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9,(8):16-23
"语言和思维"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英语会提出"to be, or not to be"这样的问题,而汉语则不会,因为孕育英汉两种语言的自然环境不同,导致语言的句法和结构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体现的思维模式,分别表现出"天人二分"和"天人合一"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以辜正坤为代表的中国学者提出的"语言思维等同论"均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文 《兰州学刊》2010,(10):209-211,214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20世纪以来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假说。自假说其问世以来,学术界对其思想内涵与核心主旨争议不断。文章追溯假说发展轨迹,探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指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实质内涵是语言相对论,它揭示了语言对思维具有影响与限制的作用,对人类深化语言与思维关系研究的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 pothesis)是美国语言学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弟子沃尔夫(Benjamin Whorf)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他们主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世界",经过不断的质疑和修改,现在成为强式和弱式两种说法。较强的原则又被称为"语言决定论",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认为一种语言决定了其语言使用者思维、说话、行为的方式,而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语言相对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时间、色彩、位值与运动事件等四个方面介绍与述评国外近期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实证研究,同时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成果,来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以藏、汉、回三个民族为主要聚居人群的甘肃省甘南藏区临潭县为例,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的弱势表述,也就是语言相对论为理论参照,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方言中泛指现象的分析,结合语言相对论的论点,就西北藏区汉语地方方言与地方文化,以及区域范围内人群的共有思维模式之间的关联做出简要论证,并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对语言相对理论进行实证和扬弃,找出西北藏区汉语方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鲍文 《东岳论丛》2007,(5):182-18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语言决定思维。此说一出,即引起学术界的激烈争论。但从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此的研究看,尚未形成真正的交锋。主要原因在于语言与思维的概念模糊,未以历史和发展的观点分析语言与思维以及将语言与生活实践脱离开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语言是一种特定文化中基本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有助于塑造或形成人类的世界观。语言与文化,不管是从绝对意义还是从相对意义上来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一、沃尔夫的发现:事象的语言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是以语言学和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沃尔夫的名字命名的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任何人对自然的描述都是相对的,因为任何人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都受到本族语语法的制约。这种制约决定了不同语言系统的人对世界的不同观点。于是,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者眼里会呈现不同的认知图像,得到不同的意义判断和价值评判。语言决定了人类认知和文化的相对性。萨丕尔曾指出,人类并不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不仅仅生活在社会…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不少语言中,人们经常以空间概念隐喻手段阐释和表征时间概念。研究表明,莱柯夫提出的“时间的经过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汉英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强势观点,即语言决定思维提供了反面的例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西方盛行的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和西方现代认知理论 ,参照中国文化语言研究的实际状况 ,结合少人问津的数词、量词的实例 ,讨论它们附属义的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傅斯年的语言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哲学或者与文化精神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长期关注。从语言学传统方面看,从十九世纪洪堡特的语言相关性理论,到二十世纪的萨丕尔—沃尔夫学说,前后跨越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哲学方面,我们可追溯到世纪之交的尼采,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似乎可理解为,没有语言,“存在”就失去了存身之地。  相似文献   

12.
"被发文身"的"被"是"披"的借字,应释为"剪"或"断".汪少华<再论"被发">一文分别从字形关系、词的同一性、对文求义、异文运用、发式范围等五个方面质疑笔者的这一观点,而至为关键的是否定"披荆斩棘"中"披"与"斩"的意义等同关系.笔者认为,无论从词义理论还是言语实践来看,"披"都可归入"斩"类动词,汪先生"一分披一斩截"的理解模式因与语言事实相悖而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历经几千年的探索,仍是一个神奇的未解之迷.尽管各大领域如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的专家、学者对其穷尽一生心血,但不管是在二者的产生孰先孰后方面,还是二者的作用孰轻孰重问题上,仍无法给出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一百家争鸣的局面无疑为世人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体的来自各个领域的证据,使我们能更详尽地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对语言与思维"等同说"、语言与思维"同时共生说"、语言"关联性假说"中的一些术语及其使用进行评述,以便理清各种流派间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过程,而语言亦是人类特有的行为能力。自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实验科学的一百多年历史里,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本世纪五十年代诞生的心理语言学领域,这更是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就这一问题心理学界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思想和学说。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1)以华生(J.B.Watson)为代表的思维等同于语言论,即认为思维就是无声的言语行为;(2)萨丕尔(E.Sapir)等人的语言决定思维论,即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决定了该民族感知客观世界的方面,进而决定了其认知方式;(3)与之相对的是皮亚杰(J.Piaget)的思维决定语言论,他认为思维的范畴(逻辑运算水平)决定了语言的范畴;(4)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理论。华生及萨丕尔的理论有其理论基础上的缺陷,目前心理学界持之者甚少;皮亚杰的理论也因其片面性而受到抨击。在当代我国心理学界,为相当多学者所赞同的则是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工具论(以下简“工具论”)。  相似文献   

15.
英语学习的困难之处,在于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依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是不同的.能指的不同是明显的,而所指的不同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理解,所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正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会用英语能指与所指所构成的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石永泽 《北方论丛》2005,(3):119-124
柏拉图"神"的范畴演变说明他并未因采用"通种论"而放弃"目的论",而是对"相"的目的论进行改造,并隐约指涉了以"相"和"奴斯"(理性)合一为特征的"神"的目的论.决不可把柏拉图的"神"与犹太-基督教的"神"(上帝)相等同,但柏拉图<蒂迈欧篇>中对"神"因此的描述几近犹太-基督的"上帝".  相似文献   

17.
沙加尔关于汉-南语系假说的论证历程,反映了东亚语言发生学研究的新进程.自1990年以来,沙加尔从形态、语音、词汇的历史比较内证和考古文化学、体质人类学、基因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旁证两方面,不断增强证据并修改汉-南同源论.大体轨迹为:第一阶段(1990-1993),提出汉语与南岛语在发生学上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与藏缅语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1994-2005),认识到原始藏缅语比第一阶段估计的可能更接近原始汉-南语,从而扩充为"汉 藏缅 南岛"语系假说,并增加了汉藏-南岛同源的新证据;第三阶段(2005以来),基于施密特(W.Schmidt,1906)的"澳语系"(Austric)进一步扩展为"东亚超级语系"假说.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以来,很多学者倾向于把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结构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是把汉语和英语的各级语言结构逐级对应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将西方语言理论牵强地应用于汉语的研究。对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结构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指出其中的差异,希望能对以后的语言研究,尤其是针对汉语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在当今电子时代出现的"电邮与短信文本英语".从英语语言的发展趋势、英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英语表达的简洁形式、社会语言学领域中对语言的标准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把这一语言发展的新现象看作是一种新的英语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20.
论"嵌l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梅 《中州学刊》2007,(3):249-251
"嵌l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