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始,文博会在我国快速发展起来。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广西的文化产业博览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但广西在发展文博会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广西文博会现状、问题,结合区域优势,提出了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目的是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宏观透视国内五大文博会,具体研究义乌文博会的发展优势,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对于文博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最大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首届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于2006年9月23—27日.在2006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期间成功举办。文交会既直接推动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需求、文化产业投资与招商的各方合作,又促进了文化产业各相关产业链的信息贯通和相互对接,充分体现了南京文化产业“起跑就要领跑”的发展理念与实践勇气。  相似文献   

4.
正由市政府、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主办的"2016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于3月28日落下帷幕。展会虽已谢幕,却给温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留下许多思考和启迪。据悉,文博会期间参观人数达15.16万人次,成交及意向成交金额达2.66亿元,签约金额达20.12亿元。在这个由政府搭建的舞  相似文献   

5.
自从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发展文化产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重要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在文化产业领域共制定了5部法律,22部行政法规,500多部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其内容主要体现为“管制性内容”,我国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奖助性规定”,多体现在政策性文件之中,有必要转变为正式立法。“文化产业促进法”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基本法”“奖助法”和“一般法”,以实现“文化产业立法的法典化、规范化”,“建立文化产业管理的部门协调机制”,“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奖助机制”。在立法技术上,“文化产业促进法”需要坚持“能细则细,宜粗则粗”的原则,先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和法制框架,再通过配套的法规、规章中具体落实该法的实施措施、实施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政策工具是促进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运用“政策工具-产业创新价值链”二维分析框架对2009—2022年中央层面数字文化产业政策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经历了从“扶持”到“调控”再到“转型”三次变迁,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政策工具类型存在与价值链创新阶段适配不充分的问题,建议依据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阶段适配其政策工具类型。  相似文献   

7.
徐晶 《北京纪事》2011,(1):20-23
截至2010年11月21日,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圆满落幕,文博会奉上的这场感官、思想与创意的超级盛宴,使人们“零距离”感受到文化创意产业释放的无穷魅力及其背后所孕育的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一度出现了偏差,存在着文化政治化倾向,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商品市场。1991年,国务院文件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政策”的概念,促进了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明确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了文化经济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浅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韩流”的经济学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不仅为本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本优势与持续增长的利润空间,同时也使高丽文化在亚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一种新型业态,其发展受“韩流”经济学的启示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的特点以及文化产品的特殊性,通过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文化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以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规模、效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旨在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如文化产业政策构建的学理性、系统性不强,政策缺失现象依然存在,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扶持、保护力度还比较弱,政策主体多头,政策多变等弊端,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有效克服上述弊端,应该从文化产业结构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检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文化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1.
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发展民间文化产业,既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减轻了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压力,还可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有一定发展,但现状不容乐观:不顾实际,盲目开发;没有形成规模,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和精品;人才资源匮乏;市场不健全。须采取相应的思路和对策:从实际出发;规模化经营;打造品牌;培养人才;培育市场,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对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其文化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得到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从文化价值角度去重新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生态、文化教育、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融合创新改变了我国文化经济、文化产能的发展格局,为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传统文化、媒体科技、法律政策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产业软实力,打造我国文化产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高效的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在中国刚刚起步,将成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尚不完整,有待完善和发展。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构建模式,并进一步阐述相关发展战略,以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产生着重大的影响。通过研究提出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文化的经济属性不断增强,文化的政治功能日益凸显,文化传播大大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这三种趋势下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对实现中国梦、增强中国经济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策实践过程主要蕴藏在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立法进程中,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网络政策管理前期(1987~1993年);网络政策管理初期(1994~1998年);网络政策管理发展期(1999年至今)。与国外网络立法及政策制定相比,我国的网络立法和政策制定比较即时迅速,这对我国的网络文化产业实践带来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发展并提升文化内容产业,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然而,就目前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形势而言,存在着内容创作与内容经营主体激励不足的瓶颈制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内需要解决文化内容创作的激励机制问题,对外需要深化细化相应的具体举措,促进文化内容走出去。  相似文献   

18.
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它经过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而进入现代文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文化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当今 ,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 ,显示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中产生和发展 ,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进行文化出口的基本模式是文化企业“冲锋陷阵”,政府“保驾护航”;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重要的“软权力”;美国一直把WTO当成输出美国价值的工具;美国不制定文化政策恰恰是一种实现“文化霸权”的最为有效的策略;规模经济使美国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应该尽快制定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化产业在垄断已经形成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不能任凭国际市场的摆布;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地方利益和局部利益应该服从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银行信贷为文化产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因而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信贷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采用VECM模型对信贷量、文化企业营业收入、GDP之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量的确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但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最后根据结论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