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陆贽(公元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人。他在幼年时期,正赶上安史之乱,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在那连年兵荒马乱,藩镇支离,宦官弄权,王权凋丧的情况下,使得年轻的陆贽开始研究国家衰败离乱的根源,希望能做一个经世济物的有用人材。他天资聪敏,学术精粹,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一时名重京师。德宗为太子时就听说陆贽的才能,所以他一即位就升迁陆贽为翰林学士(26岁)。当时由于卢杞专权,欺上压下,朝政日非。很多藩镇的武官纷纷离叛。李唐天下处于垒卵之危。陆贽日夜伴随德宗,为之策划军情,代写诏书。  相似文献   

2.
论陆贽     
陆贽是唐朝名相之一,有人将他比做张良、贾谊,也有人将他比做董仲舒、晁错,认为他的言论“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号称“千古名臣”。这就有必要了解陆贽是怎样一个人,有哪些主张,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正确地对陆贽进行评价,有助于对唐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贺来 《求是学刊》2007,34(4):55-56
得知罗蒂去世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2004至2005年间,我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到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年学术访问,罗蒂教授是我的指导老师。回国之后,我和他一直保持着学术上的联系。与罗蒂的结缘,是我生命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在与罗蒂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并学习到了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尊重"他者"、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与他人"团结"的开放心态和民主精神,而这一点,是与他的哲学信念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大致呈现出由求学阶段的反思纠弊,到文学革命时期的批判趋新,到新文学落潮后的平心而论,再到晚年寓居美国后归于通达公允的轨迹。这种变化及其诗论中所表现的矛盾性,暗示出他已经意识到在对待旧体诗这一文体上所遭遇的困境。因而他在看似激进的批判后,逐渐归于理性。而他在公共视野之外对旧体诗的"亲密接触",则说明他在经历了新旧诗长久的对抗后,最终走向了和解。胡适态度的转变也就成了对旧体诗存在价值的一种体认。  相似文献   

5.
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劳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型劳资关系向协调型劳资关系的转型,工会路线的变动是其背后的重要推动因素,两者之间的关联突出体现在"春斗"的调整对日本劳资关系的影响上。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启之后,"春斗"在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经历了数次变动,其中体现出日本主导的工会路线由强调动员的"政治斗争主义"和"经济斗争主义"向强调制度内行动的"企业工会主义"和"政治的交换"的转变,伴随着这些转变,日本的劳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型劳资关系到协调型劳资关系初步确立,再到协调型劳资关系巩固的转型过程。  相似文献   

6.
傅爱国 《学术交流》2003,(9):134-137
80年代初期,王立民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间,师从游寿。作为"金石书风"的第四代传人,他既在精神内涵、意韵意趣上与先师们保持一致,又注重对自己不断地否定、变化、超越,以提升艺术品格,从而使有了一定历史积淀的门户书风得以动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以碑化帖"的实践探索之后,其用笔少了刻意的涩行顿挫,更显得自然流畅;结字由放而收,由纵而擒,意态洒脱而严谨。从而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纵横俯仰、开张整合、恣肆多姿、仪威犷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姚贝 《求是学刊》2012,(1):101-105
没收财产刑在俄罗斯一直饱受争议,在其法典的修订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存在到废除再到"恢复"的曲线过程。但2006年《俄罗斯刑法典》对没收财产的规定并非恢复了2003年被废除的没收财产刑,而仅是增补了以前刑法典中所没有的特别没收制度的规定,是对特别没收制度的完善而已。  相似文献   

