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丘菽园作为新加坡唯一的举人,被誉为“南洋才子”、“南国诗宗”。他一生中创作了1500余首诗歌,康有为曾赞曰:“谓可争长中原,北方之学者莫能先也,或与黄公度京卿骖靳联镳焉。”其中咏史诗125首,占了近十分之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从数量上,抑或从质量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在新加坡首屈一指,在中国诗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一首佚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翻阅旧籍,在一九四○年柳亚子书赠阿英同志的《左袒集》手稿中,发现了郭老的一首佚诗——《杂咏》。诗末署名为“郭沫若”。此诗作于一九三一年,时郭老已东渡日本。这首七言绝句,是郭老书赠给柳亚子的一首“寄赠”诗。在这首诗里,诗人把自己喻为举世无双的“太原公子”,表明自己虽然“戎马经年”,而今又流落异国,但欲拯中华民族之大志,毫未减弱。正象诗人所说的那样,与“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相比,“甲  相似文献   

4.
《石头记》甲戍本第一回,在“无材可去补苍天”旁,脂砚斋批云:“书之本旨。”稍后,在“满纸荒唐言”一诗后批曰“此是第一首标题诗”。在“未卜三生愿”旁,脂砚斋批云:“这是第一首诗”。但却不批比这首诗出现更早的“惯养娇生笑你痴”为第一首诗.戴不凡先生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详见《北方论丛》1979年第1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钟喇诗品》谈五言诗创作,说:“故诗有 春官》记载,“督檬”的职责如下:“掌播釜、祝、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 cj赋。”诗品》各 敌、垠、萧、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种版本,或作“故诗有六<肾’。其实,钟峪在 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这里,又一《序》的下文即说“弘斯_二义,酌而用之”。明说 次讲到“六诗”。可是,到了《毛诗序》,却径改是“三义”,上文怎么会说成“六义”呢?《诗“六诗”作“六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品》明代刊本《夷门广砌、清刊本《砚本偶钞》二门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均…  相似文献   

6.
韩愈《山石》一诗的写作年代,诸家考证纷纭,迄无定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据方世举《韩昌黎诗集注》说,谓“本篇当作于贞元十七年(公元八○一年)七月,时作者在洛阳。”或谓作于客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中之时。王元启《读韩记疑》曰:“按此诗当是独游而作,公在徐,所视无一相从者……今此诗卒章又复云云(按:指“嗟哉吾党二三子,亦得至老不更归”之语),是以知其为在徐作也。”王鸣盛《批韩诗》则谓:“观诗中所写景物,当是南迁岭外时作,非北地之语,但不知是贬阳山抑潮洲,不能定也。”  相似文献   

7.
(一) 二度曲折这个问题不是今天的发现,《玉台新咏》卷十“古绝句四首”其一:“稾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诗谓夫出月半当还,后人详解曰:“稾砧者,铁也;稾砧今何在者,问夫何在也。山上复有山者,出也;言夫已出也。大刀头者,镮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破镜者,月半也;破镜飞上天者,言月半当还也。”①《修辞学发凡》“析  相似文献   

8.
自身为一代,父以上谓祖,子以下谓孙。父:父字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西周的《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俗称:“爹爹”、“爸爸”。祖父:也谓“王父”。反映周代的社会生活的《礼·曲礼》上:“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  相似文献   

9.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 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 谁能别离此。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第十八首,说者多谓是十九首中风格唯一接近民歌的一篇。诗通过一系列象征、比喻手法,把两情亲密刻画得淋漓尽致。因为诗中叠用“鸳鸯”、“合  相似文献   

10.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 :“武王克商 ,作颂曰 :‘载戢干戈 ,载橐弓矢。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又作《武》 ,其卒章曰 :‘耆定尔功。’其三曰 :‘铺时绎思 ,我徂维求定。’其六曰 :‘绥万邦 ,屡丰年。’”《左传》中楚子语的逻辑线索很明晰 :“武王克商 ,作颂曰……又作《武》……其三曰……其六曰……”先总言作颂 ,意指以下各诗均为颂诗 ,不言首章 ,也不言篇名 ,读者从所引诗句自可得篇名 ;次言篇名 ,不言颂 ,也不言次章 ,因为《武》处于次章的位置于其叙述中自可见 ;后文则顺势而下 ,只言章次“其三”、“其六” ,不言篇名和作颂。这…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最早发表的著作《打卦歌》,很长时间没有找到。但我在翻检一九三一年《北平晨报》时,在一月十四日第五版的《北晨艺圃》副刊上发现了这首诗。署名“野小”,这是赵树理早年使用的笔名之一。赵树理曾说过:“我的父亲是野大,我就是野小。”意在表明自己是村野里生长的“小字辈”。这首诗的发现使我们看到这位具有独特的大众风格的当代著名作家,他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却是一首七言古体诗。现将全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古绝句四首     
【说明】“绝句”是一种以四句为一首的诗体的名称。这四首诗是晋以前的作品,最初见于《玉台新咏》卷十。这些诗的形式和当时的“绝句”相同,故以“绝句”命题。三国六朝时代长江流域的民歌五言四句,且以多用隐语为特色。这几首诗也可能是南方所产。  相似文献   

