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04-210
社会转型及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工会职工权益维护者的角色逐渐凸显出来。在维护职工权益的实践中,国有企业工会面临诸多障碍与不足。而作为能动性的社会主体,国有企业工会则尝试通过与其他主体互动中的不同路径及策略选择,构建维护职工权益的多重机制。国有企业工会通过"政治忠诚"获取国家、企业党委的信任,通过"情感沟通"获取职工的信任。信任既建基于国有企业工会维权功能的实现,又有助于维权功能的增强。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工会能够突破"有压无力"的传统性特征,积极从不同的互动主体中寻找力量支持,通过力量整合而实现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传统价值创造以企业为导向,以物质资本为关键价值驱动要素,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价值创造模式从逻辑、主体、空间及目标上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向.现代企业应以顾客为导向、以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轮驱动,通过与外部价值链的有效整合,达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当下,我国环境治理已由政府监管企业的二元模式阶段转向为政府、企业与社会公众多元共治的新阶段,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应然逻辑和制度实践随即成为研究的焦点,研究者关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逻辑判断出现了理论与悖论、民主观与利益观、结构主义与个体理性等多重争论.重新从环境治理中公众与政府关系切入,将其视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逻辑基点,进而对中国语境下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逻辑进行审查,并建立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公众与央地两级政府的合作治理策略,未来实践中,应重点以参与意识培养为导向的环境教育体系改进、以参与成本降低为导向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和以参与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法律法规保障强化.  相似文献   

4.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高度依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讨论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在合意的机制设计引导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从“技术+制度”融合的视角揭示“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提出要深刻理解“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逻辑与制度创新逻辑,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深度融通和优势互补,来放大绿色技术创新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建议在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时充分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考虑多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推动“技术”和“制度”的深度互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如何协调企业内部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而建立利益兼容基础的效率与财富增长模式,这是企业和谐发展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可以推知:利益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所有制关系,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协调利益关系的制度基础是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为此,本文通过对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关于企业分配关系及所有权结构理论的评述,以中国国有企业为例,并通过国有企业所有权改革过程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分析,研究如何通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来协调微观企业机制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这对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提高经济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区内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全面推进政府和其它利益主体在各个层次的互动、协调、合作以实现治理的最优化,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文章基于多元治理主体资源互补、互动和流动这一基本前提,探寻在政府和其它治理主体之间开展利益博弈,实现利益均衡与妥协的最佳机制,指出建设和谐社区应发挥社区居委会的重要作用,同时政府应当通过授权和加强立法来促进资源的流动.  相似文献   

7.
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语,更是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治理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提炼"空间-关系-角色"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个体在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逻辑,在不同性质空间中亦有不同的关系承载和角色切换。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突发性"检验场",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实验"图景。病毒的人际"无差别"传播具有较强的空间渗透性和整合性。其间,身体空间、熟人空间、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交错,本位角色、熟人角色、职业功能角色与公共角色多重演绎且行为逻辑异化,关系蜕化为"自保性规避""被动性失衡""排他性内卷"格局。"善治"愿景下的个体多重角色演绎与共同体良性互动应当区分不同空间性质以避免行为失范,强化依法治国以协调相关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情境学习和责任认知重构"疏堵有方,张弛有度"的行为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   

8.
动态联盟成员企业文化差异的影响及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联盟成员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分为竞争导向企业文化、和睦导向企业文化和特殊的关系交易文化。企业文化差异在动态联盟中成员企业的领导方式、决策过程、组织沟通、约束机制和激励措施等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成员企业文化差异的协调分为铺陈、整合、强化和拓展四个阶段及愿景共设、文化培训、多维沟通、过程信任、行为评估、报酬激励、能力进化和文化更新等八个步骤。  相似文献   

9.
危机管理中多元协作成为一种趋势,多元协作的各行动主体如何有效整合、协调联动,成为提高危机管理绩效的关键。危机管理多元协作格局中,政府是主导者,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协调互动,共同构建多元协作的格局。但由于各行动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规则,当危机事件异常复杂而职责又不明确时,会造成多元协作关系失调,给多元协作带来阻力和障碍。一般来说,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多元主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障碍、结构失灵和制度束缚。构建多元协作式危机管理格局,关键在于客观分析动力与阻力的来源和强弱,从多元主体自身和多元主体衔接两个层面共同推进,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地方政府从竞争转向合作,共同治理跨区域公共行政事务是共赢发展之道。府际合作能否成功,取决于各地方政府能否就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促成府际间利益协调从政策调整向法律调整转型,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时势所需。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府际间利益协调当以法制协调为导向,关涉府际间利益协调的立法,可以采取"综合立法—单行立法"相结合、"中央立法—地方立法"相结合的立法体例,并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互信共赢原则和公开参与原则,通过构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磋商机制、利益协议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协调监督机制与利益纠纷裁决机制,从而将府际间利益协调纳入法律规制范围。  相似文献   

