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欣 《21世纪》2014,(6):6-7
201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这让我们看到了冲破雾霾的那一片阳光!坚决向污染宣战,表明了政府防治污染的态度和决心,同时人们更愿意看到政府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法律的态度和决心。法律如何实施,直接影响污染防治的效果;而污染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众 《今日南国》2014,(8):22-22
190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廿五,当时中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向全世界宣战.这是一件令史界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30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的丈夫咸丰皇帝就是被洋鬼子们逼着一路小跑到了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然后一命呜呼的.记忆犹新的慈禧不会不记得洋人的厉害,更不会忘记仅仅发生在5年前的甲午惨败.难道年逾花甲的她真的疯了,或是老年痴呆?  相似文献   

3.
西汉是诏书文体的形成期,从文体学角度辨析了西汉诏书文体的名称、涵义,认为传统的"四品"之说在原件缺失情况下,已没有分类意义。西汉诏书是西汉皇帝自己草拟或授意职能部门所颁布的命令的统称。从政治学、文化学角度考察了西汉诏书草拟、颁布、封驳等制度的变化,认为这一变化实质是专制制度加强,对国家政治话语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战争是近代中国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件,困境中的清廷竟然敢向全世界宣战。其实,如果仔细排比新旧史料,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个所谓"宣战诏书"的真实用意并不是宣战,而是一种外交立场,外交姿态。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各项改革措施使日本在短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对外实施扩张战略,并首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台湾和中国的藩属国--琉球、朝鲜.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大爆发,从而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要求征讨、惩治日本的"征日论".  相似文献   

6.
克林德(1853-1900)德国人。男爵。1881年来华,为使馆翻译学生。1883年任广州领事馆翻译。1885年任驻华使馆参赞。1887年任代办。后曾回国。1889年再度来华为德国驻华公使。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对华持敌视态度。同年6月14日,曾指使德国士兵对路经使馆旁的义和团民开枪,打死无辜团民20余人。引起清政府对外宣战并照会各国驻华使节于24小时内离京。6月20日与翻译科达士乘轿前往总理衙门,途径东单牌楼时与清军发生冲突,被端王载漪的虎神营士兵开枪打死,遂酿成“克林德事件“。该事件发生经过是这样的,1900年6月20日上午8时德国公使克林德因未得到清政府对各国公使提出暂缓离京照会的答复,便带领翻译科达士与水兵数人乘轿前往总理衙门交涉使馆人员撤离事宜。至东单牌  相似文献   

7.
19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政局交织着封建统治势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人民群众斗争势力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多重纠葛。庚子年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宣战”,义和团抵抗,正是这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调和的产物。多年来,史学界对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战与主和争论,进行了多方研究和考证,但评判不一,分岐甚大。一种观点以光绪皇帝的变法壮举所慰籍,加上对慈禧太后签订《辛丑条约》的愤怒,因而褒帝贬后。另一种观点则从近代反帝角度,基本肯定以慈禧为首  相似文献   

8.
洋务派"外须和戎"浅析--利国与误国共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部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外和戎,以一定程度的妥协、退让争取时间、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实现自强的目标.这在当时是无可奈何下的一个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一) 庚子年(1900年)西太后决定对外宣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人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其中,恽毓鼎的说法受到不少人的重视。据恽毓鼎说,西太后决定宣战是因为轻信了江苏粮道罗嘉杰之子向荣禄密呈的“假照会”①。由于恽毓鼎参加过宣战前的几次御前会议,有的同志对他的说法深信不疑,断言“他的纪述是真实的②”。有的同志还引用《景善日记》、袁昶的《乱中日记残稿》、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等书的有关内容作为旁证,认定恽毓鼎的说法是可靠的。虽然也有少数人对恽毓鼎的说法持保留以至否定的态度,但从近年来发表的论著看,不少同志仍对恽毓鼎之说深信不疑,认为“假照会”是促使西太后决定宣战的主要原因。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点考证。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对外宣战”的上谕,促进了山东义和团运动的重新高涨,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把人民逼上造反的道路。复起的地区广泛,斗争声威诰大,残存下来的教堂成为被打击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义和团在山东复起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政府庚子年间的对外宣战,目前史学界有几种意见,为欺骗和消灭义和团;为抵抗侵略;为解除归政失权的威胁;为义和团和整个形势发展所迫。笔者基本同意第三种见解,在此不揣疏陋,略抒己见,请诸位学者指正。 1 如何分析和判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侵华形势和清政府的内外政策,是评价庚子宣战的前提。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掀起的瓜分狂潮,到19世纪末,暂时趋向笋和。他们此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巩固已经取得的侵略成果,以便使其写在纸上的筑路、开矿等侵略利权变成现实。于是,英法、英德、英俄分别达成分赃协议。  相似文献   

