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格"一词在近代由日本翻译过来,梁启超等学人引入中国,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正式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学概念。哲学与伦理学视域中的人格概念具有本体意义,是人的本质存在、精神自我和道德主体,既指存在着的人参与社会的本质身份,也是人改善和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所能达到的境界和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2.
文献诠释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古人对文献诠释有系统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文献诠释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空间隔,文献载体的变化所导致的对文献理解的困难,二是学术传承过程中对文献理解的不同。文献诠释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恢复文献原貌,探知文献作者的"原意",二是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阐发蕴含在文献中的"道",并用之于社会实践。因为古今相通、人之性情相通、语言文字相通,使得文献诠释得以可能。"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由字以通词,由词以明道"以及排除"先见"是古代文献诠释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网络“控”族新词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的新词语,这些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以新兴的"控"族词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控"族词的产生、结构特点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日本著名精神病理学家居健郎在其著作《“撤娇心理”的绪构》(《甘元构造》)中指出:“某一国家的国民的特性只有通晓其语言才能真正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蕴含了该国国民灵魂深处所存在的一切,因此,一种国语对于其使用国来说是最上乘的‘投影法’。”他还身体力行地运用自己的理论,通过对日语中具有特异性词汇的分析:考察了日本国民的精神结构,提出了举世瞩目的日本人的“撒娇心理”学说。其实,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通过其树立人的主体性来实现的,而其主体性的树立,又是通过重新理解客观性概念来加以论证的。获得了客观有效性的主体性才是真正树立起来的主体性。因此,客观性概念才是理解康德"哥白尼革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过往学术界多在社会性维度下阐释"个人"这一概念,也即把"个人"放在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理解,对"个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内涵:其一,社会性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主要维度。其二,自然性的、社会性的和关系性的"个人"是依次递展的三个维度。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真实历史面向。  相似文献   

7.
"支那"一词源于梵文"c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关于这个词的原意,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支那"一词的词义进行探讨,认为"支那"是一个超越了时空概念的词汇,借指所有中原王朝.对于"支那"一词的使用范围,笔者认为在东西文化发生大规模碰撞之前,在一些佛教界人士中使用相对较多.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也很少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在日本教育中,把中国说成"支那",意在把中国人说成是野蛮、落伍和无能的一群人,"支那"一词也逐渐由褒义转向贬义,抗日战争胜利后"支那"一词在日本从国家层面上才开始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8.
60多年前,费孝通在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深度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写就了《乡土中国》一书。作为阅读和理解传统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所提出和论证的"乡土本色"、"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等概念,至今仍是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乡村社会的基础与前台。可以说,该书不仅为我们加深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理解提供了蓝图,也为我们认识现代乡村社会提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概念,古典市民社会理论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初步发展,反映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实行共和体制下的城邦公民生活,同时,也影响了后世思想家、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本文拟从"市民社会"一词的起源和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各自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来探讨和把握古典市民社会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集体"是一个社会关系概念,切实领悟"集体"一词的真实内涵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倡导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然而许多人往往仅从字面去理解其含义,把集体看成个人的对立面,将集体主义曲解为整体主义,这必将导致集权对个人合理利益的侵犯。因此,将"集体"、"个人"和"整体"三个概念进行比较,总结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弄清"集体"的应有之义,避免将"集体"抽象化和扭曲化,防止虚幻的集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出现。  相似文献   

11.
"仿音"和"仿义"属于网络新词中的两类变异复合新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其认知结构模型,可知新词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涉及"糅合"和"截搭"两种主要整合模式。其中仿音词多为糅合式,而仿义词多为截搭式或混合式。相应地两种新词意义建构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空间数目也不相等,前者为双域型概念整合模型,后者为多边型概念整合模型。建模讨论的意义在于探索新词意义建构过程,明确其构词理据。  相似文献   

12.
“自考生”身份构建的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时代。这里的话语已不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是与话语实践联系在一起,具有人文力量与实践力量的二重性。从话语的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自考生"这个词为主体的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可以揭示渗透在这一话语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对自考生身份构建的消极影响。拨开话语的迷雾,让"自考生"这个词的原初意义显现出来,有助于自考生重建学习信心、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13.
英汉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内涵及翻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比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差异,说明由于历史背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有很多不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同时,论述了颜色词的四种翻译方法,阐述了深刻把握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内涵是准确得体翻译这些词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所得,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本点出发,试图对"屯堡人"的来源和形成、文化特征存续原因,社会结构,心理特征,经济生活以及现代旅游的切入所引发的文化嬗变作一些探讨。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屯堡人"的文化表征及其现代变迁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对"屯堡人"社会特点及其文化意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的人称词分人称代词和人称名词两类。人称词有数量多但使用频率低、意义变化频度高、使用方式受社会地位限制等特征。人称词在使用上充分体现出了日本文化中的"间人主义"特征,而且与"他人中心主义"和"对象依存主义"有密切关系,并有其特殊的功能与作用。这些特征对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的会话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结合明清小说中的用例,解释了《红楼梦》中"熬煎"一词的不同义项。认为无论是表示"忍耐",还是表示"烧煮"、"烦恼"、"(被)折磨"、"痛苦",都有"折磨"的意味在里面,这个"折磨"多数是心理上的,也可以是生理上的。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一词从日本被转引使用到中国,但是两个国家在民族及相关概念的理解上是存在差异性的。这需要对日本学术界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和官方机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来分析日本关于"民族"及相关概念在政治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争论,并采用音译等方式来防止理解歧义。研究发现,日本官方机构的文件等对先住民族使用"民族",对外来移民使用"族群",其背后有更深层的政治内涵,其目的是运用概念本身的差异性来区别对待不同的群体以及相应权利。这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相去甚远。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背景和国情下思考"民族"及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8.
禅在日本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禅的审美标准启发和影响了日本俳句。俳句是日本人崇尚自然,以景寓情的物化形式,也是日本人对自然的"悟化"表述,俳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与禅宗的"顿悟",追求个体的觉悟,自然人生一体化的风格有很深的姻缘关系。本文通过考察日本俳坛主要俳人与禅宗的关系以及俳句中的禅味等分析禅宗给俳坛带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曼海姆从多维向度对"意识形态"概念作了分析,区分了意识形态的"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总体意识形态的"特殊阐释"与"一般阐释"、"评价性"和"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以及"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然而,两者在意识形态的性质、"终结"意识形态的路径、履行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体以及在对存在基础的理解等方面又具有原则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高:1997年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报告中,多次出现"语言生活"这个词。虽然那时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有学者在进行着语言生活的研究工作,例如您带领学生们编写的那套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28本“语言与传播”丛书。请您谈谈当时编写那套丛书的具体情况及其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