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未完成的启蒙——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启蒙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但是这一主题被小说表面的"革命"叙事所遮蔽:"革命"中断了"启蒙"。一般来说,"革命"并不一定总是与"启蒙"相冲突,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显然认为,"革命"是与"启蒙"相冲突的。这就构成了小说在结构和叙事上的内在张力,使得它的意蕴扩张,具有了超越"革命"的不一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小说《伤逝》以女性追逐爱情自由的表层,揭示出女性从独立出走而后又回归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小说对《伤逝》中子君的命运延续构思出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秦雯编剧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在尊重亦舒的"子君"出走方式的基础上,创作出女性追求精神与物质独立的必然性。"子君"作为鲁迅笔下"娜拉出走"的典型女性,囿于五四初期思想启蒙的软弱性的时代背景,在出走后"无路可走"。在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及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由多位女性在实践着"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性与虚幻性,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出走"、追求独立时突破局限和障碍的艰难和循环反复性。  相似文献   

3.
《女神》是郭沫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在《女神》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抒情主人公——"大我"。这个"大我"一方面追求个性的解放与自由,反对封建的束缚与压制,追求立人这一时代主题,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的启蒙与改造,追求民族的新生,参与到立国的时代浪潮中去,实现了立人与立国的完美结合。"大我"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热播体现了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沉淀与发展,数十位"老戏骨"精湛的表演把"自然、生活、真实"的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原则诠释得淋漓尽致,塑造了赵德胜、陈岩石、李达康等数十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出发",这为"颜值"表演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对剧中人物的表演从美学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原则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从一个侧面再现了60多年前滇缅抗战的历史,也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滇西这片土地——怒江东岸保山城,四周群山环抱,  相似文献   

6.
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业余作家礼平写的《晚霞消失的时候》。这篇发表于1981年1月《十月》上的长篇小说,文字优美,以其浓重的思辨色彩与对人生价值的探索性,而在当时引起强烈争论和极大的轰动。记得我刚从师范毕业,才十七周岁,自愿到黄岐半岛海丰小学任教,当时的校长是郑祖清老师,他是从宁德师专图书馆调回来的,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学校订阅了十几种的文学刊物,如《人民文学》《收获》《十月》《钟山》《当代》等。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渐渐喜欢上了文学。在这期间,我看了不少的文学作品,和《晚霞消失的时候》同为争鸣小说也引起轰动的几…  相似文献   

7.
cat 《人生与伴侣》2014,(2):9-11
从2004年《士兵突击》中朴实善良的班长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放荡不羁的“小太爷”孟烦了至今.10年后的张译在影视圈已经独树一帜,虽然依旧被评为“有点儿土气、不够英俊”,却毫无疑问地因为《新上门女婿》、《辣妈正传》等都市情感剧,成为诸多妈妈心目中“好女婿”的形象典范。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作为文学上的民族书写者的形象和定位早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特殊的命运和经历使得她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禁锢和束缚,成为一个有着"四海之内皆兄弟"情怀的世界公民。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回顾作为一名"第三文化小孩"的特殊成长经历和背景,追溯了自身世界公民思想的来源,同时,也通过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沙文主义以及种族主义的批判,阐述了自己的世界公民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9.
《我的军营我的梦》的作者邰若鹏年轻而富有理想,他通过书写崔光明梦境中的军营生活,展现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军事梦想。作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自己的军事理想,是21世纪所倡导的“中国梦”的理想形态,也可以说这是新一代年轻人共同的梦想。作品通过主人公崔光明所展现出来的军人的信念,更是所有军人共同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凭借《士兵突击》,段奕宏这个农村小伙一炮走红。最近,一部《我的团长我的团》再一次使他人气翻腾。其实,段奕宏的成名之路真的可以用"痛苦"一词来形容。  相似文献   

11.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诗学概念,意指人们对惯常的自动化生活的艺术违背,通过对熟悉得麻木的生活形态的变形,唤起人们对习惯生活的重新认识和体验。这种疏离生活常态增加审美时延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热播电视剧《武林外传》人物个性的塑造、语言及修辞等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做是《新小说》杂志的一部分,以民族主义想像入手,并将它与其他"新小说"作互文对读后,认为在小说结构上渗透了吴趼人的道德关怀,以及在对伦理体系崩溃的叙述中隐含了一定的道德批判;并且指出了小说的遁世倾向,这是因为作者暂时觅寻不到正路。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著《吾国与吾民》1939年增订版塑造的浴火重生的中国形象,较其1935年初版中混乱而无望的中国形象,所描写的形象可谓是焕然一新。而这一形象的变换是相关的历史事实、舆论氛围、读者需要、作者心态等因素多方影响的结果,从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武林外传》是中央电视台新世纪上映的首部内地制作的具有无厘头文化特征的古装情景喜剧,它在解构的同时,又有所建构,达到了后现代主义与主旋律思想的成功结合。为此,在艺术上,《武林外传》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它以笑看武林的视角,以借古寓今的方式揭示了多种人生主题。戏拟、拼贴、反讽、虚实结合等手法的运用显示了其成熟的无厘头文体特征,表现出了独特的温和中正的本土化特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语域偏离与语篇幽默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在全国热播,掀起一阵收视高潮,其原因值得探究。本文运用Hauiday的语域理论,试从语域转换、语域混合和语域借用角度来分析该剧的幽默语言特点,探究其产生具大幽默效应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电影<霸王别姬>通过京剧艺人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并试图探讨历史的变更对京剧艺术地位的影响.电影再现了历史变更时代京剧艺人的生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陈凯歌选择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表现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这种对历史的挖掘,是大胆独到的.  相似文献   

17.
《霸王别姬》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力作。此作品经导演陈凯歌拍成电影后,赢得199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奖金棕榈奖。比较小说与电影的差异,程蝶衣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分析其人性的迷失,联系张国荣的情感轨迹,揭示《霸王别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的安东妮亚》等作品分析,探讨了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创作风格。在《我的安东妮亚》中,作家使用了处理时间的技巧,根据需要适当地延长和缩短叙事时间,并以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模式对应故事的发展进程,表现死亡与再生,凸显“回归”主题。  相似文献   

19.
以《我的宝物》这篇日语文章的译文为研究对象,结合译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以举例的方式对译文的初稿和终稿进行比较,以此来探析日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与误区。提出日译汉的转换绝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互换,好的翻译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多次理解、推敲才能完成。进而对日译汉这一翻译过程中应该引以为戒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歌颂欧洲移民冒险精神、开拓精神的经典作品.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的模拟性和不适应性理论,从文化和心理的角度探讨移民在多元文化中被美国化(即同化)的过程,以及移民由于文化身份的多样性而产生的精神上的困惑和不适应性.通过对此分析,作者试图解读凯瑟关注欧洲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原因,以及她对这一群体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