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突破了古代小说以男性形象描写为主的倾向,以中国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为背景,描写了城市生活中的女性世界,塑造了典型丰满的女性形象,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在女性形象的关注上,体现了作者创作意识的改变,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理性化特征,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写了不少女性,其中有的长得丑,有的遭到好汉们的残忍杀戮,有的与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有关系,但不能据此认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仇视女性并且刻意贬低女性的。透过对《水浒传》整个文本中男性描写与女性描写的比较,以及对女性类别多样性、女性对好汉们前途的作用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并非刻意贬低女性,更多的是同情和赞美女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剖析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中三个描写女性成长的典型故事,揭示男性与女性作家在对男性与女性的精神关系认识上的差异及其文学表现,指出男性作家往往受男权思想或潜意识影响,将女性成长历程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处理成"追随者/精神导师",而女性作家则力图颠覆这种关系,树立起女性独立自强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中很少描写女性人物,她们基本上都是男性人物的衬托,但是这些女性人物已经不再是传统西方文学中的简单类型化女性了。本文对康拉德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了解读,并分析了她们与传统形象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全书,连附录计算在内,一共有496篇。对这496篇故事,我们以卷为单位,以人物形象的性别为依据,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以男性形象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篇目有284篇,占到了总数的59%;以女性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篇目则只有44篇,占总篇数的9%;男性女性同样作为主人公描写的篇目有155篇,占32%。基于这样的统计数据,基于女性学视角的介入,我们对小说中男性形象篇目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使人们对生存在男权文化重压下女性的生活生存境况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突破性描写的禁区,但他的男性本位意识压倒了女性的主体性,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存在种种空白与缺席.沈从文勾勒了一系列美丽女性,大胆地言说了她们的心理渴求,但仍落入了男权文化的巢臼.这种镜中花、水中月似的书写,是男性的异性想像,体现的是男性的期待、欲望、体验.  相似文献   

7.
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一个不同特点是:前期以描写女性为主,后期以描写自我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又时代因素,又有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与孙犁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孙犁幼年所患惊风疾对其神经系统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犁融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他以描写女性来表现抗日战争,是其“女性崇拜”心理情结所致;孙犁晚年生活相对封闭,创作以描写自己为主,自我得到彰显,在时代作用下,其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但主体意识与个性自我形成冲突和争斗格局,造成其晚年创作中“亮色”与“灰色”并存。  相似文献   

8.
浅析《杨家府演义》女性群像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将故事在明中期以前的流传是以杨门男将为主的,主人公包括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等一批男性英雄,直到明代中后期的两部杨家将小说,才出现了杨门女将形象,特别是《杨家府演义》描写了余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一系列女性形象。形成完整的女性群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杨门女性群像的出现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对之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源氏物语》出版之前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女性嫉妒心理,这些描写大都被看成优秀女性的正当行为和应有品质。分析了与此完全不同的《源氏物语》中嫉妒观的独特性,指出其源于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属于男性所构建的价值观念体系。对《源氏物语》中紫姬的三个嫉妒故事进行了分析,指出紫姬优雅的嫉妒之态,正是以这种嫉妒观为标尺站在男性的立场上来描写的,而此后她的嫉妒心越来越强烈,最后自己终于无法驾驭,酿成悲剧。紫姬的嫉妒心理描写,揭露了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背景下,要求女性表现出优雅嫉妒之态的荒谬性,批判了男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嫉妒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纯然是按照男性的意志模塑出来的,体现了男性世界的伦理和审美要求。从《诗经》到曹植的作品,古典文学描写女性美的技巧大体已完成,女性形象虽不失美丽和高贵,但终究少了点生动、性感和个性化的魅力。梁陈间宫体诗人专门描写女性的作品,在传统的表现手法之上发展了对心理和表情的刻画,由此获得对女性性感特征的细腻表现。他们对女性美观赏和表现的平常化,本质上意味着男性世界能保持中性和超越的目光,具有一定的心态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封神演义》与《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风格迥异的作品,然而它们也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侧面的描写,体现的都是女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男性话语架构下的地位,即: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既由于原始的性别魅力为男性所敬畏;同时又由于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附属性和奴性。事实上,通过三部作品中对女性群像描写的分析比较,揭示出的是东西方早期社会对女性的相似的价值观和民族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坛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珍妮姑娘》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描写了贫家女珍妮为生活所迫,两次沦为他人情妇,后遭抛弃的悲剧人生。小说通过描写三位男性对珍妮的操纵与影响,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无力掌控自身命运,而父权制度正是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从<花间集>中对女性形象美和女性情感的描写这两方面,论述了产生这种异化背后的思想意识根源,即男性词人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家性别主体差异对女性审美形象创造有着深刻影响。从一些现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看出 ,由于男性本位的文化传统在作家身上的不同积淀和由性别差异带来的审美心理的不同 ,使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对女性描写产生不同的文化内蕴和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研究茅盾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高峰。其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继续讨论人物形象与政治的关系;二是站在性别的视角笼统地认为男性作家在描写女性时大多犯了"男性臆想"的毛病,尤其是《蚀》中那些引人关注的身体描写更是如此,且不说这种论调中肯与否,至少这种不加区别的评价会抹煞那些真正为女性代言的男性写作。笔者认为要解读茅盾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至少应该理清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塑造以孙舞阳为代表的革命女性的原因,二是作者怎样看待革命女性的身体,三是她们的文学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作为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者,佐拉·尼尔·赫斯顿对黑人女性身体进行了描写,将黑人女性身体视为她们重构主体身份的载体。艾里斯·沃克继承了赫斯顿的写作手法,以更为细致的笔调呈现了黑人女性的身体创伤和精神觉醒。与赫斯顿关注男性影响不同,沃克聚焦于黑人女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强调女性共同体对身体觉醒的作用,是对赫斯顿女性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女性主义研究。从妇女主义角度来看,沃克的女性共同体同样涵盖对男性的尊重,体现了对和谐两性关系的构想,对当代社会两性关系问题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罗斯是一位以性爱描写见长的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在这些情色描写的背后,他对女性形象进行了阳具化、性物化和被死亡化的男性书写,隐藏了他隐秘的厌女情愫.  相似文献   

18.
池莉的"人生三部曲"虽以男性为主要描写对象,但透过这些男性形象与对应的女性形象的关系可以看出,池莉自始至终都以女性意识来关照其作品中的人物:呼唤男子汉的女性意识增强了男性的角色意识;要求丈夫尊重、重视、认同的意识使男主人公更加清醒地认识现实、承担责任;女性主体意识的张扬使男人从男性中心幻觉中跌落,自觉地修炼自身、确立自己.  相似文献   

19.
清代通俗小说,往往偏爱写女将容貌与金莲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其一,美貌女将,其金莲必定小巧可爱;小脚描写基本上融合在女性貌美可爱描写之中,成为女将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二,小脚金莲之美往往是女将体现的女性性别魅力最有代表性,最惹眼(男性的眼神)和引人入胜的部位,有的描写还融入了男性的审美与性别感受;其三,与此相映照的是,貌丑者其金莲随之相应长大厚重。这一文学现象与清代社会风气与清人审美观念有关。金莲对女将性别身份具有强调作用,要靠金莲来打造她们的风采。深层心理中,潜存着汉族坚持本民俗习俗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是特定历史时期审美观念与性别意识结合的形象化写照,也是男性心目中理想化女性美的设计蓝图。  相似文献   

20.
心理现实主义以客观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通过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达社会秩序和人的行为的客观性、理性的思想。艾丽丝·门罗的作品,透过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空间中的性别回归,男性和女性在生活中的行为理性回归,体现了心理现实主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