12.
1884年8月23日,法国海军孤拔舰队在闽江击沉了中国福建水师战舰,轰毁了马尾造船厂后,清政府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于8月26日下令正式对法宣战,中法战争由是全面爆发。 清政府的战略方针主要是:海面防守,陆地进攻。在陆路战场,清军分东西两路出关,  相似文献   

13.
辛酉政变是慈禧一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事件。慈禧通过辛酉政变一举夺得国家最高权力,并从此实际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辛酉政变同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最高权力集团中的宫廷政变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也是权力的两分配。据辛酉政变而断定慈禧早就是政治野心家不仅论据不足,而且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和事物发展的逻辑。对辛酉政变,乃至慈禧的一生,都应作具体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14.
《苏报》因宣传革命而触怒清政府,遭至封杀,撰稿人被捕,是为"《苏报》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对此案进行了全程报道,但它在字里行间与行文的语气上有隔岸观火与落井下石之嫌,表现出了与它作为报界领袖极不相称的立场,在报界同仁遭遇不幸的时候不仅没有表示同情、施以援手,反倒充当了满清政府的应声虫。作为一个幸灾乐祸的看客,它在貌似公正的报道下,让读者看到了清政府勾结洋人戕害革命者的丑恶行径,也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侵略者对我国司法的粗暴干涉,从而激起了更多的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这种结局是《申报》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性质从全局和整体来说,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关于大战的初期阶段,即从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起,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止,这一段时间内战争的性质,却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6.
庚子那拉氏对外宣战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年六月二十一日,那拉氏公开发布诏谕向各国宣战。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多年来研究者有一个共同的倾向,认为那拉氏是为了对付义和团,而不是对付“洋人”,即为了对内而非对外。这些同志的意见是:义和团当时已经“控制了北京城”,对外宣战既可避开群众革命的锋芒,又可遂其借刀杀人、消灭义和团的毒计。我对证了一些基本材料,觉得这种看法有违历史实际。我认为那拉氏至少在宣战后的第四天以前,即六月二十五日下令停止进攻使馆以前,她所考虑的还是为了对外,而非对内。兹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好们!  相似文献   

17.
慈禧策动辛酉政变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慈禧主谋或与奕诉合谋策动了1861年的辛酉政变。但细考史实,这一说法是靠不住的。首先,慈禧并未参与或事先知晓政变的重大军事部署。其次,所谓慈禧指使“奏请垂帘听政”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其三,慈禧与奕诉密谋的唯一证据,也不足以证明慈禧策动了政变。最后,事实表明,是受到国内外力量广泛支持的奕诉集团主谋策动了这场政变。辛酉政变是清廷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慈禧通过政变上台却是历史的偶然。  相似文献   

18.
201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于6月19日正式实施。就在这个解释实施的当天,据媒体报道,因涉及严重环保问题,新安股份建德工厂厂长等多家草甘膦上市公司中层被抓,这也许是"两高"发布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后全国首例环保案件。而其中"此次行动很可能是异地调警"的说法,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难度。而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尽管明知一些企业排污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但面对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1907年6月3日,俄国第二届国家杜马被解散,按6月3日选举法产生的第三届国家杜马在此后不久开始工作。沙皇依靠这届杜马内部的两个多数,即右派和十月党、十月党和立宪民主党的多数,打着“立宪”的旗号,建立起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同盟,妄图继续维持腐朽的专制制度。所谓六三政体,不仅仅是指第三、四届国家杜马内部的结构,而是1907年以来俄国政治制度的总称,它涉及一系列政治关系:国家杜马与国务会议、国家杜马与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国家杜马内部的力量对比。苏联及国内史学界历来有六三政体一直延续到二月革命的说法,这意味着承认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同盟一直没有彻底破裂。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而是认为,六三政体自产生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裂痕,内部矛盾日益加深,致使它在大战前夕已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之中,在大战中彻底崩溃。  相似文献   

20.
天津保卫战从1900年6月17日天津驻军攻打紫竹林租界开始,到同年7月14日天津沦陷结束,是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战斗之一。它的爆发和结局,对义和团的命运、清政府的决策和侵华联军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