文件是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活动的真实记录,是正式的政府信息交流工具,也是日常政务活动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件的效用和机关工作的开展,而文件质量必须通过有效的文件控制来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治理变迁的历程,实际上是中国政治现代性展开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和政治转型的重要内容.因此,考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和治理的转型,必须将其纳入现代化和国家构建的视野中来加以讨论.围绕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围绕着地方政府角色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地方政府体制变迁和地方政府运行机制整合等四个方面展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角色定位是地方政府与治理转型的前提,政府职能调整是基础,政府体制变迁是保障,运行机制整合是核心,四者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殷民娥 《决策》2007,(12):64-65
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本文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下,从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角度,探讨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的呼声日高。在日益品牌化的社会,政府同样不能缺位。基于品牌核心内涵的视角,政府应该加大品牌构建力度、构建品牌型政府。品牌型政府是对服务型政府的提升与超越。在新时代,构建品牌型政府是提高公信力、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竞争力以及加强人本管理的需要,应进一步从提高公信力、提升服务水平、凸显关注民生及加强信息传播、自我约束与率先垂范、做有温度的政府等方面构建品牌型政府。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基层政府办公自动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办公自动化建设新要求所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基层政府办公自动化,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基层政府办公效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有为政府。这一模式在少数发达地区已经出现,并将成为大多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扣创新的基本目标。构建有为政府的途径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理念、政府职能定位、职能配置方式、职能实现方法和实现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领导文萃》2008,(3):36-40
信用与信任是政府和社会秩序的基石。政府信用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良性运行具有主导责任。而一旦政府不守信用,它对社会信用的损害将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信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了.但是,缺乏诚信仍然是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说明的是,诚实守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培育的,信用机制主要是靠市场竞争形成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叉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9.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政府职能转变能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完善政府自身建设、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形成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红利,进而优化政府的治理体系并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运用系统化、定量化工具探索政府职能转变制度红利的理论框架、实现效果和生成机制,对于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变革成功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欧盟通用评估框架(CAF)背景、内涵及中国适用性基础上,提出基于CAF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度红利及其生成机制分析框架,进而编制了具有较高效度、信度水平的测量问卷。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制度红利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东部地区表现更好,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各因素对制度红利生成的作用机理表明:(1)领导力是持续释放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制度红利的决定性因素;(2)行政审批流程更多影响着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3)公民参与在释放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制度红利方面作用明显;(4)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相关的保障性资源的绝大部分影响力必须通过行政审批流程等配套措施实现;(5)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善,能够显著提升政府自身运行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和公正性。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的方向包括完善面向职能转变的领导力提升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一体化标准化改革、强化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力度、构建流程为中心的职能转变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市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新型的政社(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互动关系,把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与优化政社之间的资源配置结合起来,研究探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新机制,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公共服务多样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哈尔滨市在社会组织履行职能过程中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尝试、推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应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充分考虑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组织发育程度、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重点领域分步实施,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