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承担认知、道德和审美之文化价值的知识群体,是文明发展和社会分化的产物。社会分化是普遍性的历史进程之一,由之社会出现了越分越细的众多角色、群体、活动、功能、规则与制度,并由此在新的形态上整合起来,从而进入较高阶段。中国古代知识群体与“士”有密切关系。本文准备以社会分化为背景,对“士”之概念变迁这一侧面加以叙述,其要点是“士”与“事”——行政职事、“师”——文化角色的关系变化,以期对学界关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特殊形成过程的研讨有所增益。1 “士”的最基本含义是壮年男子,故士女常可并称。《师(宀袁)(皀殳)》:“殴孚士女羊牛”;《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孔疏:“士者,男子之大号。”从士之字又可从女,如婿又作婿。《管子·小问》:“苗,始其少也,(日旬)(日旬)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是少为孺子而及壮则为士。壮字亦从士。《易·大过》:“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孔疏:“今年老之妇而得强壮士夫,亦可丑辱也。”  相似文献   

2.
8月 2 0日清晨 6时 ,克林顿下达了攻击令。游戈在阿拉伯海和红海的十几艘美国海军水面舰只和潜艇 ,同时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部和苏丹首都喀土穆发射了 75枚至10 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以上引自《昨天的报复 :1998年打拉丹》一文 ,载《金陵晚报》2 0 0 1年 10月 9日第 2 4版。遗憾的是 ,这里的“游弋”印成了“游戈” ,好在同一文章的隔一自然段中有“游弋”字样出现 ,可见属于校对之误。由于不止一次在报刊上读到“游戈”二字 ,故还是有必要作些区别。弋 ,指带着绳子的箭 ,用来射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汉代…  相似文献   

3.
谷风:维予与女 扬之水;维予与女 《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两诗中“维予与女”,字句全同,含义有别。 《扬之水》“与”是连词,诗人明说终鲜兄弟,在一起生活的“维予与女”。下章“终鲜兄弟,维予二人”,二人即予与女。 《谷风》中“与”是动词。马瑞辰注意及此,谓“与,犹爱好之”。马说是,与,亲与也。《管子·霸言》“诸侯之所与也”注:“与,亲也”。《庄子·大宗师》“孰能相与于无相与”,《释文》:“与,犹亲也。”“维予与女”谓只有我亲近女,与下文“女转弃予”正好相对。  相似文献   

4.
议与“义”相通假。《吕氏春秋·上农》:“重则少私义”,《盐铁论·本议》:“于其义未便也”,皆借“义”作“议”。《吕氏春秋·忠廉》:“士议之不可辱者大之也”,《韩非子·显学》:“言无定术,行无常议”,《隋书·经籍志》:“述其议疏,讲于人  相似文献   

5.
东 皇 太 一 盍将把兮琼芳 王逸曰:"盍,何不也。把,持也。琼,玉枝也。言已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镇,灵巫何不持乎?把玉枝以为香”。戴震曰:“盍,合也。”刘梦鹏曰:“将,进也”。 剑薰按;盍,戴震释合、是。合,当也。将,当训请。《诗·郑风》:“将仲子兮,勿窬我墙”。毛长《传》:“将,请也。”又《卫风·氓》:“将子勿怒,秋以为期”。亦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的古文化发展史上,音乐与文学总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古希腊与古印度的“史诗”,原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之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勿庸置疑也是能唱的。《墨子·公孟篇》曰:“弦诗三百,歌词三百”。《史记·孔子世家》曰:“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这对于我们研究《诗经》在当时的应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古代一些文献中,“诗”就含有“歌词”之意,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曰:“凡乐辞曰诗,咏声曰歌”;《汉书·艺文志》曰:“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由此可见,《诗经》除了是我国第一部可供诵读的诗之总集之外,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总集,第一部歌词总集。  相似文献   

7.
诸子散文的出现,是古文发展的一次大变革。它比殷周时期的典诰训誓浅显易懂,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有的富于逻辑性,有的博于比喻,有的长于夸张,都不失文苑奇葩。诸子散文的形成对后世的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初学者章学诚说:“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诸子散文的勃兴不仅有着相当广阔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更是与春秋末年逐渐产生的所谓“士”这一阶层分不开的。 “士”,《字■·士部》中曰:“士,儒者。”《论衡·实知》中曰:“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朱自清在《文学的标准和尺度》中说:“这种受了教育…  相似文献   

8.
音释二题     
《汉书》等引《诗》,为什么用“密勿”而不用“(?)勉”? 《汉书·刘向传》:“故其诗日:‘密勿徙事,不敢告劳。’”这是《诗·小雅·十月之交》的一联,毛诗作“(?)勉从事,不敢告劳。”《文选·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年表>》“密勿军国”李善注,“《韩诗》曰:‘密勿同心,不宜有怒。’密勿,(?)俛。”这是《诗·邶凰·谷凰》的一联,毛诗作“(?)勉同心,不宜有怒。”按,(?)勉亦作(?)俛。  相似文献   

9.
“郑声淫”作为孔子对郑声的评价,见于《论语·卫灵公》,其语云:“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关于这句话里的“郑声”是否指的是《诗经·郑风》?“郑声淫”的含义是什么?两千多年来的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一端以为说。譬如东汉许慎在其《五经异义》中说:  相似文献   

