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晚年的学术旨趣逐渐转向伦理学.他主张建构一种既关注现实的道德实践又不放弃寻求客观性的伦理学来纠正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哲学研究过于科学主义化的倾向.普特南认为,哲学必须同时具有理论化和道德化两个面向,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多元论的立场,来建构伦理学的学科形象和理论关切.普特南提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至少需要融合列维纳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杜威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理论维度,以便在尊重具体的道德情境与寻求道德思考的客观性、普遍性之间找到平衡.分析普特南构想的实用主义多元论伦理学出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内涵,并在哲学史意义上对其学术立场的建设性和可行性加以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普特南客观评价了各种伦理学观点,主张放弃一元论,倡导用一种可错论精神去构想伦理学.这些都显露出其伦理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沈黎 《社会工作》2012,(2):25-30
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人与文化互动过程所形成的多元可能,这种多元可能往往使实务工作者在提供专业服务过程中遭遇价值抉择的两难。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当下本土社会工作伦理实践中的困境及抉择。研究发现,本土社会工作常见的伦理困境包括:保密与否、案主自决、利益冲突、专业界限、公平分配、价值冲突、同事关系。而社工在进行伦理抉择时,遵循三大基本原则:案主生命优先原则,法律规定、机构规范优于个人价值,人际关系取向。此外,研究以"人在情境中"的概念为框架基础,提出个体因素(即社工个体对伦理抉择的影响)、问题因素(即伦理困境本身对伦理抉择的影响)、情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对伦理抉择的影响)这个三维分析架构来系统分析社会工作伦理抉择中的影响因素及其过程。最后,研究建议要建构本土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即建构本土导向的社会工作伦理原则、建立操作取向的社会工作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定有其内在的合道德性价值理念,而且,也只有建立在这种价值理念前提下的社会保障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对社会保障进行伦理阐释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保障伦理是指社会保障的道德正当性及其内涵的伦理意蕴和价值归属。对社会保障进行伦理诠释必然要涉及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伦理追求、伦理价值等方面。研究表明:"人的尊严"是社会保障的伦理基础;正义是社会保障的伦理追求;分配正义是社会保障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顾世春 《创新》2018,(3):23-29
新技术引入社会后,在为人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时常引起一些伦理问题,而且根据"穆尔律令",随着新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它们的伦理问题还将增加.实际上,新技术的伦理问题在其研发阶段就蕴含了.为了使输入到社会的新技术符合社会的伦理价值,我们可以在研发阶段对其进行前瞻性的伦理治理.工程师、科学家、管理者和政府官员是前瞻性技术伦理治理的主体,他们可以按照"两阶段"模式进行治理.经过前瞻性的伦理治理,输入社会的新技术将达到伦理可接受和社会满意.  相似文献   

5.
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伦理思想,都以某种伦理思想作为其价值依据和精神支撑,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解读与分析,探讨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和生态伦理价值。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体现在:以人的生态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内涵、和谐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要求、生态正义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本质。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为:在政治层面意味着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党和政府必须加强生态执政;在经济层面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在社会生活层面表现为转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优化人居环境;在文化层面体现为树立和谐友好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都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为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提供伦理指导。  相似文献   

6.
对于经济崛起的当代中国来说,亟须扭转在文化"软力量"方面的弱势地位,这就为我们重新思考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精神的主要塑造者和承担者的儒家伦理提供了机缘。在面对新的挑战之前,先要对儒家伦理做一番历史的清理工作,尤其需要从近代以来内外夹击所形成的"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出来,变换声誉,以取得起码的"出场"资格。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理上、观念上,乃至于基本的叙事框架上,来重新考量它,并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景做更加细致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在转换了现行的面对方式以及处理的办法之后,儒家伦理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它的合理性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杨仲航 《社科纵横》2007,22(11):46-48
在中国传统行政伦理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讨论官员个人的行止与荣辱问题,"知止"是对封建士人的一项基本道德要求;政府官员个人行为的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形成和维护正确的价值判断,依然是当代廉政建设的主题之一。防止与惩治腐败是公共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从"知止"这一传统行政伦理概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强调公务员的责任意识和荣辱观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政府廉政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是行政哲学研究的基础性课题,而对这一概念的解析则是探究这一课题所必不可缺的理论工作。对"公共性"的考察给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概念建构带来了重要启示:行政的"公共性"是一个历史流动性的概念,对其界定既需要描述性的考察与解析,也需要规范性的建构与诠释。从历史描述来看,公共行政"公共性"经历了管理行政时期的"形式公共性"向服务行政时期的"实质公共性"的演变;从规范建构来讲,公共行政"公共性"实质上是公共行政对公共利益的追求,可以将其在形而上层面定义为一种基于公共利益至上原则的价值标准,在形而下层面可以看作是行政主体对公民现实利益与权利的极力维护。当前,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背景下探讨"公共性"的概念,是对服务行政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理论规划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10.
伦理价值对事实认定的选择性表现为"纯"事实,即"是其所是"的抽象之所以可能,是受一定社会伦理价值的认识目的和伦理价值机制亦即"应是其所是"所中介或选择的。从科学史上看,科学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和科学研究传统的伦理价值的选择。伦理价值主体的意志自由对其科学自由具有选择性。从道德认识论视角看,科学理论研究主体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思维的理智,是通过思维把自己作为本质来把握,从而使自己摆脱偶然。从道德社会学的视角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任何一个科学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首先以作为担负着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的主体而存在。伦理价值对于科学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在社区矫正等领域的运用也逐步受到重视。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历程中。价值和伦理问题始终是其重要议题。本文从分析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的融合之处出发,分析了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并对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利益这个概念的分析应该从利益的可描述性着手,而不是从描述性着手,并且小心地躲避开赋予过程。由于主观和客观范畴掩盖了客观性、确定性和描述性之间的逻辑矛盾,并且假设了同一性,使它们分析利益概念出现了困难。保持利益概念对于语言哲学的影响,才能使利益概念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矛盾显露出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是能指而不是所指为利益获得其语言形式和学术价值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文化直接关涉伦理。文化无论就其作为本体论生成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还是从其实践论意义上的"人的生存样式或活法",以及最为功能论意义上的人对生存环境的应对方式和策略等,都离不开相应的伦理规制,合理的伦理规制保证了文化演进的方向;公民伦理的思考离不开文化自觉。现代文化的基本形态是公民文化,与之相适应,其伦理规制形态就只能是公民伦理。公民伦理的价值目标是公民普遍的"公德意识"与"公德信仰"的养成,其能否实现,直接取决于优良的以公共性为核心价值目标的社群共同体的创建。  相似文献   

