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特里·伊格尔顿(1943-)是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新一代代表。虽然他的批评观点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自己的系统批评理论,但已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近年来,他还注意从各种流派中汲取营养,特别关注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他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等许多著作中,力图对文学批评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以及当代西方各种文学思潮,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英美批评界别树一帜,反响甚大。本文就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文学的倾向性以及反映论等问题,对伊氏的观点略作评述。一、唯物史观与文学批评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显著特点在于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种种文学现象。这是他的文学观的基石。基于此,伊格尔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力.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容也随之而改变.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利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经济批判;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利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矛盾的焦点,因此,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是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生命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批判视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具有针对现实和中西理论整合与重构的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而加强原创精神和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国理想形态的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雷蒙德·威廉斯不仅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开创者,更是推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转向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家.他通过吸收、借鉴和批判F.R.利维斯及其"细察派"的批评方法,不仅超越了利维斯主义的局限,还弥补了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欠缺,发展出了以文学细读为基础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重新发掘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经验及理论建构过程,也能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5.
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鲍维娜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直接产生于妇女解放运动,它同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时代色彩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必然结果。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赵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形成于妇女解放运动,而妇女解放运动从历史渊源来讲,可以说起始于最早的废奴运动。早在19世纪50年代,女权运动的先驱、全美妇女选举权协会会长苏珊·布劳内尔·安东尼(SusanBrownelIAnthony,18...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艺术的特质。它富有形象性,充满了风趣和幽默,并且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他的文学理论是和形象思维的规律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8.
赖大仁 《求是学刊》2014,(1):117-125
文学批评的根本特性是文学评价,而文学评价则关乎价值立场与价值观念。文学的价值内涵丰富多样,文学批评的视角及其价值观念也同样是多方面和多维度的,其中主要有审美价值观、社会历史价值观、人性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由此构成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系统。在当今社会文化变革的语境中,当代文学批评所面临的不只是批评方法创新的问题,更有批评价值观念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有必要从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文学批评价值观念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及现实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修树新 《学术交流》2003,(12):165-167
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批评家。芭芭拉·史密斯、奥吉·劳德、爱丽斯·沃克、芭芭拉·克里斯汀等代表人物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阐发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她们的理论、观点体现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两大任务———寻找、建构一个内涵丰富的黑人女性文学传统;考察并消除文学作品中有关黑人女性气质和黑人女性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形态学是研究事物系统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科学。本世纪初以来,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被运用到美学和文艺学的研究之中,形成美学和艺术形态学研究的独特思路与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对于文学批评形态研究也具有启发借鉴意义。本文在概括了艺术形态学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将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引入文学批评研究的可能性及意义,并对两种当代西方批评理论试作形态学剖析,由此探索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可行之路与可能性前景。  相似文献   

11.
李星的文学批评走过了这样一段路:从政治社会批评到用历史文化心理批评。这种过渡,更贴近文学创作规律。李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实主义文学观作为指导和基础,吸收了新的文学思想与批评方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历史文化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12.
董斌  郑林丽 《社科纵横》2014,(2):120-122
雷达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注重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精神向度,坚持现当代文学是一个整体的文学史观,指出文学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温和宽厚,但对当今文坛的病灶也绝不姑息,他的批评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赵慧平 《求是学刊》2005,32(2):103-108
事实上 ,文学批评始终作为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学中存在着 ,只是它有着“在文学中存在”的独特方式。创作与批评两者外在并立的形态是在与文学创作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关系才是“文学”被确认的前提。研究文学批评的存在问题 ,是文学批评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文学批评开始的。他是新文学创作最早的扶植者和评论者之一。他对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文学批评家应具备的条件,都有精辟见解。今天,我们亟须加强和改进文学批评,研究一下茅盾有关文学批评的主张,是有现实意义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与任务,茅盾有过一系列论述。一九五八年,当他把自己十年来写的文学评论结集为《鼓吹集》出版时,他回忆了自己三十九年前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时,就是为了“赶任务”。那时的任务是反对既有封建思想又有买办意识的鸳鸯蝴蝶派文学。以后常常写些小文章,都是为了赶任务。解放后,他更感到“在党的领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鼓吹党的文艺方针和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这是“最光荣的任务”,自己能“厕身于这个最光荣的任务的行列”,是“光荣的事儿”。联系文学战线的实际,对文学运动中有  相似文献   

15.
范俊玉 《社科纵横》2005,20(4):184-185
在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文化的综合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文章主要探讨了科技文化创新、政治文化创新和管理文化创新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文学批评是针对文学现象的评说,它同文学创作同样古老.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分析总结,同时又影响文学创作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互动存在.文学批评有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等几种基本类型.批评理念的变化、批评视角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同一文学作品运用不同批评方法亦会得出不同的评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艾布拉姆斯关于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批评坐标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批评结构系统的不同维度或不同的坐标轴线,对西方文学批评形态在不同向度上的展开和深化,以及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纵向上的因袭传承,横向上的互相冲突与呼应、沟通与转换等种种现象加以观照分析,并阐发作者的认识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文学作品内涵关系、外延关系两个方面,将文学批评概括为四种基本形态:即本体阐释批评、考证批评、体验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并认为文学批评界各种批评方法、模式虽名目繁多,层出不穷,但从文学批评的基本形态上来说不外乎是这样四种,或者是四者的穿插交织,各种批评方法,模式都可纳入这些基本形式中来考察。在对这四种基本形式进行了具体阐述之后指出,将文学批评区分为几种基本形态来考察,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之间多层次多侧面的本质关系,从而使文学批评起到更切实更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力图克服以知、情、意三分法研究问题所产生的弊病,从人类总体、社会历史、个人心理的有机结合和主体与客体的完整统一中讨论文学批评意识的内在机制及其同社会的批评交际活动的关系。作者认为文学批评是内在于感性的理性活动,包容着非理性与超理性,是由象征的领悟与印象,无言观照与完满意象,自觉认识与逻辑意象所组成的动态系统。这三大形态互相衔接又彼此渗透,在各自内在与相互间的冲突中必然地变化发展,组成了螺旋向前的无限循环往复的系统,规定着文学批评永无止境的特点。在社会历史的制约和它自己内在矛盾的推动下,文学批评意识经过历史化与逻辑化的过程,意向文学批评的客观对象,由此个人的批评积淀、巩固、呈现于社会的文学批评史中,获得客观性与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孙媛 《唐都学刊》2011,27(1):102-106
从吴宓的文学批评实践入手,分析论述了吴宓文学批评所秉持的标准和方法。指出道德与审美构成了吴宓进行文学批评的两重标准,而"义理派"的文学批评方法又使得呈现于吴宓文学批评文章之中的道德宣喻和情感体察都超越了随机和率性的层面,具备了严肃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