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宋元以来,在研究、注释《资治通鉴》的著作中,论成就之大、影响之深,当然要首推胡三省的《音注》;然而在胡三省之后,对《通鉴》用力之勤、补正之多,恐怕就数得上明代严衍的《资治通鉴补》了。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以下简称《考异》)三十卷,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目录》同时完成。胡三省为《通鉴》作注时,将《考异》条文分注于有关正文之下,《考异》与《通鉴》始合为一书,但《考异》仍有单行本通行。长期以来对于《考异》的研究,是《通鉴》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对《考异》的研究多限于《通鉴》研究的论著中有所涉及,专文论及的寥寥无几。白寿彝先生指出:“在考异著作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一书尤应受到重视。”(《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考异》确实在史学上有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说历代兴亡之事,意在对明朝历史作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他借古讽今,表现了他在明朝灭亡后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操守;因家国亡于异族入侵,借《资治通鉴》以诉亡国之恨,在王夫之前有胡三省注《通鉴》,后有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一些有民族气节的学者皆会从历史中寻找精神寄托,鼓舞信念。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是建国后组织专家整理的第一部重要史籍,具有示范性质,出版后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当然,也有学者指出一些整理工作中的疏漏,但大都集中在《通鉴》正文部分,对胡三省的注文极少涉及。近因工作需要,检阅该书,发现胡注的整理也存在一些问题,美玉之瑕,亦应指出,以求完善,故不揣翦陋,试予匡正。因《通鉴》卷帙浩繁,笔者涉猎有限,谨就第164卷胡注中的问题略陈浅见,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人重视。该卷在中华书局版平装本第11册,以下仅注明各条的页码。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载文《夫余的疆域和王城》,引《三国志》卷30《东夷传·夫余》云:“正始中,幽州刺史毌丘俭讨句丽,遣玄菟太守王颀诣夫余,位居遣大加郊迎,供军粮。”误将毌丘俭作母丘俭。恐系依《资治通鉴》音注所致。《通鉴》卷73“毌  相似文献   

6.
《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博野、凤翔军还至渭桥,见所募新军衣裘温鲜,怒曰:“此辈何功而然,我曹反冻馁!”遂掠之,更为贼响导,以趣长安。博野军,《通鉴·胡注》曰:“长安二年,李寰帅  相似文献   

7.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唐五代都指挥使考杜文玉新版《辞海》载:“都指挥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然都指挥使晚唐时已为较常见的武职,如《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条载:“汝郑把截制置都指挥使齐克让奏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这是笔者所见最...  相似文献   

8.
<正>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中写战争的部分,是我国古代史学宝库中一颗光采夺目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鉴赏。因此,本文试对《通鉴》写战争的问题略作探讨。一、关于写战略方针《通鉴》写一些较大规模的战争,不是简单地铺叙战争的一般过程,而是着意地写出交战者的战略方针。试举《通鉴》写楚汉战争为例。  相似文献   

9.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汉书·陈胜传》同。关于这一阳城的所在地,前人共有三种说法:《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和张守节《正义》认为是秦汉颍川郡的阳城县,故治在今河南登封县境。《陈胜传》颜师古注认为是《汉书·地理志》汝南郡的阳城侯国,故治在今河南商水(一作汝南)县境。唐以后多数著名学者如胡三省(《通鉴注》)、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齐台南(《官本汉书考证》)、钱大昕  相似文献   

10.
司马光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者相继不断,在众多论著中,对研究司马光另一部与《通鉴》关系密切的著作《资治通鉴目录》(以下称《目录》)很少问津。本文在点校《目录》的基础上,就《目录》是否为《通鉴》的提纲,《通鉴》在付刻前是否作过修改以及《目录》校勘《通鉴》的价值三个方面,作一番探讨。一、《目录》是《通鉴》提纲说辨误《通鉴》的编纂过程分为丛目、长编和定稿三个步骤,这在学术界已有定论。最近,宋衍申先生在《司马光传》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说是丛目之前有一个提纲,这个提纲在编写过程中不断修改,《通鉴》上奏前又做了一次定稿,成为今天所见的《目  相似文献   