14.
"韦伯命题"集中探讨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伦理与近代合理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新教伦理的"天职观"将宗教活动解释为世俗的经济活动,为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伦理上的精神支持;其次,"预定论"思想排除了信徒通过教会、教士、圣事而获得赎救的可能性,实现了教徒从改变自我到改变世界的转向;第三,"世俗禁欲主义"则将创造财富视作获得赎救的最好的手段,为近代合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韦伯命题"遵循"价值无涉"的原则,其理论阐释并不具有欧洲文化霸权的价值取向."韦伯命题"基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时代状况,侧重于分析曾经支撑过资本主义起源的精神体系,在本质上与马克思学说并不是决然对立的.针对韦伯所提出的命题,新儒家结合中国问题在对"韦伯命题"的回应中,存在着对其理论的牵强比附.中国的研究者不应该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套用韦伯的理论,在重新考虑中国问题时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创造.  相似文献   

15.
王俊  金小红 《社会工作》2015,(2):60-70,127
笔者运用青少年"陪伴式"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研究,结果发现,该服务模式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需求预估过于狭窄,不适合群体性的项目服务;服务场域单一,资源整合困难;陪伴方式占用过多资源,不符合公平服务的伦理守则。基于"陪伴式"实务模式的陪伴理念以及这三个方面的局限性,笔者引入公共管理中"网格化"概念,提出"网格化陪伴"实务模式,并从理论基础、概念框架、实务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该模式进行描述,认为其比较契合复杂的群体性需求,在社会工作发展与服务上具有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艺术产品"概念取代"艺术作品",揭示了艺术研究已经纳入到社会文化生产、公共行政管理和广泛的公共领域,超越了美学、艺术史的认识基础和理论范式,不免引发各种新旧观念、学术阐释、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的矛盾。为解决当下的艺术问题,迫切需要对艺术性质的再认识和新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本文凭借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两分法,以视觉艺术产品为对象,将其拆解成"实物"、"著作权"、"观念"、"著作人身权"四部分,来认证艺术产品的公私权界,得出了艺术产品是准公共物品和"优效产品"的结论,肯定了其公共属性的权重意义。并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深入定性剖析,确立了艺术产品的基本价值评价参数和切实可操作的价值描述方法,为政府扶持艺术和艺术产业化运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杜维超  刘杰 《创新》2011,5(2):79-81,92,127,128
学术界传统上将以"天职观"为主要内容的新教伦理作为马克思.韦伯社会伦理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新教伦理之于韦伯更多的是一种事实描述而非价值判断。通过对《学术与政治》一书的解读,展现了韦伯社会伦理对抽象层面的新教伦理的现代实践性超越,在个人领域,韦伯的职业伦理坚持学术的"科学精神",力求价值无涉;在公共领域,韦伯的政治伦理坚持价值关怀,主张政治激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斯奈德一生热爱荒野,将自己融入荒野之中,在生态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荒野伦理观。其荒野伦理观既是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继承,也是对奈斯"深层生态学"的发展。斯奈德在荒野中感悟生命的真实,聆听荒野的呼唤,从荒野中获取生活和创作的灵感。其诗歌多以荒野为背景,描写北美荒野共同体中苍茫的自然万象,认同荒野的价值,号召人类回归荒野、保护荒野。因此,对斯奈德的荒野伦理观进行研究,不仅可从深层生态学和伦理学的角度深刻反思和重建人类与荒野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为解决当下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马克斯·韦伯的学说自诞生以来便引发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研究韦伯学说的韦伯热。当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韦伯的学说对于协调市场经济与伦理价值两者关系,仍然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韦伯经济伦理价值观解读的基础上,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伦理价值根源,探讨传统伦理价值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条件,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价值体系问题上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海和香港中层管理者工作伦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星 《社会》2004,(7):15-21
工作伦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韦伯的著作中。在《论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论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A·Levin认为"这种伦理被定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