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一些记者以"暗访"的方式,进行不被当事人所觉察的采访,以此来获取各种信息,使"暗访"的魅力与作用逐渐得到发挥.但是"暗访"始终存在着法律与道德上的种种矛盾冲突,它是否合乎法律与社会公德,本文就这一新闻界争议的焦点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暗访的内涵及其特性暗访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形式,也是近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采用这种采访形式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捕捉到了一些“大鱼”,产生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暗访,又名隐性采访,即记者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的目的而进行的采访。在过去的新闻采访学教科书中,隐性采访或一笔带过,或附带大段的说明性文字。甚至严格界定为“一般用于特殊情况,多用于批评性稿件的采写,范围有限,数量有限,要向上级组织打招呼,稿件要与本人见面等等。①这说明,暗访是我国新…  相似文献   

3.
“新闻暗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蔽搜集信息的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用得恰到好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因暗访而成为“侵权行为”者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接连不断。在我国还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和记者既要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又要有效地规避新闻官司而进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谈隐性采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也称新闻暗访。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其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是公开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它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意图的前提下,亲身体验和感受事件真相,使采访对象不知不觉地接受采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对于整个新闻报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记者与被访者能否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实施采访、进入写作是新闻报道三个环节,与此相对应,"约哈里窗"正契合了这一过程--获取公开信息进行准备,挖掘受众所不知进行采访,梳理总结进行写作."约哈里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记者和被访者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伦理是新闻伦理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新闻伦理又是社会治理的组成部分.汶川大地震期间,灾难性新闻采访遭遇的伦理诘难,暴露出先前对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问题的关注不够.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的内涵和本质,以及伦理总原则和子原则,都是亟待厘清的问题.只有在厘清这些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灾难性新闻采访伦理制度的框架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程翊 《江西社会科学》2001,(Z1):335-336
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与挖掘新闻的调查研究活动.从整个新闻活动的程序来看,采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是其他新闻活动的基础.报纸上的一条新闻,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稿、编排、印刷,才能与读者见面.在这一系列新闻活动中,采访是第一道工序,是最基本的环节.采访的情况怎样,采掘到的新闻"原料"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一张报纸的办报质量.所以,我国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认为,一张报纸有三项任务:采访、编辑、经营,而其中"以采访为最重要",因此,培养记者"乃是推进报纸的根本的根本".下面我结合自己进入报社工作十余年的实践活动,浅略谈一谈"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中的提问技能"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记者进行新闻工作的手段与过程,更是记者的职业活动。记者通过采访活动实现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完善自身职业需求,采访能够体现其职业技能,采访的主题能够体现对社会价值的导向。因此,融合了技术与艺术的采访技巧是一则有效新闻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大大影响采访的效果。本文从采访技巧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新闻工作者如何灵活引用采访技术以及如何升华采访技术到艺术的途径,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这一提法在新闻学中还不常见.它专指采访者向采访对象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隐瞒真实采访意图的特殊采访方法.隐性采访早已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故作一番理论性探索很有必要.一、一个矛盾的现象追溯隐性采访的历史,它至少在我国清末就已出现.清末名记者沈荩,在参与唐才常组织的湖北起义失败后,逃到北京,就以古董商的身份从事新闻事业.1903年他偷取到《中俄密约》文本后,立即密送天津的报纸发表,揭露沙俄侵华、清廷腐败的真相,国内外舆论哗然,《密约》遂因之流产.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互动关系。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采取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及时地控制和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有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就记者屏幕形象的塑造和具体采访过程中所运用的心理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强调记者进行采访时综合运用一般心理规律和特殊心理规律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在此方面的修养。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要求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采访"技巧".注意灵活机动,勿忘新闻敏感对采访的支配作用;勿忘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勿忘观察判断,从寻常事物中"找"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文献采访风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克  杨肥生 《学术界》2007,(1):229-232
文献采访风险是文献采访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对文献采访风险的定义、类型、成因、危害、防范措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提高文献采访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对于整个新闻报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访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记者与被访者能否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实施采访、进入写作是新闻报道三个环节,与此相对应,“约哈里窗”正契合了这一过程——获取公开信息进行准备,挖掘受众所不知进行采访,梳理总结进行写作。“约哈里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记者和被访者的范式。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图书馆传统文献采访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与实现高校图书馆互动式采访机制的措施,旨在提升采访工作质量,优化馆藏资源。  相似文献   

15.
提问在新闻采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提问是记者以提问题的形式挖掘新闻材料,核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采访方法,是采访的核心。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梅琼林 《中州学刊》2007,(4):253-255
隐性采访具有真实可信、方便易行、效果显著等特点,目前广泛被媒体尤其是新闻媒体所采用。但是,隐性采访在带来种种效益和利益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及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不利影响。降低隐性采访的负面影响,应借助和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采访;加强媒体的道德自律,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尽量维护人的权利,保护人的隐私。  相似文献   

17.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大打算修订师德条例,对教师行为进行规范,不提倡网上臆造事实抨击他人以及网上谩骂等.  相似文献   

18.
人的行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访对象作为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特定元素,其行为具有人的行为或活动的各种表象特征。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大众传播学、生理学等角度考量采访对象的行为特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19.
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特征及其面对的主要问题 ,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此外 ,还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作者按:我关于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在学术批评网发表后,引起了不少关注和反响.2005年6月24日晚上,博客中国的古川先生就此事对我进行电话采访,采访记录稿于25日上午发表于该网站.细读一过,发现一些字句上的讹误,便做了一些订正和修改,形成了这个修订稿.这里要感谢古川先生积极热情的工作,也感谢朱鲁子、李名梁、旺才、李强、江渚子以及无法一一列举姓名或网名的网友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