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本身需要的劳动力会大大减少,大批劳动力将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何在呢?我认为,除了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未来劳动力的数量之外,根本出路在于努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三个转移:一是从耕地向耕地以外的土地和山山水水转移;二是从农业向其他行业转移;三是从乡村向小城镇转移.而农业的发展是实现转移的前提,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实现转移的关键.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将大大改变农业结构及农村结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可以说,实现三个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劳动就业问题,而且是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2.
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提出了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求关系和均衡理论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供求均衡和转移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现阶段主要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是在工作区域生活休闲的效用.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弹性劳动力收入差距是农业补贴的重要依据.根据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相关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地区转移、就地转移、城乡相对转移和移民转移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了结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教育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是传统产业转型、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和垄断性下降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加速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在增加劳动供给的同时通过现代产业部门的作用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既是劳动力的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是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的结果;教育对工资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样诱致劳动力提高对教育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们就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务经济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就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点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探究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农业机械化显著影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但具有滞后效应;第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显著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农业机械化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的遮掩效应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产生影响;第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加快和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和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明确目标任务;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序;完善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在全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形成制约和障碍,积极促进和帮助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的转移、分流、分化进而实现其充分就业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流与分化,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变迁,深化农用地改革,正确选用农业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力资本量,改善人力资本约束,十个指头弹琴,多渠道分而化之.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彩江  马庆国 《学术研究》2004,71(11):33-40
本文研究了剩余劳动和劳动剩余概念的区别 ,建立了劳动力状态静态模型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方程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因素。在此基础上 ,评价性分析了Lewis模型和Ranis -Fei模型的不足 ;并进而详细研究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指出这种转移产生了“农业剩余深化”、“劳动剩余深化”和“工业剩余深化”的重要现象。这种研究为深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 ,寻求工业化新模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提出一个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经济收敛的性质取决于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较小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会引致直接收敛,而较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会使经济收敛性质呈现先发散后收敛的动态变化。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经济增长出现发散趋势,而现阶段正处于发散与收敛的过渡阶段,但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以二元结构转换速度放慢为代价的。为此,政府应努力改变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状,一方面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先进地区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老年人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运用IV-Tobit模型分析农村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的影响,并将这一影响进一步分离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外出打工人数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处于主导地位,而且非常显著:外出打工收入所带采的"收入效应"不显著;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体上显著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如果不考虑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决定的内生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效果将被低估.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据估算,1996-20016年农业产业化年均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40.93万人,约占同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规模的11.32%.  相似文献   

13.
贺宇 《学术研究》2008,(4):71-75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一个相时饱和的阶段,城市拉力出现疲软的症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因此,传统的"推拉模型"难以对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相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过渡到政府主导的阶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引发了不少利益冲突,即政府部门问、不同政府间、城市偏向政策带来的城乡居民间、劳动者个人(集体)与政府阃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由此我们得出其政策性对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问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各方利益博彝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女性是促进劳动力转移首先要争取的人群:如果妇女的稳定就业能解决,夫妻双方都挣工资,农民家庭转移的动力就会增强.因此,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对妇女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帮助,通过提高农村妇女的劳动力素质,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夫妻双方都能拥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农村家庭才有转移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2004年春天,在我国农村还存在无限供给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吸纳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部门支付民工的工资偏低,这使西方古典和新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已不适应我国国情。我们由此建立的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认为,利用工资的激励职能,即通过提高工资可实现工资与利润的共同增长,从而保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进行,直到我国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以山东省309名农村女性作为研究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规律,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加强农村女性义务教育的监管工作、职业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转移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打造本地区特色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品牌;创造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配套机制;营造男女共转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加快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7.
谷燕燕  高邦森  高培元 《理论界》2009,(10):179-180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停滞,目前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速度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发展中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促进工农业产品交换,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高就业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发展、就业、消费的良性互动,是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文章在对南阳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劳动力本身、制度和土地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深刻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政府引导、消除制度障碍、深化农村改革和优化外部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以中国人口流动的经验为依据,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和菲尔茨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西部城镇劳动力市场与东部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增长率之阃的相互关系.通过计量检验我们发现,中西部就业增长率的增加对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效应比东部更为明显.由此,推进中西部城镇化战略以扩充中西部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不失为目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可以考虑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科学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1980—2011年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协整检验的方法实证考察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各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发现,城镇就业空间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预期收入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相对最小;同时,城镇失业率越低,制度因素越弱,相应劳动力转移的文化技能素养和物质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