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两晋宗室制度发展异趋,各自形成特点,其形成因为有四:两晋政治格局不同、地方势力状况不同;两晋最高统治者资质各个有别、在位年龄大小不同、政治素质高低不等、在位时间长短不一;两晋宗室成员总量多少不一、爵位高低不等、与最高统治者血缘关系亲疏不一,行政素质、文化素质、社会声望各不相同;两晋时期政治文化观念不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两晋政治形势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宗室作为与皇帝的宗族成员,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一方面又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历代的皇帝对于宗室的态度颇为矛盾,既希望加以利用,又时时加以防备。皇帝对宗室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宗室文学的发展。在宋以前的中国宗室文学史上,西汉和南北朝是两个高潮时期。西汉时候的宗室文学得到大发展,产生了淮南王文学集团、梁王文学集团和河间献王文学集团,前两个文学集团都颇具政治色彩。宗室自身的创作成就一般并不太高,主要是作为文坛领袖的角色出现。南北朝时候的文学集团又与西汉有所不同。刘宋和萧齐时代,宗室之间斗争激烈,猜忌颇深,宗室爱好文艺是他们全身远害的一种手段。这样也使得宗室在学术、文艺方面取得较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程皓 《理论界》2012,(9):100-102
明代宗室请名制度包括王府代奏、宗人府审核、礼臣拟名、皇帝赐名四个步骤。宗室成员年满五岁,需通过亲王府属官长史代其奏请,经宗人府审核合格后,由礼部官员按照派语取名,最后以皇帝名义赐名。请名成功后,再依次请封、请婚、请禄,可以得到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请名制度作为明代宗藩制度的重要一环,基本与明王朝相始终。  相似文献   

4.
5.
清入关前宗室罪罚制度形成述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清王朝的缔造与建设中,宗室集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从根本上说,这应归功于清朝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宗室管理制度,而作为制度之一的宗室罪罚制度则是至关重要的。清入关前宗室罪罚制度是在当时政治条件、历史背景下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是满族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混合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明代宗禄问题与宗室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宗禄问题是明朝中后期朝臣讨论较多的话题,也是宗室致罪的重要诱因.正德以前,宗禄问题引发的经济犯罪,主要表现为藩府利用制度本身的漏洞,非法支取宗禄,祸害百姓.正德以后,类似事件虽不少见,但因宗禄逋欠招致的越奏风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宗众抢夺官府,冲击地方衙门,不仅使朝廷疲于应对,而且造成了局部的地方社会动荡.其为害之烈,远远超过普通的宗室犯罪.  相似文献   

7.
论北魏宗室阶层的法律特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制定<议亲律>,赋予宗室阶层充分的法律特权,使其在审判程序、议罪范围和量刑标准方面备受优待.议亲的范围应是道武以来诸帝的有服宗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也包括出服疏宗.国家在处理相关法律纠纷时,通常采取偏担宗室的原则.宗室阶层的法律特权,是其政治及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牟润孙先生曾撰文提出汉代"外戚称宗室"的观点,刘增贵先生的著作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两相比照,刘说为是,只是其论证略欠充分。通过逐条分析牟文所据史料,并参考《史记》《汉书》中外戚与宗室对举之记载,可以肯定汉代外戚不称"宗室"。  相似文献   

9.
宗室开科是明代宗室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文章在梳理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明代宗室开科的原因、宗室举人的数量、科年分属、明代科举及第宗室的仕宦表现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魏提供给宗室的经济补助称为亲恤,亲恤有恩礼戚属之意,是增强宗室内部凝聚的重要手段.北魏亲恤源自部落时代分配战利品的习俗,初始形态是生口的赏赐,神元帝的全体后裔无论亲疏远近皆可获得此项待遇.孝文帝太和中,随着宗室族制的改革,亲恤的范围被压缩至“当世五属”或“四庙子孙”之内,表现形式除宗王享有臣吏外,其他折换成绢帛谷粮等实物.亲恤范围的调整引发出服疏宗的不满,加速了宗室势力的分化.北魏亲恤为后世所沿袭,乃宋明宗禄制度的前身.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宗室藏书文化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宗室藏书在明代藏书体系中是一个独特、完整的文化现象。有明一代,几乎所有的宗室藩府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藏书活动,图书总体藏量颇具规模。宗室们由藏书到刻书再到著书,不仅系统完备,而且特点突出:宗室藏书分布的地域广阔,所藏书目种类众多且保存了大量的优秀"禁书",刻书事业持续时间长久,创作和著述艺术价值高、实用价值大。之所以能够开创如此的文化盛事,在于明代整体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宗室特殊的政治生态,优厚的经济待遇及良好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几则典型实例,概括性提炼出德国人规则遵从行为的基本特征,并演绎性地探讨了其文化观念性成因,最后比较性地反思了我国规则遵从现象的文化心理.文章认为,德国人的遵从规则是真正的规则因循,已成为一种普遍行为习性,受到制度良知和审美价值观的支撑.而之所以如此,与德国人崇尚思辨理性和普遍理性、信奉“普遍化原则”密不可分,并与德国人的良性制度想象相辅相成.与此相反,中国人的实用理性和特殊主义价值取向,很不利于以普遍理性为内涵的现代法律制度的普遍实施.  相似文献   

