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其时正是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都与苏联打得火热。为“纪念”孙中山,也为了更好地“支援”中国的革命。苏共决定在莫斯科开办一所以孙中山命名的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年秋,学校开学,首批有三百多名中国学生入学。学校开办时,全称是“中国孙逸仙劳动大学”,简称“孙逸仙大学”或“孙大”。1927年,国共分裂后,又改名为“中国孙逸仙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相似文献   

2.
迪夫 《炎黄世界》2011,(8):32-33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中,我国著名雕塑家曹崇恩教授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景仰之情,把他历年来创作的分散敬立于国内外大型的10多尊孙中山像按原尺寸复制集中,分别在广州辛亥革命纪念广场、中山市翠亨孙中山故居展出。人们在瞻仰孙中山先生光辉形象的同时,也发现曹崇恩教授对创作孙中山像情有独钟,是目前国内创作孙中山像最多的雕塑家了。  相似文献   

3.
马力 《当代老年》2009,(5):25-25
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之后,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党内开始进一步分化。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继承了孙中山爱国和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坚持三大政策的光荣传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和支持下,与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岁寒三友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为中国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这句话是孙中山说的,指的是与他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陆皓东。 孙中山出生手广东香山县翠亨村,陆皓东和他是同乡,两人自少年时代就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他们曾经结伴到香港求学,双双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又一起到天津向李鸿章呈上孙中山写的雄心勃勃、匡救时弊的《上李鸿章书》。他们也曾携手去北京考察,切身体会到皇朝的腐朽。  相似文献   

5.
鲁南 《老年人》2010,(4):36-37
1924~1927年,在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孙中山先前提出并力主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苏联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给予中国革命以援助,同时,还先后派遣130名军事顾问到中国直接参与和指导革命。  相似文献   

6.
“一切学术凡有助于提高我革命的知识及能力的,我都用来作为研究的原料,以组成我的革命学。”在漫长的革命、流亡与从政生涯中,孙中山先生始终没有放弃读书,“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7.
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欧洲进行革命宣传和筹集捐款的孙中山先生,立即兼程回国,途经香港,将于1911年12月25日到达上海。这一消息传到南京,独立的各省代表一致推选孙中山先生出任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清廷对抗。孙先生能否平安到达南京就职,事关中国革命大业,  相似文献   

8.
吴志菲 《老年人》2010,(2):38-39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一生多次到过香港。香港是他年轻时的求学之地,也是他革命思想萌芽和革命事业发轫之地。可以说,孙中山的一生与香港有着不解的情缘。  相似文献   

9.
到过南京中山陵的人如果细心点且又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就会发现宏伟壮观的中山陵缺少孙中山先生的墓志铭。何以竟会出现这样的憾事呢?说来也是有些缘故的。1925年3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消息传开,天下哀悼,山河同悲。灵柩暂放于北京西郊碧云寺。两年后,北伐成功。南京国民党政府即筹划为国父孙先生营建陵寝,拨出大笔专款。年余后,中山陵竣工,它占地干余亩,陵墓形如倒扣的洪钟,气势雄伟庄严。  相似文献   

10.
吴亮 《现代交际》2014,(12):76-76
武昌爆发后,为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陕西革命人士组建陕西靖国军,沉重打击北洋军阀在陕的统治,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然而,由于陕西靖国军内部的种种矛盾,陕西靖国军进行改组并最终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导致陕西靖国军失败的原因众多,本文将对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中国,"革命"似乎并不是一个"好词"。《周易》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总觉得有强辩意思在。直至孙中山出,"革命"渐成为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新词。这是孙中山的伟大贡献,也是后来国民党史观建构的基础。由此检视国民党主导编写的近代史,革命,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都与正统史学渐行渐远,清政府、满洲贵族承担了中国落后的原罪,孙中山、革命党成为救世主,晚清叙事逐渐脱离正统史观、王朝史观,叙述主线不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建设的历史贡献 1.在创办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人生观念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这其中就有共产国际和中共给予他热情的帮助.1921年12月,共产国际马林会见孙中山,马林以苏联和中国国民党联合为前提的见解之下向孙中山提出三条建议,其中就有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内容.1922年8月,李大钊会见了孙中山,同他讨论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代伟人的历史见证──瞻仰上海中山故居刘宝彬上海的香山路(原名莫利哀路),远离繁华闹市,幽深而宁静。半个多世纪前,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女士曾在这里居住。今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这是一幢深灰色的西式小楼...  相似文献   

14.
华侨对辛亥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孙中山所说,“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孙中山还说过许多类似的话,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是:“华侨是革命之母”(见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固然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它的主要条件是在中国社会里面孕育成熟的,但是孙中山用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比喻他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里面开始,革命团体的第一批成员和最早的赞助人就是华侨,华侨在革命活动中建立了辉煌的功绩,对于促成辛亥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也说:“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现在缅怀华侨这一段光辉历史,当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美茗 《老年人》2009,(12):37-37
1924年初夏,一位古稀老人在湖北汉阳鹦鹉洲投江,被江水冲下百余里,为渔民所救。可是,老人苏醒后拒绝进食,数日后还是辞别了人世。原来,这位老人是因为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决心以死来唤醒国人。老人叫夏思痛,是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曾被孙中山称为“革命模范”。  相似文献   

16.
中山舰经历过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陈炯明叛乱、中山舰事件和抗日战争中的武汉大会战。传奇般的经历,使它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军史上的一代名舰;忠贞不渝,使它和伟人的名字连在一起,成为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象征。1938年10月24日,中山舰被日本飞机炸沉于武昌金口水域,消失在滚滚江涛之中。  相似文献   

17.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后,鉴于过去长期依靠旧军队进行革命而屡遭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理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根据国民党一大决议,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在苏联的大力帮助下,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称“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相似文献   

18.
民国名媛张荔英 1906年,张荔英出生于浙江南浔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张静江学问渊博,酷爱艺术.因他仗义疏财,不惜代价资助孙中山革命,深得孙中山的器重,并与之成为生死至交.母亲姚蕙,则是苏州城里的大家闺秀,能诗会画,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和美学根基.  相似文献   

19.
如果要问谁是中华民国的“国父”,相信很多人都能准确无误地给出答案——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但是对于曾被人称为中华民国“国叔”的陈少白先生,恐怕许多人就不是那么熟悉了。  相似文献   

20.
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孙中山起,在此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在孙中山身边,陪着他出生入死。1907年镇南关之役中,陈粹芬也跟着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一道上了前线,随军作战、送饭,终日忙碌,从不言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