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亚东 《西部论坛》2022,32(1):66-82
地方政府是环境治理的重要行为主体,其环保支出行为不仅取决于地区发展理念和发展状况,而且受到地方政府间竞争关系的影响以及上级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基于环境关键词的网络搜索评价公众环境关心程度,并以首轮中央环保督察为准自然实验,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对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环保支出强度(...  相似文献   

2.
不同利益集团间环境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政策由地方政府负责执行,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本文运用博弈模型统筹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与社会公众间的复杂博弈.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问责力度,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中比重,降低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责任成本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共同选择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改变目前地方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明晰责任主体和主体职责,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绩效;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培育环保的社会团体力量,让社会民众成为环境监督和问责主体可以有效推动政府环境责任履行.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福建省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七大成效。中央确定福建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注入新动力。福建省要补齐补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与短板,从不断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强化环境督察、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加速建设环境治理市场交易体系、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等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不同区域的环境治理成效差异明显。为探究中国情境下区域环境的有效治理机制,本文选择珠三角大气污染治理作为案例,构建“制度-激励-行为”分析框架,从多维视角分析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与环境治理逻辑。研究发现:为实现环境善治,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源头控制与末端监管两手抓,形成以经济激励为基础、压力激励为补充的双重激励环境,并充分动员政府、公众与企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进程;企业缺位、社会监督力量薄弱、地方政府激励不足、治理手段单一等是影响区域环境治理难以取得成效的主要因素。珠三角大气污染治理作为区域环境治理的范例,探索与分析其治理逻辑,对完善中国区域环境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生态环境尽快"美起来"。与此相适应,我国生态文明立法要"实起来",法律实施要"严起来"。在立法领域,建议将生态文明载入宪法,改革立法机制,加强生态文明立法,尤其要强化生态文明法律责任制度;立法机关还要尽快组织清理现有环境法律法规,消除某些地方"立法放水"的现象。同时,要强化环保督察制度,改进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确保生态文明法律实施到位。要严格环境司法,支持环境公益诉讼,促进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得到全面落实。要创新全民守法制度,增强人民群众遵守生态文明法律的内生动力。要完善党内法规,探索运用党内法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洪刚 《南方论刊》2014,(4):36-38,60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错位的主要根据在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行动者或者说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其中地方政府基于其自资源、价值取向、制度规则和利益关系扮演着的不同的角色,但在不少的环境公共事件和环境保护行为中,地方政府经常呈现出角色错位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体制的束缚,而社会力量不够强大和环保认知观念出现偏差则是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已初步实现了总量遏制与结构改善的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成功的秘诀在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即中央督察下的地方环境竞赛与区域协同治理模式。这种“三位一体”式的大气环境治理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借助自上而下、内外结合的作用机制提升大气环境治理效能,而且能够立足于顶层设计视角为污染防治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但是,这种治理模式仍面临来自体制、机制与执行三个层面的挑战。未来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中央地方在大气环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同时紧扣“双碳”目标新要求,动态改进大气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并优化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环保政策执行的成效与其纠偏机制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基于秦岭别墅事件、祁连山生态破坏事件、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洞庭湖非法矮围事件等案例,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可探究中国环保政策执行的纠偏机制,建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模型.结果 显示,媒体压力发动、地方政府执行偏差、中央压力下纠正、地方响应再纠正等因素内嵌于环保政策执行纠偏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环保政策的上下结合纠偏机制及影响因素模型.上下结合的纠偏机制对环保政策执行产生显著影响,形成了压力来源、纠偏行动、政治压力、地方顺服的传导过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内容提要     
用中国传统政治学概念分析环境自主治理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中存在着一个自足性的政治学体系,即“道”或“道术”,包括天道、人道、治道,其中“治道”概念与现代政治学相类似。中国传统政治学包含着两个层次的体系结构:由天道、人道、治道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而形成的形而上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学说和以礼、乐、政、刑为核心范畴的政治实践中具体操作层面的设计。环境的治理方式是决定生态环境治理活动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通过研究国内外环境治理制度的发展过程,以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思想在环境治理当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为例,论证了文化在环境自主治理当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制度变迁与“中国模式”的逻辑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及其三大构成要素关系的理论,可将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变迁逻辑,在理论上分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大类型。其变迁手段是通过创设式制度变迁和移植式制度变迁的交替使用来进行的。具体路径体现为:产权制度变迁、组织运行体制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关系及其创新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变迁以“制度环境变化→意识形态变迁←→产权制度变迁→政府组织形式变迁→制度绩效”的独特路径,验证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其所包含的逻辑路径,正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可资借鉴的一般范型。  相似文献   

11.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后,以减排为目的的环境政策对于碳排放企业的强制约束具有普遍性。基于ESG理念,研究选取2008—2020年上市企业数据,通过对经营绩效和市值管理绩效的实证分析,判断环境政策实施效果。研究显示,环保企业经营绩效、市值管理绩效以及市场表现等综合指标持续降低,说明环保企业绩效变化长期被忽视;环境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不一致,亟待改进。对此,建议出台与ESG理念配套的政策,完善环境政策,改善政策实施效果;推广PRI投资,通过政府引导基金投资鼓励环保投资,降低环保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成本,促进企业价值提升;实行竞争中性原则,落实民营和外资环保企业税收优惠和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在环境治理中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张硕  李惠茹 《河北学刊》2023,(2):140-147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推进实施,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成为具有现实紧迫性的实践问题和急需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的逻辑理路是地方政府创新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撑。在核心内涵指导下,地方政府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政策创新需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结合已有实践基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综合决策协调制度、健全稳定规范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财政支出投入机制、建立生态文明财政支出动态监控机制、加快构建“政府—社会资本—公众”多元投入模式、完善“分配—考核—奖惩”全过程绩效提升机制、强化配套保障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13.
