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壮族伦理思想中蕴藏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意蕴和追求,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壮族伦理思想中的和谐理念,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人与自然的现代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有利于协调壮民族地区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秩序保障;有利于增强壮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因此,我们应充分彰显壮族伦理思想和谐意蕴的当代价值,为壮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2.
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民间信仰,壮族法事文化是其民间信仰之一,已经演变成了壮族的生活习俗,能慰藉人们的心灵.通过对壮族法事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探究其伦理意蕴,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凝聚民族共同体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壮语是广西大多数壮族儿童的母语,民族文化是壮族教育的重要根基。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照。本文基于壮汉双语教育模式创新的实践,提出了建构壮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的设想,为学校教育中传承壮族文化提供学理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从宗教学看壮族布洛陀信仰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壮族布洛陀信仰属于原生型巫教,可称为原生型民族民间宗教,它与壮族的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壮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布洛陀信仰的活动在社会批判运动连续不断的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宗教理论的改进和宗教政策的宽松,由于社会对民族文化(包括宗教文化)的重视和对民间信仰的关注,由于布洛陀信仰研究的开展,壮族地区布洛陀信仰开始了它的重建的过程。以广西田阳敢壮山为中心,壮族民众自发地恢复布洛陀祭祀和相应的文化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并得到学者的理论支持和政府的理解。这种民族信仰重构现象,表现了壮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布洛陀信仰的旺盛生命力及其对新的时代的调适能力,如引导得当,会丰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充实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桂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较为频繁,并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特征及壮族迁入情况,分析了壮族迁入这一地区之后与其他各族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认为壮族的迁入促进了桂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壮族丰富的节日活动反映了壮族人民对于植物、动物、土地、水和火等自然物的崇拜.传统节日文化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民族节日文化神圣外衣下的和谐本质和功能,及其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间信仰文化.壮族民间信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民间信仰一样起源于原始社会,其经历了原生起源缓慢发展期、原生信仰与外来宗教信仰磨合发展期、断裂期、复兴与重构期四个主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知水平以及当时国家推行的文化、宗教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后,壮族民间信仰复兴现象普遍在壮族地区出现,这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时期,应坚持人类社会学中的“示范性指导”理念对信仰加以引导,实现壮族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协调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实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今昔对比,分析探究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作者认为,民间法有效保障了壮族社区的稳定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和谐运作。如果能因势利导,更好地改造和利用民间法这一本土性资源以弥补国家调控手段的不足,我们就能够进一步构筑平安新农村的法治秩序,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壮族图腾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壮族先民对土地的关怀。壮族的图腾文化具有多维度的特点,是壮族先民对大自然认识的反映,是他们尊重自然的体现。当前,如何进行发展转型是广西壮族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索蕴含在壮民族图腾中的智慧思想、文化内涵,再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布洛陀》与壮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发生、存在和传承的形态来概括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特征并进行重点比较。笔者认为,壮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生型式应属原发型,其 突出的代表是稻作文化和壮泰民族语言,这是由壮泰民族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的独特性决 定的,也是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共同点,与壮族不同的是因迁徙的关系,泰族文化带有 移植的性质。在存在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均属于兼容型,但兼客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对象 则不相同,对壮族来说,主要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泰族则主要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的结 果。在传承型式方面,壮泰传统文化应属连贯──重组型,这是由构成壮泰民族文化的四个 层面十二个文化丛结所表现出来的连贯性、重组性和创造性来决定的。但在具体的传承渠 道方面,壮泰又有较大差别,壮族主要通过社会教育,而泰族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壮族地区的 学校教育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脱节,而泰族地区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一方面在维护社会稳定、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化、规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稳定和越轨行为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各民族成员丰富多样的精神需要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但由于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的碎片化原因,导致民族文化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局面的形成。如何运用先进的理论工具建设好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各民族成员的精神需要、服务于社会稳定和谐是广西民族自治的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文化建设主体需要探讨的新课题。文章利用整体性-网络治理的理论工具分析广西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并依据整体性-网络治理的主旨提出整合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岭南土著民族的壮族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形成了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女性文化 ,从女神创世到女英雄救世 ,女性在壮族社会中的文化地位一直是那么显赫 ,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也多挑起家庭大梁 ,支撑着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本文从壮族传统文化切入 ,通过文化传统、习俗、传统教育、民间宗教和法律等方面的考察 ,阐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壮族社会性别的独特个案。  相似文献   

16.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激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经济功能,以民族和谐促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推广壮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壮族各个分支族群,出版系列著作,从而达到重建壮族文化,增强壮族的文化自觉,提高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目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学者以及民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壮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辅相成,两者表现出高度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大民族汉族和第二大民族壮族之间,千百年来相互间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对立冲突到和谐共生的复杂演化历程,形成了多重的文化认同和共赢的族群汇融的独特模式。南迁西徙的中原人、湖广人、广府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汉族族群在壮族居住地寻见了新的生活空间,而壮族在同上述诸族群的交融过程中,吸收了汉民族的先进文化,提升了壮族文化的层位,推动了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的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纷争此伏彼起的当今时势,深入阐发壮汉两大民族之间互补互利,共生共赢的族群互动模式的深层蕴涵,将对减缓民族冲突,促进各族群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不仅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引发的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也比较突出,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民族地区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一)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严重。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标志。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然而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