13.
明朝实行宗室分封制度,亲王、 郡王、 将军、 中尉,逐辈赐爵,且于六世孙起,皆封奉国中尉,故有明皇族皆有位号.而"宗室"一词,亦含天子为大宗之意,故帝王也可视为宗室之成员.所以,依爵位之尊卑、 待遇之厚薄,明宗室大致可分为帝王系、 亲郡王系、 将军中尉系等三个阶层.由于地位的悬殊,异层宗室的历史境遇、 人生遭际判若云泥.同样,他们所作的诗歌,在题材内容、 兴趣指向、主旨思想,甚至艺术手法上,都存在巨大差别.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既是深入了解明宗室文学的重要方面,也能全面地了解明宗室真实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14.
两晋宗室管理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兴成 《文史哲》2001,(2):97-103
西晋宗室管理机构相对完备 ,专职机构及有关关涉机构协同处理宗室事务。其长官人选较重 ,尤其宗师一职均由位望显赫、戚属尊重的宗室担任。西晋朝廷对宗室的管理比较宽松 ,限制较少 ,宗室的社会活动不受约束。东晋时宗室管理机构或并或省 ,其官员人选转轻。朝廷对宗室限制较多。宗室在东晋大部分时间内遭到压制、打击。两晋政治格局、政治发展特点的不同直接造成了两晋宗室管理制度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宗室法令的制定、宗室的司法管理以及宗室的量罪处罚等具体内容,可知宋代宗室的法律地位明显优于一般士庶,其法律管理自成一套体系,所谓与常人同法的“宋代式”宗室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领海主权观念的真正勃发当是在20世纪初年,当时的留日学生是促进这一过程的主要力量.他们大量翻译和介绍了日本国际法学者的著作,同时还对领海理论进行了一定研究.正是随着新一轮国际法知识的传输,领海理论也随之得到广泛传播.20世纪初年,清政府对领海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一些交涉事件中,清政府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一理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在最后几年里接受了从日本传来的领海主权理论,其认识水平已经走出了19世纪时的朦胧状态,甚至发展到了准备建立领海制度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宗藩犯罪是有明中后期严重的社会问题,笼统地说,它与分封制度的落后性分不开,具体而论,又与相关官员、亲郡王的贪贿、失职、管理不当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王府近侍、宗室姻亲长期与宗藩混在一起,他们的行为对宗室有很大影响,宗藩危害社会,既有他们的教唆,又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和充当帮凶.  相似文献   

18.
王大建 《东岳论丛》2002,23(6):103-106
曹魏实行的是苛禁宗室政策。诸王分封 ,徒有国土之名 ,而无社稷之实 ,诸王必须离京就国 ,过着近似流放的生活。朝廷派防辅、监国等监视诸王 ,诸王动辄获罪。诸王无朝觐之礼 ,不得交通宾客存问亲戚 ,禁锢诸王不得任职。苛禁宗室的政策始于曹操 ,贯穿于曹魏始终 ,削弱了曹魏政权的统治 ,导致了曹魏的速亡。  相似文献   

19.
宋太宗子赵元俨出生于雍熙二年(985),历经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因排行第八,故人称"八大王"。在太宗、真宗时期,得到了父兄的关爱,恩宠不衰。仁宗即位初期刘太后垂帘听政,因地尊属近易遭忌讳,不得不闭门绝事,直到仁宗亲政后方礼遇有加。他一生未尝参与政治却被数次卷入政治风波,并无军事才能却名闻外夷,综合而言都与他的宗室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是从改革宗室制度拉开的.这是一次全面的宗室改革,遵行的原则是"属有亲疏,则恩有隆杀;才有贤否,则禄有重轻",尽可能做到"或以九族辨尊卑,或以五宗纪远近,或听推恩而分子弟,或许自试而效才能,或宗子之贤得从科举,或诸王之女自主婚姻,尽前世之所行,顾当今之未备".要点是限制宗室的特权,关键是鼓励宗室成员出宫为官,参与政务,领取官俸;对宗室远亲不再赐名授官,鼓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同时,对不愿出宫为官者加以种种限制,力求减少财政支出.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至少缓解了当时的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