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文化和情感的综合反映。在中国精神的内涵中,凝聚了我国深厚的传统道德理念,中国精神的内涵包含了"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宽容团结"等内容,博大精深。古代精神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与前行的力源,现代中国精神是在传统道德基础上融入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因素,是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与潮流趋势的新的中国精神,是当今之中国实现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撑。结合中国传统孝道探究道德理念在中国精神中的体现,从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媒体宣扬作用、促进教育的尚德功能和建立激励机制等四方面创新孝道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中国精神强劲的内在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道德通向宗教的逻辑过程分别体现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康德式是道德"导致"宗教,实践理性的最高客体至善之实现需要以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为公设;黑格尔式是道德"走向"宗教,在精神的辩证运动中,道德环节良心之内在缺陷的克服不可避免地需要走向宗教,从自身确定性的精神走向精神的自我意识。他们都以理性哲学的方式重新阐释了传统的信仰。据此提出"道德之后"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并反观中国道德哲学体系,儒道两家都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天人合一与回归"道"的原初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实际,提出了"大传统"、"小传统"与"超传统"的概念,认为"大传统"是处理家族内部关系的道德与文化,其本质是一种私人关系道德,而非公民关系道德,"小传统"是处理家族与家族之间关系的道德与文化,"超传统"则是超越家族而站在人道主义立场的道德与文化。此为事物本身。它们都是根源于我国"差序格局"(费孝通)的社会结构,因为"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本身具有生发不同文化精神的多重趋向,其显性结构形成了"大传统",隐喻结构形成了"小传统",超越结构则形成了"超传统"。此为事物之根源。大传统、小传统与超传统在社会发展中的变量关系为大传统易变,小传统顽固,超传统则代表着世界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接近于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此为事物之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公忠,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伦理纲常中,公忠被看作"为国之本","天下大公之道",是社会的最高道德准则,"义理之归".究其原因,盖由公忠之德的兴废,直接关涉着社稷安危,天下兴亡.它要求人们"以公灭私"、"临患不忘国"、"天下为公"、"公而忘私"、"至公无私",特别是"忠先于孝"思想的提出,打破了忠孝难两全的局面,把忠拔高到无上的地位.虽有维护忠君道统之敝,但基本精神还是恤民安国.孙中山先生也倡导为民、为国、为天下的公忠精神,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弘扬公忠精神,对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路运洪 《南都学坛》2008,28(5):36-37
罗马共和社会道德观是在宗教信仰、家长法权和家庭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城邦初期稳定的小农经济是传统道德得以维系和延续的基础,法律和有效的社会监督是维持并深化传统道德的保证。罗马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核心是爱国主义和对权威与传统的尊崇,它一方面养成了罗马人对父权、权威和传统的服从与尊重,另一方面造就了罗马人对法律、元老院和国家的绝对服从。正是罗马人所独具特色的道德评价标准,支撑着罗马共和国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其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先秦的阴阳之气论作为孟子的"浩然之气"论提出的基础,论述了"浩然之气"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道德的理论基础,以居仁由义作为道德的具体践履,其目的是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媒体对袁厉害的质疑与争议折射出当前众多国人所持有的"好人"标准是:无私利他,不应因行善而接受或索取物质利益回报。这种标准是传统社会儒家"重义轻利"及计划经济时代集体利益绝对至上的道德观在今天的体现,与长期的"毫不利己"的道德宣传与教育倾向有密切关系,它忽略了道德修养的层次差异,是对传统"义利"观及受众的误读,也不符合中央关于道德建设的相关文件的精神。这种标准已不合时宜,必须尽快构建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维护人们合法利益及追求合法利益权利的,能促进更多"好人"涌现的,有助于改善当前道德风气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8.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耻,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成为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第二代新儒学家代表之一的唐君毅,运用圆融的形式把西方国家多位哲学家的理念援入中国传统儒道佛学之道德思想文化体系内.他的道德思想理念认为"中国儒家道德思想是以完成人格为最后目的,而不以之为任何事物之手段."他依据儒家之"天人合德"思想,透过人的道德主体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天"之超越性,使人的道德主体因此而获得"超越"的意义.唐君毅的哲思逻辑是以"天人合德"精神为基础作出"人极、皇极、太极"三极并建之理想道德文化世界的推论.当他不遗余力阐扬本土传统文化之际,亦为中国及西方文化之道德文化、文化价值、宗教信仰等作出评论与分析.唐先生能够奉献毕生精力于促进文化事业之原动力,乃是他希望能"为中国及西方之文化理想之融通建立一理论基础,并提出一文化哲学之系统".唐先生之愿望是提倡全世界人民得以分享多元文化的智慧宝库.他所希望的世界能够得享真、善、美的生活,这也是中国的儒学家、道学家和佛学家之学者们的祝愿.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中国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把诚信看作是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和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探讨诚信道德的历史文化渊源,对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之相适应,必须构建科学的理论、高尚的道德、新型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文化汇为一体的思想体系,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政治方向、道德规范、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论述及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它围绕"以德兴国"的战略目标、"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传承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目标,要求坚持人本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渗透性原则,采取修身立德、榜样示范、践履笃行等多种方法,重点以传统文化的家国精神提神聚气,以传统文化的和合价值浸润精魂,以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明德修身。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坚定了应对道德难题的文化自信,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加快了道德建设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动力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个人及群体形成的精神动力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只有通过统摄整合、发展整合和沟通整合等方式,对多样的、分散的、分化的精神动力加以整合,才能使精神动力从多样走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形成大于个体或群体精神动力之和的新的社会精神动力,即社会的精神合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是推动社会进步 ,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现代化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来看都是由两条基本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一是现代性精神内涵的获得.本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及"现代性"的精神实质进行了理性的考察与分析,揭示出现代性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以引起人们对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忠”文化占有很大比重,在不同时期“忠”被赋予不同的涵义。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连接人与国家、社会的精神纽带。在新时期,“忠”文化被赋予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做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又要做到理性爱国。同时它要求为官者要做到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忠信更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构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以“和”为内在精神和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实现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传统文化对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本身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和抹杀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伦理是经济生活领域中固有的伦理道德现象,它形式上是社会伦理要求与经济运行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本质上则是由经济必然性所派生的伦理应然性,具体表现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伦理理念、伦理行为方式以及经济活动主体间的伦理关系。经济伦理的公正守信原则就在于能够从经济交往的最一般规则出发来维护经济主体的人性,进而可以在最低限度上避免破坏经济效率的人性异化现象的孳生蔓延。经济伦理唯有在获得外在权力(首先是政治权力)的明确支持时,方能够对经济生活发挥广泛的影响,并成为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维持经济生活秩序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常陷入生存和道德的双重困境里。知识分子被规定的道德,往往来自于儒家文化和西方知识传统,但是二者在中国的语境里不可能获得均衡发展,传统的道德标杆依然是第一大谱系,这其中必然会发生认识偏差和现实纠缠。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沧浪之水》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溃败史,而应该肯定其表现了知识分子寻求摆脱精神困境时在方法上的突围,即作品通过解剖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展示利益和仁义的矛盾纠葛,表现出积极寻找新的道德谱系之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20.
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当今这个高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我们绝不能忽视德性的价值。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具有思想的功能 ,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 ,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 ,具有终极性 ,是提升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的内动力。德性作为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 ,对于引导知识的合理应用、法律的公正实施和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 ,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德性特征的分析中 ,可引出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