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比较文学在国外并不是一门新学科。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叶。到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一股主流,登上了高等、大专院校的文学课堂,形成了若干学派,组建了包括“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内的若干学术机构和团体,创办了各种类型的专门刊物,出版了大量的比较文学著作,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在我国,比较文学却是一门新兴学科。从本世纪20年代始引进西方的比较文学著作算  相似文献   

2.
介绍比较文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指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今已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可是,国内外学术界,对比较文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发展变化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门学科的理论建设是个薄弱环节。有人主张不必在理论概念上争论不休,重要的是“去比较文学”,作出实迹,创出比较文学的中国特色来。这种主张自有一定道理,但也表现出片面性。纵观世界比较文学的历史发展,凡对比较文学学科作出自己贡献的国家和学派,无不都有自己独特的比较文学理论和设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中同样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比较文学与美国的比较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生气勃勃,并在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中国的比较文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世人瞩目的。它迅速地进入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并参与了理论争鸣,且成为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的一个重要成员。既然比较文学早在80年代的中国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而它既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同时也具有跨越学科和学术领域之特征,目前它的一个重点就是中西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即使在全球化的时代,当整个人文学科都受到冲击和挑战时,比较文学在中国依然有着相当的活力,并与世界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在近几年里在学科建制上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学科。此外,国际学术界的一些前沿理论课题也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挥和拓展,从而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完全有能力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出发参与国际性的理论争鸣和对话,并发出日益强劲的声音。  相似文献   

5.
<正> 伴随着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改革、开放,中西文学的比较热,继“五四”文学之后,再度在我国学术界兴起。国际比较文学由于我国文学的“介入”和它的独特价值的显现,又激起了一层层绚丽诡奇的涟漪。这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者说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随着每一个新的“对象”进入比较文学的视野,学者们就不得不对这个学科原有的若干规定进行一番反思和调整。一百多年来,比较文学就是在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中发展起来的。要使比较文学这门学科保持其青春活力,避免重蹈传统学科僵化的覆辙,关键之一就是放弃急于把这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定型化的善良愿望,保持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世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尽管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但在过去百年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完全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衍为比较文学的更大危机,所以必须对在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等存在的重要问题逐一回顾,以作为未来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西方学者曾对它做过多次界定,但至今仍没有一个为大家公认的科学定义。这不仅因为比较文学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还没有建立起严密的科学体系,更因为它是一门开放型、交叉型的学科,有许多界限难于划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比较文学已走过世纪的历程,它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开始而启始,随着中外文学与文化对话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初,鲁迅以其《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开拓了国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的先例,并首次确立了‘有在审己,亦必知人”的对话原则。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开中外文化和文学对话的风气,造就了中国比较文学勃兴的土壤。切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便在中国兴起了。1921年,“中国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吴便先生从美国哈佛学成归来,在南京原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门比较文学的课程“中西诗…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而比较文学研究的这类困难,是其作为一门学科发展的自然结果,要解决这些苦难,须自觉克服比较文学研究过程中的民族主义动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该是现代文学理论发达或传统文化悠久之国度的学者,用来计算本国文学财富及其影响世界的手段,更不是用来区分文学发展中的债务人和债权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孙伊 《东南学术》2003,(1):42-43
自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H.M.Posnett)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至今,比较文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而1986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后,很多国内的学者投身于这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渐建立、完善着这一新兴的学科体制,使其逐渐成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1.
比较文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它起步较晚,但具体涉足比较文学的历史,却可追溯至千年以上。早在西汉时代(甚至更早),史书上已有关于跨国度、跨民族的文化史料与神话传说方面比较的记载;之后,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 ,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 2 0多年来 ,这个领域已有了迅速的发展 ,不仅有了许许多多的成果 ,还有了自己的刊物、队伍、组织 ,并且进入了高等学府 ,形成独立的学科 ,有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等高学位点 ,高层的学术活动也已同国际比较文学界接轨。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 :“比较文学日益成为了一门显学。”(见陈、刘象愚著《比较文学概论·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9月 )。回顾这个过程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及其发展 ,是与学界人们世界性视野和开放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比较文学的特点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里的一篇专文说:“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是以钱钟书的巨著《管锥编》1979年在中国的出版为标志的。《管锥编》全面、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最广阔、最开放’,最‘无法归纳进任何科学或文学研究体系中去’的‘边缘学科’的特点。”《管锥编》不仅为比较文学树立了典范,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也为比较学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下文择取两则,略加申述。  相似文献   

14.
全球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江苏社会科学》2002,1(6):161-16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开放的国际性学科,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尤其来自指向大众文化乃至消费文化的文化研究。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者以民族主义的意识来对抗比较文学的全球化,或者以返回文学本真性策略来阻止比较文学研究的“泛文化”倾向。作者认为这些均不足为取,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导致比较文学陷入新的危机。从一个国际的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应当以开放的胸襟吸纳各种新的研究方法,正视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课题,通过与国际学术界的直接对话达到把中国文化和文学精神传播到全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从它独立以来,鲜明地呈现出对立的两大学术派别: 影响研究学派 该派首创比较文学,以法国为中心,注重历史实证。其研究对象: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一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交流和影响。并把影响区别为“接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关侨易学的观念和理论已有诸多讨论,但尚未有讨论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关系的著述。侨易学与比较文学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相同、相似或交叉,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和差异。二者之间很可以互识、互释、互证、互补,由此得到某些启示和启发。侨易学很接近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但它比影响研究更加灵活、多变和宽泛。侨易学的跨学科特征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具体的研究学科,它具有综合科学的特征,这使它与比较诗学的理念非常接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流亡文学亦可成为侨易学研究和分析的典型对象。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其收获或许可以是双倍的。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序幕比较文学在中国,非自今日始,但也不是“古巳有之”。有人把我国比较文学的历史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甚至把孔子也说成是一个比较文学家,这种重视我们祖国文化传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计划、有目的地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但也有的认为始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有的认为始于七十年代末)。但从广义上说,把中国文学研究课题与外国文学参照对比研究,有意识地介绍外国文学来影响改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