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理解是与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从三个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辩证法原则:其一,阿尔都塞以外在性的实在论观点批判了黑格尔的内在性的实在论观点;其二,阿尔都塞以统一性的“整体”结构批判了黑格尔的同一性的“总体”结构;其三,阿尔都塞以复杂性的辩证法模式批判了黑格尔的简单性的辩证法模式。由此,阿尔都塞在批判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同时,完成了对马克思历史科学的结构主义解释。这是与他明确的政治意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3.
“保卫马克思”是阿尔都塞理论初衷。阿尔都塞立足《资本论》研究,聚焦“意识形态”问题,采用征候阅读法来理论地保卫马克思,捍卫马克思思想关于社会历史构成的“科学逻辑”。阿尔都塞冲撞意识形态界限的努力把意识形态的隐匿性、封闭性、统治性显现出来,从而为穿过意识形态幻象提供了理论前提。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维度探讨“个人消失”难题,是对马克思“个人被抽象统治”现代性问题的深入延展,但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精神分析”问题是从根本上错失了马克思的“解放逻辑”。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成败启示我们要妥善处理形而上学批判和后形而上学希望的辩证关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那里 ,意识形态批判是一种科学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是逻辑的归化和非历史的谴责 ,它是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实现的。而这个上升过程同时也是把意识形态的现实具体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结构展现于人们面前的过程 ,即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5.
马蕾 《学术论坛》2023,(6):116-1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实践向度,这导致了他们非但无法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资本所造就的“抽象”社会人格。唯有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高度,我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根植于社会总体结构并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变革与其本人世界观成熟的全部过程,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要这样就必须科学解决历史观的逻辑前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个巨大成就,就是第一次明确阐明了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逻辑前提.这个逻辑前提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在《莱茵报》的活动获得了政治实践基础、在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获得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在批判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错误主张中有了新的推进、在对经济学的初步研究中获得了实现基础、在批判施蒂纳的“唯我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这一过程表明,马克思哲学形成和发展不只是一般地“伴随”人的问题,而是始终以科学地解决人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问题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批判和继承关系。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是在系统批判“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建构起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对历史哲学的否定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单线论”或“多线论”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同志去年发表的《关于马克思哲学逻辑转换中三个难题的深层解决/’‘一文提出如下见解:马克思《巴黎手搞》中的“哲学逻辑仍然是一种隐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在这一理论逻辑中包含着尚待解决的三大难题:“消除唯心主义,发扬辩证法能动性;消除自然唯物主义机械性,坚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批判资本主义,使共产主义成为科学。”而这三大难题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得到了统一的解决,从而实现了其哲学逻辑的“格式塔转换”。我认为一兵同志的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手稿》已经实现了马克思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是不尽相同的,因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自相矛盾、充满“冲突”的.比如,从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来看,它是“虚假的观念体系”还是“客观的历史现象”?就意识形态的特征而言,它“没有历史、没有发展”怎么又“经过了独立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到底是“科学的世界观”还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看似“冲突”的观点实质上正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重要内容.在汤普森看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包含三个主要方面:意识形态的论战概念、意识形态的副现象概念、意识形态的潜在概念.阿尔都塞则把马克思思想的变革划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由此认为,马克思实现了“认识论的断裂”.巴利巴尔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又主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者说拜物教批判)实则就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上述三位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启示我们,只有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松版和新MEGA的先行版,是国际上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大流派的代表版本。汉译广松版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广松流派(包括涩谷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中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遵从以汉译广松版为基本文本、同时参照新MEGA的先行版和涩谷版的原则。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以外,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卡尔.马克思问题”、“市民社会历史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有无断裂的问题。广松涉提出的“从异化(Entfremdung)到物象化(Versachlichung)的飞跃”,实际上发生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市民社会历史观”涉及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广松版的出版和新MEGA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全面出版,使两者的差异问题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将资本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现代历史基本建制,为现代性批判奠定了不可超越的历史存在论基础。而当今思想界的“现代性哲学话语”主要是一种世界观层面的意识形态批判,往往将现代性原则同启蒙精神联系起来,其表现是理性批判和主体性批判成为其基本主题。在各种纷繁的“现代性哲学话语”中,马克思的思想被错误指认为经济还原论的同时,不少人反而走向了早已被马克思批判的观念还原论,从“意识”即“精神”的方向上理解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并展开批判,使其批判离开了现实历史的存在根基,重新揭示现代性批判的马克思思想维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阐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篇构想密切相关.“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的原则有两个层次的意蕴:理论叙述的先后顺序与经济学范畴所表现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一致的;经济思想的成熟程度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从后思索法”意在提醒人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处,“俯瞰”较为低级的历史进程.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与猴体(低级)和人体(高级)的关系是有差别的,不能混同.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运用的叙述方法并不只限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核心命题在于指明:资本是劳动产品历史地“获得”和“叠加”一定的“社会形式”的产物.“抽象”在思维中上升为“具体”的过程, “理论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其哲学理念来看,马克思哲学有三大主题,即理性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哲学的历史实现、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批判分析方法、走向自由历史。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哲学中理性自律的形而上学,强调哲学在历史中的实现,将哲学批判推进到历史批判。在这一哲学转向中,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构成了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的核心主题。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分析中,马克思要揭示的是资本运行中的内在矛盾以及人们如何从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自由历史,只有这时,属人的历史才得以真正地展开。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指归。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既体现了对传统思想的深层透视,又体现了对现实资本主义历史的批判反省,是我们透视当下社会与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兰洋 《学术研究》2023,(6):20-25+42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是马克思一生反复思考的重要母题,也是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歧所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斯密关于“过渡问题”的“商业化”解释做出了决定性的批判。他首先突破了斯密分工逻辑所建构的历史发展序列,进而重述了过渡的逻辑支点、动力机制和本质特征。马克思对过渡问题的研究表明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历史性的科学”,它突破了抽象普遍性与经验特殊性的表层对立,在“社会—历史性”维度中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李志 《东岳论丛》2023,(9):125-130
迄今为止,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基础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分裂为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两大阵营。马克思否定道德的独立性以及从意识形态维度所作的伦理学批判,使得从伦理学角度寻求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境,但另一方面,这一困境并不相反地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以非规范的事实为基础。从元伦理学而非规范伦理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道德原则的批判以及围绕着资本批判所形成的各类政治哲学讨论,展现了事实维度与规范性维度的相互缠绕,呼应了元伦理学对“是”与“应当”关系问题的探索。不仅如此,由于马克思借助实践原则超出了事实与规范的二元论,所以,其政治哲学不是建立在道德实在论或道德非实在论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超越事实与规范二分的元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立场与诠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分析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马克思站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揭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的立场上,对意识形态的真实根源和阶级属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理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