10.
班固《咏史》诗通过叙写“缇萦救父”故事抒发自身感慨,并将缇萦的形象凝缩在“鸡鸣”古歌的典故中。借“鸡鸣”意象抒发情感源于《诗经》,其中郑风《女曰鸡鸣》以“鸡鸣”交代谈话时间,《风雨》通过风雨中的鸡鸣起兴,《齐风·鸡鸣》和《小雅·庭燎》则保存着周代“鸡人呼旦”的礼乐仪式信息。司时卫士模拟鸡鸣报时,曲调雄壮高亢,直到汉代军中和宫廷依然沿用,并配乐收入乐府,但也带来曲调和风格的分化。《史记·项羽本纪》的“四面楚歌”,或是军中“鸡鸣歌”的变调。楚调激昂凄婉,与缇萦的急切心情相契合。“鸡鸣”典故承载着班固的激情,也凸显出班诗内敛、含蓄的学者型诗风。将事象、文化背景融入一个名词性典故,是汉代文人诗叙事兼抒情的艺术特色,也是汉诗由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过渡。钟嵘评价《咏史》“质木无文”,是基于南朝的审美观念,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1.
呜呼噫嘻     
呜呼、噫嘻:皆叹词.声轻则“噫嘻”,相当于“唉”;声重则“呜呼”,相当于“唉呀”. 呜呼:《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予怀之悲!”此表悲伤.又,《尚书·周书·旅獒》:“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  相似文献   

12.
“委”、“婉”二字自古有之。东汉《说文》记载:“委,随也。”“婉,顺也。”《楚辞·九叹·远逝》曰:“委两馆于咸唐。”《诗·齐风·猗嗟》曰:“猗嗟娈兮,清扬婉兮。”在单音节词占主要地位的古代汉语里,委与婉往往单独出现,或者与别的单音节词组合,诸如:“委曲”、“委顺”、“婉转”“婉静”等等。作为双音节联绵词,“委婉”出现得相当晚,大概要到清代才出现。《儒林外史》二十四回道:“更有那细吹细打的船  相似文献   

13.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14.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不管后人对“王者之迹熄”如何理解,孟子的话确实反映了“诗亡”这一事实.《礼记·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食货志》亦云:“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这些记载虽较为后起,但西周采诗的制度必系事实.《国语·周语上》谓“天子听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也不会全属子虚.至于诗的应用,春秋时代,演奏诗歌以  相似文献   

15.
一儿歌,我国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作童谣。《国语·晋语》载卜偃引“童谣”,韦昭注:“童,童子;徒歌曰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周宣王时童谣作“女童谣”,颜师古注:“女童谣,间里童女为歌谣也。”从韦昭、颜师古的注释可以看出,古代文献中的童谣,就是指男女儿童口头所唱的歌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歌。明杨慎对童谣的解释较为具体: 《尔雅》曰:“徒歌曰谣”。《说文》  相似文献   

16.
关于“……之谓”式,至今说法尚不一致。本文专就“……之谓”式的作用及特点进行一些探讨,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并借此机会求教于王力先生和其他同志。(一) 翻开古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句式: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书》曰:乃大明服,惟民其力懋,和而有疾。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3.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4.野语有之曰,闻道百,可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相似文献   

17.
"执热"新解     
《孟子·离娄上》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 ,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 :‘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孟子》所引诗句 ,见《诗经·大雅·桑柔》。《诗经》郑玄笺、《孟子》赵岐注皆解“执”为“持” ,故把“执热”解为“手持热物”、“持热”。此说或许源于墨子。《墨子·尚贤中》云 :“《诗》曰 :‘告女忧血阝 ,诲女予爵 ,孰能执热 ,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 ,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 ,将休其手焉。”墨子将“执”理解为“持” ,故云“休其手” ,因而后人把“执热”理解为“手持热物”。此解近人仍…  相似文献   

18.
<正> 先秦时期,楚人极为重视服饰之美.其服装丰富多彩,美妙绝伦;“楚冠”素为世人所重,独具特色,被称为“南冠”.《国语·鲁语下》说:“楚公子甚美”.韦昭注:“美,谓服饰之盛也”.《战国策·秦策五》姚宏释楚服为“盛服”.《左传·成公九年》记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杜预注说:“南冠、楚冠”,二者异称同指.  相似文献   

19.
关于《郑风·有女同车》一诗之本义,自古以来诸家观点各异,究其本质而言,无外乎解诗之法不同,由此亦可观汉学宋学之别。从诗歌文本出发,以同时期史料为可靠凭借,对全诗进行解读,考辨各家说法,才能得出诗歌本义。故以《郑风·有女同车》一诗为例,用此种办法进行考辨、解读,得出全诗并无本事,乃为描写婚嫁之赞歌的结论,进而求得解读《诗经》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释“败绩”     
《曹刿论战》中“齐师败绩”之“败绩”一词,现在通行注为“大败”,其义甚为含糊.这解释可能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在《左·庄十一年》有关“败绩”的一段文字如下:“凡师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由此可见《左传》并非从词汇意义的角度给“败绩”确定义界的.“绩”在《三体石经》里写作“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