李菲  冉姗姗 《理论界》2023,(1):61-67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在生态伦理视角下,人类的道德诉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关系密切,生态伦理中蕴含的共生共荣共长理念为农村环境治理构建愿景。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环境治理伦理理念薄弱、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生态化治理多样复杂、治理实践资源配置失衡等治理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生态伦理思想贯彻其中,从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实践四个方面,优化农村环境,激发治理活力,打造“环境治理共同体”,构建农村环境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治理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公众参与的程度低、强度弱,导致环境治理绩效不佳。公众诉求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首要前提,公众诉求的实现效果直接影响着政府环境治理绩效。非均衡的博弈制度安排、软弱的法律支撑、松散非专业的公众组织导致公众诉求难以持续稳定地影响政府环境治理绩效。为改变这种状态,应健全政府官员环境治理考核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权利构架,消除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合谋基础,培育博爱型公众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地在资源开采、输出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修复与污染治理问题,财税政策对破解生态诅咒问题至关重要。文章在梳理矿产资源地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基础上,剖析了现行财政体制和资源税费体系,发现政府间财政收入分享机制不合理、环境保护财政压力巨大、资源地税收与税源严重背离、资源专有税费的设计发挥生态保育功能作用不够等问题,提出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并完善环境财政机制、改革矿业权价款分享制度、提高矿业权使用费征收标准、清费立税适时开征环境税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以及制度变迁的效率无不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绩效和决定其成败。“扶植型”、“掠夺型”作为两个对称的理论概念,反映了两种具有完全不同性质的政府的基本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提升环保力度,在寻求制度与体制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环保政策,但生态环境污染却愈演愈烈,政策效应未如人意。本文从政策绩效的角度,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对我国近十年来生态环保政策的实施绩效作出初步评价,进一步探究政策走样的成因及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作者认为,构建环保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地方政府作为,刚性约束各种利益主体,是提升我国生态环保政策执行效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改革开放前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中央与地方关系历史变迁的启示.目前的研究在历史分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与地方、个人及团体之间联系的中介,具有推动地方制度创新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和约束条件下发生.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审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作用仍然面临困境它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蔓延,阻碍权力中心推行的制度变迁进程,影响制度变迁的整体性推进.其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政府要实现产权的多元选择与微观主体的动力激励,以制度化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度创新关系,退出市场,实现制度创新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20.
乡村环境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分散性、流动性、复合性等特征,“治联体”自治是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基层党建嵌入乡村以整体性推进环境善治的新型治理结构。基于“价值—结构—制度”的三维分析框架,结合T村环境治理实践,揭示党建嵌入与“治联体”自治双向耦合的机理。结果表明,党建嵌入与“治联体”自治的双向耦合是一个价值互认、结构互嵌和制度互融的过程。一方面,基层党建以理念嵌入、身份嵌入、制度嵌入等方式嵌入“治联体”,在“价值认同—结构优化—制度整合”的层层递进链条下激发村民进行环境治理的行动自觉;另一方面,“治联体”的嵌入性自主,不仅使“治联体”自治以新的简约形态复归落位,也为基层党建创新提供了中间渠道和行动空间。双向耦合下的乡村环境治理,实现了局部有效和整体有效的双重提升、政治定力和社会活力的协同进阶、政治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