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与感悟才是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强调学生应在"读中促悟,以悟促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读"得具体、得体,方可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语感训练"的领域中潜心思考,就一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可见。”可见,阅读感悟,需要朗读的支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应试教育总是片面地追求答案、讲求技巧,往往忽视朗读的训练,学生对朗读表现出了随意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朗读正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这个感知、理解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因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朗读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音准音调、语势语气、语法条理、词句内涵、表达技巧、意念意境、情感品质等有充分的感悟和理解。然而如何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是这样阐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感、思想、韵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有了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以为,须做到“四读”.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既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表现,也是学生获得真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书不读不解其意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方法是引导小学生在“读中自主学习:在精读中自悟自得;在熟读中体味其韵;在反复诵读中鉴赏其情、起景。  相似文献   

6.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的训练是紧密结合、缺一不可的。而“读”是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故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读”、讲究“读”,发挥“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体现在教学法上,就是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应重视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知意入境,悟情明理,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传承民族文化精粹。  相似文献   

10.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语文的课堂再也没有了往日的书声琅琅,学生也无法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朗读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因此笔者呼吁还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最美的音符。然而如何加强朗读指导,如何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下面就此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十八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告诉我:语文教学是一个繁杂庞大的工程,其中的两个重要板块--阅读和写作,是学生和老师最为头疼的。经验告诉我要想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就要做到“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一直以来是个常青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两代语文教育大师的高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给房屋夯基础,作文好像目的明确地搭建房子,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批注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读、思、写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中凸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精到的思考,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阅读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悟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批注文教学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而这正是批注文教学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总是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个“总是”,一个“一二三”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之大。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还可帮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还规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学习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理解和把握修改的内容,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并在课堂内的教学,课堂外的延伸落实。一线教师结合学生学知水平,生源实际琢磨出适合的策略,让孩子们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语感”,品尝到浓浓的“语文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我们要转变当下的教学观念。其次,提倡“多读多写,说写结合”。最后,实现“多元积累,积累后会用。”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近几年,随着“读思练”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归纳出“读思结合、演练升华”的操作模式,以供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必须重视诵读训练。
  诵读能力包括朗读、默读、速读、背诵和记忆,是阅读能力中的一种重要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语文课文的学习往往用不着教师滔滔不绝的解释,而只需通过有效地组织诵读,便能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内化”去感知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诵读还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通过记忆吸收,成为一种语言“储备”,有效地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针对课标提出的语感培养总体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热门课题。本文就“创设情景--自读自悟--讨论辨析--巩固拓展”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9.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密切相关。从心理学吸收与表达的角度来说,读(包括听)是吸收,写(包括说)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另外,就语文教学来说,吸收过程渗透着表达,表达过程也进行着吸收。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重阅读“吸收”,不重阅读“表达”,只管阅读“认识”,不管阅读“应用”,破坏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这种语文教学不仅违背了“课文是例子”的教学原则,而且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在注重“以读助写”的同时,加强“以写促读”并最终实现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十分必要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实现读写良性循环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20.
田金菊 《科学咨询》2009,(24):45-4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