11.
从政府、企业、农民三个维度分析,农村公用事业市场化动因在于乡镇政府财政压力与招商引资任务目标下的抉择、政策激励下企业资本逐利动机的驱使、农民公共服务需求意识的不断提高。鉴于目前面临的政府监管责任缺乏持续性、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矛盾的协调不到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与公共事务参与机制缺乏有效保障的困境,应强化政府在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责任,实现多项政策间整合;构建多元筹资主体、互动合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发展主义和效益至上的改革逻辑主导下,职工权利"隐晦"在国家利益和市场霸权的意识形态迷雾之中,失去个体权利本位的国企工会在履行自身职责时更多地停留在"参与"、"配合"、"协助"等"有名无实"的层面。工会的多重身份间的冲突也迫使它们在处理劳动争议事件时,小心翼翼地在国家、企业和工人之间进行"摆平理顺",其"见机行事"、"听从指示"和"立即了断"等行动策略,显露出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3.
教师课程决策是一种发生在学校组织情境中的行动。当前,教师课程决策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个体意向支配导致教师课程决策的共享愿景背离,风险规避导致教师课程决策的自利性凸显,制度缺位导致教师课程决策的协同惰性。学校组织蕴含着“愿景认同—制度规约—利益诉求”的内在逻辑,认同、制度与利益三要素会共同作用于教师课程决策的实现过程。在学校组织中,共享愿景是教师课程决策的前提,利益诉求是教师课程决策的动力,制度规约是教师课程决策的保障。基于此,教师课程决策需要强化教师的愿景认同感,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建构完善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渊源于二者的同源性和异层性,缘起于西方经济学家辩论的逻辑起点,博弈于"反市场—近市场—亲市场"的逻辑主体,实践了"市场二元论、市场联姻论、市场兼容论、市场决定论"等模式,蕴涵了社会主义的目标导向、国家市场融合的实践导向、以人为本的利益导向等,衍生了二者博弈融合的逻辑关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因此,必须正确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导向,理清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逻辑层次,建构社会主义与市场多维融合模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内涵。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涉及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三方利益主体,如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通过相应政策和制度对三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整合,使其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作功能,并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关利益人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发挥农业保险的保障作用,是现阶段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博弈理论,试图通过构建我国农业保险中三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联动机制,来探讨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制度和方法,有效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以期实现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圈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江三角洲向泛长江三角洲的空间扩展是顺应都市圈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区域优化整合的必然路径.泛长三角正朝"沿江"、"沿海"两个基本方向扩展,然而越来越多的行政区的加入会产生更为多元、复杂的行政区利益矛盾,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运行规律的差异性.泛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健全市场机制、实现市场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利益共赢、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区域合作组织、建立区域共同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等,是促进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一体协调整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过程是多重张力催生的结果。通过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将促进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此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当前,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嵌入性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分散公众利益诉求、实现公众与基层政府信息的双向传递及合理分担基层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功能价值,通过政府—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组织部门间的关系是最具复杂性、动态性、模糊性的研究领域。跨部门的伙伴关系正以混合组织的形式涌现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囿于“关键能力缺失”“社会问题催生”和“部门边界模糊”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数以万计的伙伴关系正在积极开展。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和战略范式,嵌入复杂系统网络的伙伴关系,面临着棘手问题的复杂性、多元主体伙伴配置关系的叠加性、基本功能识别的模糊性等困境。由此,伙伴之间的合理配置与动态协调既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是实务层面亟须探究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通过构建“功能识别—伙伴配置—学习策略”的社会三角关系框架,探究跨部门伙伴关系的圈层逻辑。进一步,尝试分析破解圈层逻辑的关键维度的理论阐释与优化路径:评估跨部门伙伴之间的风险担当与合作能力、关照决策维度与变更过程下的多元伙伴关系配置情境、建立持续性的过程追踪与学习循环。  相似文献   

19.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价值、困境与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具有整合分化的乡村社会利益、化解乡村社会风险、重整乡村治理秩序、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助推乡村振兴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组织再造面临着主体流失、动能不足、制度缺失、价值偏移、社会资本匮乏等现实困境。要全力推动乡村组织再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再造主体动力、重筑组织再造物质利益基础、驱动组织功能再造、重塑组织再造价值理念与社会资本,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既是一个协商民主理论自洽的实践检验过程,也是一个协商民主模式与既有治理格局调适的过程.通过从内在的理性基础和外在的权威关系两个层面考察表明,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逻辑在于如何以组织化治理模式去拓展理性的包容性基础与整合化程度、提供精英与大众的理性互动的结构载体,具体的制度变迁则可以通过"吸纳-整合-重构"的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