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文学时期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总体情况是词法研究领先于句法。但真正的汉语语法学诞生之前,古人对反问句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首先将历代的传注之书及文字、训诂专著里涉及的有关古汉语反问句的论述进行简要概述,然后以时间为线索,将《马氏文通》后有关古汉语反问句论述的著作和论文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3.
“复用”是指疑问代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两次以上的使用现象。笔者整理了近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多少”复用的主要格式,如“V1+多少+V2+多少”、“多少+N1+多少+N2”、“N1+多少+N2+多少”。现代汉语中“多少”的复用在已有格式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生了新的格式,如“多少+多少”、“多少+N+多少+量词”、“多少+量词+(N1)+多少+量词+(N2)”。  相似文献   

4.
汉语代词在历史上往往发生一种特殊变化,即由一个疑问代词跟一个非疑问词组合形成一个复音式疑问代词,这个复合式疑问代词又可以通过省缩原来的疑问词部分而保留起初的非疑问词部分,然后成为一个新的疑问代词,这一过程又常常伴随着音变。汉语史上代词的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汉语代词历史演变的一种特殊规则。注意这种特殊变化,对于研究汉语代词的历史演变及探索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疑问代词的"什么",其无定性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一般用来指示或替代不确定的对象。但在话语表达中,"什么"在满足一定的语义、句法、语用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交际双方都能确定的对象,这是说话人有意选择的,这充分体现出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并且,这种特殊的替代用法还具有缓和、强调、讳饰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出土战国文献主要包括战国金文、战国竹简、战国帛书及汉代简帛中的战国书籍.出土战国文献中单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孰"等,复音节疑问代词主要有"奈何"、"何如"、"奚如"等.传世、出土战国文献疑问代词的频率、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同中有异: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的总量较少,远远不及传世文献:传世文献中较为常见的"奚"、"谁"在出土文献中极少见到;传世、出土战国文献中疑问代词的询问功能、句法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疑问代词“什么”有疑问、指代、任指、列举、虚指、停顿、反诘、否定八种用法,是“什么”入句后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多个维度制约的结果.表疑问是“什么”的无标记用法,其他功能都是有标记的.“什么”的功能游移大致形成一个由疑问功能分别向肯定和否定游移的连续过程:列举←任指←虚指←停顿←指代←疑问→反诘→否定.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者负载着表示求证的疑问信息。本文还对广州话是非问句系统的功能类别作了分析,并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系统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0.
黄昭书 《中文信息》2013,(10):78-78
思维是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积极的思维,就不可能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些论点都阐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经过思维器官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获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牵连犯、连续犯与吸收犯竞合之情状是在对三者生存空间进行厘清的过程中展开的.同质的数个犯罪行为说似能厘清三者的生存空间关系,然则存在如下疑问按照上述标准,仍难以将牵连犯与吸收犯区别开来;按此逻辑,将会出现牵连犯、连续犯与吸收犯竞合特别是连续犯与吸收犯竞合情状之困境.针对此疑问,必须进行处理方法之思考.处理方法之思考可从保留或废除牵连犯、连续犯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刑法规定罪数形态立法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发生了错位,我国刑法规定的立法模式应进行理性选择这就是废除牵连犯、连续犯,牵连犯可转换为吸收犯或并合罪处断;连续犯可转换为吸收犯处断;同时对吸收犯宜增加从重处断的规定,以和原规定的依照吸收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处断原则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史中表示测度性疑问的副词"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史上,表示测度性疑问的副词"莫"的大量使用是在中唐以后,魏晋南北朝至初唐是其形成时期,而先秦文献中并未出现这种"莫".表示测度性疑问的副词"莫"来源于否定副词的"莫","莫"的"否定副词→测度疑问副词"的发展过程,是基于重新分析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牵连犯、连续犯与吸收犯竞合之情状是在对三者生存空间进行厘清的过程中展开的。同质的数个犯罪行为说似能厘清三者的生存空间关系,然则存在如下疑问:按照上述标准,仍难以将牵连犯与吸收犯区别开来;按此逻辑,将会出现牵连犯、连续犯与吸收犯竞合特别是连续犯与吸收犯竞合情状之困境。针对此疑问,必须进行处理方法之思考。处理方法之思考可从保留或废除牵连犯、连续犯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刑法规定罪数形态立法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发生了错位,我国刑法规定的立法模式应进行理性选择:这就是废除牵连犯、连续犯,牵连犯可转换为吸收犯或并合罪处断;连续犯可转换为吸收犯处断;同时对吸收犯宜增加从重处断的规定,以和原规定的依照吸收行为所构成的犯罪处断原则选择适用。  相似文献   

14.
疑问句也存在复句式,选择问句实质上就是复句式,特指问句、是非问句也存在复句式。《祖堂集》中复句式特指问句基本上都是询问句,或含有两个疑问焦点,或含有一个疑问焦点;复句式是非问句主要是反诘问句,也可以是询问句,均有疑问标记,即均使用疑问副词。  相似文献   

15.
梅季 《船山学刊》1984,(2):102-109
船山《说文广义》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该书所释之字以《说文》所收为范围,论述之旨按许氏六书为准则,广释文字各种含义.广窥字、词之间及一字数义间之内在联系,广求文字,音韵、训诂及语法之某些规律,同时全面匡正时俗字弊,故名《说文广义》。当前,我国研究语言学史的论著日益丰富,但在众多的书,篇中却很少提及王氏此书;“船山学”的研究讨论亦很活跃,但却很少有人把此书摆到应有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有代词,现代汉语也有代词。它们之间的用法大体是相当的。这说明了汉语的继承性。但是,细究古代汉语中的代词的分类、形式和用法,它们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本文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例句入手,较为系统、全面地概括了这些差异。特别重点讲述了古代汉语中的无定代词和辅助性代词的用法。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划分这两类代词了。这对学习古代汉语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李素英 《东岳论丛》2012,33(5):35-38
“那忽”是中古汉语新生疑问副词,其来源或形成问题一直无人论及.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翔实的引例,探讨“那”、“忽”由线性序列上的邻接成分经重新分析得以词汇化的过程和条件:“出乎意料”的语义基础使表询问和反诘的“那”与表“突然”义的“忽”在线性顺序中得以连用,而分句句首的语法位置则为“那忽”的形成提供了句法条件.  相似文献   

18.
岳阳方言的代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平权 《云梦学刊》2001,22(1):97-103
揭示岳阳方言代词的系统,对岳阳方言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与表领属的关系、反身称代的成因,作出分析;对指示代词的两大系统和疑问代词的语法分布作出平面描写,可以为岳阳方言代词历史成因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彭爽 《北方论丛》2008,(3):56-58
旁指代词是代词的一个小类,和"这"、"那"的连用,体现出旁指代词与心理距离的关系.旁指代词"另"、"另外"、"其他"、"其余"能够与远指代词"那"连用,表心理远指.而"旁的"、"别的"既不能与远指代词"那"连用,也不能与近指代词"这"连用,既不表心理远指也不表心理近指.  相似文献   

20.
浅谈英语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在语言中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即我们常说的“性”、“数”、“格”三大特点中的“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名词、代词中阴性和阳性的明显区分及其他一些方面。本文不仅探究语言中的这种差别,也探究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