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0年4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明确2008年至2012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计划2010年新选聘3.6万名大学生村官,并就确保大学生村官选优、干好、流得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的殷切期望,也是农民的期盼。培养造就好一支大学生村官队伍,必须努力把好以下“四关”。  相似文献   

2.
创新大学生村官锻炼成才的良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政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现象。2001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进行了大学生村官实践探索。从2008年开始,中央计划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一计划的实施,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上升到国家人才工程的高度,成为新形势下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组部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指出了“村官”任期满后的五条“出路”,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治本”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中组部等12部委〈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选调生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这一政策彰显了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序列的向上流向以及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往下去向.结合实地调研,本文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考选调生工作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建议在确定指标时要统筹兼顾,坚持竞争择优原则,同时要使招考形式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农村干部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2008年初,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将试验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工作正式向全国推开。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2009年,大学生“村官”热,已成为神州大地的一道亮丽景观。如江苏省有近5万人报名,经审核通过的有30722人,争聘5010个“村官”名额。在苏州市,招聘村官220名,报名者却达到了8087人,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08,(18):16-17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3月2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  相似文献   

7.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村官从不适应到适应农村一般要经历调整适应期、稳定成长期和成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适应的过程中,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村官的心理发展变化有其特殊的规律,加强对其心理特点的研究和心理问题的调适,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聘用大学生"村官"至今,相关探索已进行了13年。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最近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9.
<正>大学生村官,是指经过组织筛选,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既是着眼于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  相似文献   

10.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追溯“大学生村官”战略的实施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海南省,此次局部试点的成功,极大地增进了管理层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此项计划的决心。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着力拓宽农村干部来源,稳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在政策的感召下,大学生们纷纷进入到村官的招聘行列中,社会也愈来愈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今年初,《大学生就业》杂志社、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青网将联合启动了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3月下旬,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做出了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重大决策。据统计,截至6月底,3个多月全国共有31万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村官选聘。  相似文献   

12.
观点速读     
《决策探索》2011,(23):6-7
李源潮:大学生村官要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 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11月23日在北京房山区韩村河村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出席并讲话。他指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大学生村官要自觉把人生选择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到农村去拜人民为师,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培养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努力成为国家与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  相似文献   

13.
库世昌 《决策探索》2011,(14):30-31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了大批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目前,"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其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大学生村官"问题还缺乏统一的制度定位和有效的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其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要求使用好、培养好这批村官。  相似文献   

15.
《领导决策信息》2008,(12):22-22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优惠政策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中组部规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任村委会助理或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同时,中央财政按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人均每年分别给予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补贴。  相似文献   

16.
《领导决策信息》2009,(28):23-23
5月下旬,江苏省出台了《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考核办法(试行)》,这是国内首个考核大学生村官的规范性文件。《办法》规定,大学生“村官”的考核,主要以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山西省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基层任职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面临"心理反差较大、待遇普遍较低、担心一事无成"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村官选聘重视程度不够、村官教育管理工作滞后、村官行为的短期性明显"等。针对这些问题和成因,笔者从"沟通交流、激励机制、教育培训、严格考核"等四方面加以研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实效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农村基层工作,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等“村官”职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从大学生“村官”的法律界定、法律程序等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其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35):22-22
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8月下旬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从优秀村干部中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意见。根据《意见》,乡镇机关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应面向任职3年以上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和优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月,经中央同意,中组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年轻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其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要求使用好、培养好这批村官。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既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和锻炼后备力量的有效途径。然而,近期一项针对湖北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表明,大学生村官竟有六成被乡镇或县、区长期借用,人不在村上,有七成忙于备考公务员,心不在村上,真正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履行村官职责的为数不多,这一现象明显有失初衷,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村官的关注。多数大学生村官不愿意扎根基层,根子还是制度缺失。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村官重视有加,与此相关的政策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健全。但由于后续制度跟不上,重选调、轻培养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要想让大学生村官政策取得实效,就必须采取措施,给大学生村官指方向、解难题、压担子、促成长,让他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