8.
李愚 《东西南北》2008,(2):22-22
生活细节就是个人的"名片"。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台访问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李嘉诚是和儿子一起接见他的,他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白话,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得懂白话的实际,改讲普通话。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里出来,送他到电梯口。最让人惊叹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兀术不死,兵革不休”,其实是一种误解。金兀术并没有一味主战,而是经历了一个由主战到主和的转变过程。在天会八年(1130年)以前,他是一位积极主张攻宋的“狂热”分子,之后,开始向主和方面转化,到了金熙宗即位以后,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转化。天眷元年(绍兴八年,1138 年)宋金初步达成和议以后,兀术又撕毁和约,重新发动侵宋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收回河南陕西一带土地,并非是在对宋议和的目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主张在有利于金朝的条件下与宋朝达成新的和议。“绍兴和议”以后,兀术主张与宋朝保持和好。兀术这种并非一味主战,也非一味主和的两手并用的对宋政策,使他获得了成功,但也损害了宋朝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于展 《浙江学刊》2007,(6):83-88
马尔科姆.X的思想经历了从简单模仿白人种族主义的"黑人至上"到超越种族主义的"人权至上"的转变。虽然其早期思想比较偏颇和极端,但在晚期却日趋灵活、开放、理智和务实,根据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而抛却过时的思想,不断地探索黑人自由的新的思维。他的种族观、宗教观及其核心思想黑人民族主义都发生重大的转变,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上升到多元主义的境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刘邦分封异姓王不能只归结为刘邦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事实的出现,必定有其时代的需要,所以应看到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推动作用。且从刘邦本人及其集团对他的影响来看,刘邦潜意识中也有分封异姓王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义"是李贽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梳理李贽书信、史传、笔记、杂著中对"义"的阐述可发现:李贽"义"观念的根本属性是"义固生于心",基本要求是"真"与"自然",是人本心的"有激而为".因此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的"忠义"需从"心"上解,"忠义"与"侠义"作为李贽"义"观念的具体表现被赋予新的内涵.李贽"义"的观念是特殊的政治环境与学术背景的产物,融通了儒墨两家的思想并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13.
路遥的“农民气质”与陕北农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华  贺智利 《唐都学刊》2005,21(4):36-39
陕北社会自耕农经济特质下的农民生活方式构成了路遥早年生活的文化氛围.路遥与农民的精神联系根植于家族的血缘文化,乡土文化非自觉地构成其精神气质.这种"农民气质"转化为无意识创作趋向,渗透于路遥的小说创作中,在成就他的同时也限制了他.  相似文献   

14.
论曹植的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诗文成就都很突出。在曹植诗歌形象中那些隐括着的思想感情 ,在他的“表”中则清楚地表达出来。读他的表文 ,他那当时的处境 ,他那些应对 ,他的识见 ,他一生的悲剧都会在眼前“逸”出来。刘勰说曹植“诗丽而表逸” ,用一个“逸”字来评价曹植的表 ,无论就其文思情感的飞涌充沛 ,还是就其语言修辞的舒卷自如 ,也都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5.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7,23(6):87-92
清初降臣孙承泽于明朝末年考中进士并授官,1644年3月在李自成军队进入北京后投降新政权,5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又投靠清政权。1654年因陈名夏案休致罢官。在退居后的二十余年间,孙承泽由于气节有亏,在学术上力尊程朱,结交了魏裔介、魏象枢、熊赐履、陆陇其和刁包等著名理学家。在与他们的论学往来中,孙承泽不仅将晚年生活沉浸在经史之中,而且也赢得了"老为经生"、"所学甚正"的口碑。  相似文献   

16.
论唐代服饰及夷夏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1,17(3):26-28
唐代服饰有胡服与华服之别,胡服为北方少数民族所穿着,并影响及于唐人者,华服则为沿袭华夏民族自古以来所习用之服饰。唐代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唐初至开元、天宝末,以胡服为时尚,胡风盛极一时;中唐贞元、元和以后,直至唐末,虽华服与胡服并存,但已逐步恢复汉魏以前的旧观,华服渐盛,胡服为人们普遍厌弃。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出唐人审美风尚的演变,其背后则潜藏着唐代夷夏观的变革,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7.
高晓娜 《唐都学刊》2003,19(2):118-120
人类的物质进步 ,总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 ,更离不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个人、民族 ,乃至整个人类的清醒、自觉的批判 ,但丁精神和鲁迅精神便是这种文化的体现 ,而鲁迅冲破了东西文化的隔膜 ,体现出更广泛意义上的超越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凌硕为 《求是学刊》2007,34(1):106-110
新兴的申报馆在王韬的小说创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成了两次创作高峰,同时也是两次转变。申报馆与王韬的合作开启了报刊与中国小说作家合作的先河,意味着中国的小说创作在商业资本和近代传媒的介入中酝酿着重大转变,在小说界革命之前尝试了小说的近代变革。  相似文献   

19.
武凤珍 《唐都学刊》2006,22(4):146-149
契诃夫和鲁迅是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伟大作家。比较两位作家的两部短篇小说《苦恼》与《祝福》可以发现,他们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都不约而同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都采用了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简练、独特的短篇小说写作技法,堪称短篇小说大师。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两者在揭露、抨击社会的深度、广度、社会价值等方面又独具特色,各有千秋。比较他们的异同,可以从中找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高原 《唐都学刊》2006,22(5):62-65
贺智利的《黄土地的儿子》一书中平均使用力量,对路遥进行多方面的阐释,使得路遥的形象变得扁平,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路遥的形象。这本专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宗教和语言。中西文化对宗教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一些中国学者竭力要从中国文化中找到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因素,这往往弄巧成拙,贺智利就是一个,他的著作在这方面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就方言来说,贺智利和路遥在这个方面都犯了错误,他们都把很多关中方言词汇当作陕北的独特语言来处理,对《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的阐释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