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维从“不平衡地理”的议题出发,通过对空间区隔所导致的人之问题和资本主义生产空间中的“身体之困”的反思,分析了空间中广泛存在的他者之痛.进而,在哀悼传统乌托邦意义行将消失的基础上,哈维提出了“空间正义”的构想,倡导以一种辩证乌托邦的勇气,来正视空间中的“他者之痛”,以积极政治学来建构充满正义的地缘空间.  相似文献   

2.
“空间转向”之后的空间叙事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显学”.但是,当前的空间叙事研究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原因多种.“空间转向”的这股后现代思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空间转向”的叙事推力功不可没,但后现代历史碎片化、随意切割时间历史的粗暴式学术批评也是不足取的.所以,首先,必须纠正“空间转向”等同于空间叙事研究的偏向.其次,必须区分出“形式化空间叙事”和“内容性空间叙事”,并且分别加以历史化——“空间再转向”,以结束当前空间叙事研究的破碎化、非历史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具有明确的空间形态,它是一种空间性概念。和传统乌托邦主义者不同,哈维敏锐地把握到了乌托邦的空间面向。传统乌托邦概念由于预设了空间的封闭性,因而压抑了时间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能导致"去人性化"的"退步乌托邦"显现。在伦理批判的基础上,哈维提倡以"场所精神"来应对乌托邦的空间困境。这种"场所精神"是哈维辩证乌托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突出了空间感受的日常化和诗性化,以具体场所来反观人之感觉,从大而无当的"理论性感知"向细腻真切的"日常性感知"复归。  相似文献   

4.
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是大卫·哈维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生活的天然场域,自然空间深度融合了人类的伦理维度。哈维对自然空间的伦理性考察,正是着眼于其与“人性”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从自然空间的“利用”、“破坏”与“退隐”的历史进程中,哈维梳理出了一条“人性”从启蒙觉醒到堕落腐化的独特路径,其不仅为认识自然空间提供了重要参照,也为反思现代人性提供了宝贵启思。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角度分析《哈利·波特》系列文本中权力的空间机制,揭示其隐匿的后现代空同叙事解构.文本中权力空间机制有两种方式——对群体的隔离和对个体的监视.权力通过空间隔离排斥魔法社会的弱势群体,保护优势群体,并强化自我群体意识;权力也通过空间监视个体,控制并规训未成年巫师的身体.该机制分析揭示了魔幻文本空间实际上充满了权力控制,权力与空间是《哈利·波特》中隐藏的后现代特性.  相似文献   

6.
哈维空间思想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语境。经由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启示,在反思和剖析过往辩证法中存在的诸多弊病时,哈维一方面强烈反对"物"之辩证法,将辩证法机械地等同于静观且缺乏变通的原理乃至权力话语;另一方面,他更是反对"单子论"式的伪辩证法以绝对自我的姿态将事物孤立在内外互抵、因果互斥的僵化模式里。哈维认为,只有经由超越"物"与"单子论"之辩证法,才能正确认识空间,赋予空间更多超越传统偏见的内涵与价值。哈维的"空间—辩证法"尤为强调空间的关系性、过程性和差异性,其将"空间"推向了一个极具张力和批判性的辩证领地,空间被形构为一个蕴含着巨大革命性潜能的场域。  相似文献   

7.
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发生变异,它从来不是静态的,而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空间甚而可视为一种美学范畴。今天美学战胜伦理学,已成为社会和知识关注的焦点。后现代空间观念的特点是“时空压缩”,它的要害是通过时间来消弭空间。西方资本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空压缩愈演愈烈,无论是在政治、私人还是社会领域,变化无常、支离破碎都是它的一贯特征。而这一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早就多有预言。如《共产党宣言》展示的空间思想,就不仅是当今资本全球化扩张的一个雄辩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它同样与时俱进在向未来开放,显示资本从来就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今天它在全球空间与地方文化的尖锐对峙中,势将酝酿筹划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8.
对空间理性缘起的价值考察是大卫·哈维空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重审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哈维发现传统空间的"观看之道"在此转变,空间被各种理性印象所内化,其被视为个体解放与技术文明所利用的对象。在启蒙运动与现代性规划的双重推进下,空间理性在建筑、自然等多个领域得以体现。而空间由此所蕴含的客观性、实用性与技术性也吸引了"权力"的渗透,空间与权力的结盟使空间理性的行为实践逐步"异化",进而导致了空间的去人性化表征。  相似文献   

9.
赛博空间已成为重要的行为交往空间之一,其交往行为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用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来阐释这个空间的交往行为已经不太可能了。从费瑟斯通的赛博空间观点出发,探讨了行为交往的后现代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指出建构赛博空间的行为交往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