11.
湔氐道是四川西北的一个秦置县。关于“湔氐道”的治地,宋人胡三省说:都安县“即汉之湔氐道”。(《资治通鉴广注》)今人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皆从此说。《舆地纪胜》载湔氐道在松潘。古今争论,大体围绕松潘、灌县两地。到底何说为是?实有考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汤勤福的博士论文《朱熹的史学思想》(齐鲁书社2000年1月出版,下简称汤著),拜读之后有一些感想,必欲一吐而快之。一汤著在史学史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朱熹《通鉴纲目》的考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通鉴纲目》“凡例”是朱熹所撰,他还撰写了部分的“钢”,而“分注”则是朱熹托其学生赵师渊撰写完成的,即认为《通鉴纲目》的主要作者不是朱熹而是赵师渊。这一观点影响极大,几成定论。对此汤著作了说细的考辨,得出了全然不同的新论断。作者考证,元朝贺善曾指出当时有人怀疑《通鉴纲目》非朱熹所作;全祖望、王梓…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陈泰传》载:“泰曰:‘……若(姜)维以战克之威,进兵东向,据栎阳积谷之实,放兵收降,招纳羌胡, 东争关陇,传檄四郡,此我之所恶也。……’”对此,《通鉴》胡注曰:“……余谓栎阳在长安东北,维兵方至狄道,安得便可东据栎阳!泰盖言略阳耳。栎,音药;药、略声相近,因语讹致传写字讹耳。”胡三省所见有理,但断言此“栎阳”为“略阳”,则似误。因狄道(今临洮)距略阳(今秦安陇城镇西北)不下六百里,之回有襄武  相似文献   

15.
一、“三公”不是秦和西汉初年的制度胡三省注《通鉴》时,说道:“汉承秦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按照他的说法,秦和“承秦制”的汉,都曾实行过“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的制度。这种说法流行多年,已经成为传统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完全符合秦和汉初的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6.
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史书中多见“所由”一词,周一良先生在他的大著《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有专条考证,本文只就隋唐“所由”的旨义作点小小补充,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 《隋书》卷二《高祖纪》开皇九年诏: 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高第。此则教训不笃,考课未精,明勒所由,隆兹儒训。 又卷二五《刑法志》云: 令殿内去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此事又见《资治通鉴》卷一七七隋文帝开皇十年。胡注云:“所由,言所主也”。胡氏对“所由”的解释,我们还可举出下列几条:《通鉴》卷二二○肃宗至德二载:其府县所由,祇承人等受贼驱使追捕者,皆收系之。胡注:所由人,有所监典。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354卷,囊括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1362年的历史。《通鉴》包罗宏富,卷帙浩繁。它是由司马光主编,刘(分攵)、刘恕、范祖禹等协助,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的。作为司马光的助手之一,范祖禹在编写《通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过去讲《通鉴》时,往往只谈司马而少谈范与刘,这是有违历史真实的。对此,本文试评述之。  相似文献   

18.
《续资治通鉴长编》订误四则燕永成近读中华书局校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发现有时间、官职和人名等方面的错误,今不揣浅陋,稍加辩证。1.《长编》卷二○《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辛卯》条(R.464)云:“以建州邵武县为邵武军。”按:《太...  相似文献   

19.
在阅读《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的过程中,我曾就该书校勘记所及范围以外的某些问题,随手作了一些札记,并整理成此文(其中前一部分已刊载于1983年第4期《山西大学学报》,二者可合看),供阅读《魏书》和该书点校工作之参考。 1、且六里于贼逾要,去此闲远。(《游明根传》,1217页) 按:“逾要”不词,《册府》卷四七二作“近要”。《通鉴》卷一四七引作“要近”。胡三省注:“要,谓海道之要;近,谓南近江淮。”此表下文所谓“若以闲远之兵,攻逼近之众”云云,并可证此处当作“近”是。  相似文献   

20.
审视精细笔削生辉──读《资治通鉴》拾零宋怀仁阅读《资治通鉴》,我总喜欢把它和正史对照起来读,比如读汉纪,就查《史记》、《汉书》、《后汉书》;读魏纪,就查《三国志》;读晋纪,就查《晋书》,这样,你就会发现《通鉴》所记,事事有所本,句句有来历。当然也有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