13.
诗的意境美     
每当人们谈起一首好诗的时候,往住有此诗“感情真挚,意境优美”或“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等一类的赞语.所以,作为一首好诗,就应该有其独特的意境.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渭之无境界。”可见,诗词的意境,就是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绝句是敬爱的周总理少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所写的一首述志诗。这首诗的首句“大江歌罢掉头东”,报上最初发表时是“大江歌罢棹头东”,不是“掉头东”,后来见到张鸿诰先生保存的周总理亲笔手书,才知是“掉  相似文献   

15.
注出处卷次错讹《全宋诗》卷一三一五录滕茂实诗8首,后注出处说:“以上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按,《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谓二十卷,误。《全宋诗》卷一二七○载赵令《秋》,编者加按:“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六○作赵妻王氏诗。”按: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仅五十卷,按谓六○卷,误。《全宋诗》卷一二七○载秦觏《呈东坡》注出处谓“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七引《王直方诗话》。”按,卷二十七应为卷二十九。第二句“初置”应为“所至”。《全宋诗》卷一二七五载王祈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注出处谓“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文论家不仅用诗的精神和诗的性情识鉴品评文学作品,而且用诗的思维方式和诗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品评结果,并最终形成具有诗性内质和外观的文艺理论。且不说历代的诗话、词话、曲话、小说评点无处不洋溢着诗的激情,无时不显露出诗的智慧,即便是最具理论形态和思辨特色的《文心雕龙》,也是不乏诗性的。彦和论“神思”则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风骨”则曰“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谈“物色”则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是文论,这又是诗,亦诗亦论,论在诗中。  相似文献   

17.
<正> 大家都知道老作家陈白尘同志是著名剧作家,但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写过诗。闻名重庆的《我是较场口的土地》一诗,就是他作的。因这首诗发表时署名“马凡陀”,所以大都不知道是出自陈白尘同志手笔。一九四六年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激起了广大群众的愤怒,文艺界进步人士纷纷  相似文献   

18.
一首小诗 ,把明代小说《金瓶梅》与清代笑话集《笑笑录》牵连在一起。《笑笑录》卷五载有《王姓诗》,诗曰 :  三槐旧族实堪夸 ,听我从头说几家 :  小二沿街敲鼓板 ,老八到处送琵琶。  已无道士能降怪 ,剩有虔婆惯卖茶。  地下若逢韩捣鬼 ,岂宜重问后庭花。  严格地说 ,不如说诗是口口相传的顺口溜。诗前按语 ,谓是“旧诗”。惜未指明“旧”是何时 ,诗作者为谁。  诗确是借《金瓶梅》之事 ,嘲王姓之人。嘲王姓谁某则无法指实。诗从嘲王角度 ,审视《金瓶梅》,启人新思路 :  惯卖茶 ,一个“惯”字道出 :《水浒》《金瓶梅》中 ,王…  相似文献   

19.
《周礼·春官·大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六诗”之义究竟是什么?千年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只有把“六诗”放到其所产生与存在的背景即语境中才能正确理解。语境有二:一是小语境,即教“六诗”者的职掌、专业特长。因为周代学在...  相似文献   

20.
张祥龙 《河北学刊》2006,26(3):14-22
海德格尔与孔子都意识到终极真实无法被述谓式地表达,但他们都不认为这种“不可言”穷尽了语言的所有可能。对于他们,艺术、特别是诗,有一种原发的言说能力,或者说是开启真理和显示前述谓的含义的功能。本文先从分析哲学家对于海德格尔的看法讲起,以展示“语言的界限”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不同含义。然后分别分析海德格尔与孔子如何从“终极不可被言”的认知进展到“诗为言之源头”的观点,其中特别着重“无”或“敞开处”对于海德格尔、“兴”对于孔子的关键意义。最后是两者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