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我认为,“后新诗潮”绝不仅仅是“新诗潮”的一种简单的时间上的延续。在“新诗潮”与“后新诗潮”之间,横亘着一道巨大的文化断裂带。“新诗潮”与“后新诗潮”分别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作为先锋的后新诗潮,正是因为超前性地预示或隐喻了这一时代的文化转型,而...  相似文献   

2.
新诗潮的崛起与命名 ,是新时期文学特有的历史现象和宏大的景观 ,而围绕着新诗潮所起的纷争和交锋 ,更是体现了新时期诗学观念的冲突和歧异。如今 ,这一鲜活的历史的场景虽然不在了 ,但它留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它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却是我们持续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诗歌的衰亡缘由及其社会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诗歌已失败而走向衰亡。某些诗人是造就诗歌病态及诗歌尴尬的主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新诗潮”中存在朦胧、古怪、粗丑、反传统、反“诗美”等极端、病态现象,严重地反危害于诗歌。诗歌是社会学范畴之一方面,诗人要扮好社会的“正式角色”,走进大社会,创作合乎社会期望和审美规范的作品,维护诗歌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后新诗潮”自从出现在中国新时期诗坛并引起人们关注以来,就始终伴随着十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持续时间之长显然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从80年代中期直到已经逼近“世纪末”的今天,在毁誉参半中面世的“后新诗潮”不仅没有在众多的批评和鄙夷中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相...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时期,诗坛的演变分化是十分迅捷的。从中老年诗人带着哀痛吟唱的归来者之歌,到以肯年一代创作的朦胧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叛离众好、强调自我价值的反传统美学观,再到“把诗看作完整的生命形式”的第三代诗人反理性的追求……新诗艺术沸沸扬扬,匆匆忙忙地走过了不算辉煌却颇为壮观的十年历程。  相似文献   

6.
<正> 一、新时期诗坛的一朵奇葩当中国诗坛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齐鲁大地,一朵奇异的艺术之花披霞绽放,它就是孔孚的山水诗.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一批中老年诗人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为中国的新诗恢复了声誉.与此同时,一些青年诗人也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谱写下新颖奇绝的诗篇,也形成一股滚滚而来的新诗潮.上述两类诗  相似文献   

7.
后新诗潮是相对于新诗潮而言的一个称谓。新诗潮包括“朦胧诗”及其外围写作。后新诗潮分成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两个阶段。从新诗潮到90年代的后新诗潮,贯穿有一条怀疑主义的脉络。随着怀疑主义的启动和逻辑发展,由于写作者在不...  相似文献   

8.
被指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潮诗歌运动,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的砾柱中流。在 80年初的新诗潮运动中,顾城是最早、最自觉地追求诗歌对现实的超越和向世界无限境界 扩张的诗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政治—非现实的个人化— 美学化倾向,另一方面是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自我存在的世界化追求。因此,文学向内转 对(政治化的)现实背景的疏离,同时也是对自我存在的地方性历史性语境的消解,目标 是指向虚空化的世界性存在的。就此而言.顾城在80年代初期以“小诗六首”为代表的诗 歌具有典型的超前意义。这些诗的文化学意义在于它展示了诗人自我与世界在非时间的虚 空中的不确定关系。对这种根本性的不确定性的体验和揭示,是形成顾城诗歌和新诗潮诗 歌“朦胧” 风格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9.
年届古稀的吴开晋先生的诗论集《新诗的裂变与聚变—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他几十年研究新诗结出的硕果。这个集子收入了一百三十篇诗学论文,这里面既有高瞻远瞩的长篇宏论,也有短小精辟的佳作细品,集中展示了一个著名学者的博大襟怀和评论家的敏锐眼光。第一编诗论选篇,是作者从以前的新诗论著《现代诗歌与欣赏》和《当代新诗论》中选出的。是对中国诗坛的宏观扫描,也是对现代著名诗人的论析。在《新诗潮的涌动与走向》一文中,开晋先生指出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两次大的浪峰。他着重分析了新时期这第二次浪潮的新特点,并预测新诗潮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诗歌新旧嬗替的进程是惊人的,曾几何时,还被人称为"朦胧"的舒婷、北岛等人的诗作,在一些新近涌现的诗人眼中,居然又成了"历史和传统".这种令人目眩的变异与更新的速度,一方面标志着新诗的勃勃生机与充满希望的前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新诗潮与众多的诗歌鉴赏者的矛盾.自"朦胧诗"兴起以来所形成的创作与鉴赏之间的层次断裂、诗  相似文献   

11.
新诗运动与现代美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是现代美学思潮的求实精神,造成了新诗重“义”的美学特质,使新诗运动在意象化、形象化、新诗潮的演进历程中趋于崇高,从而在美学形态上有别于旧诗词。在这一进程中,是艺术美规律造成新诲的意象美原则,而社会美理想则造成了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意象化运动、形象化运动和新诗潮,以合规律性的辩证运动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心灵史——那是一个忧患意识与实践意识相融合、个性意识与整体意识相统一的,悲壮而又伟大的心理进程。这一历程,大体结束于1985年前后。(一)象话剧有别于戏曲、杂文有别于古文、现代小说有别于话本一样,新诗也有别于旧诗词。令人惊异的是,与古典艺术相对而言,各种现代文体均侧重于理性内容,也就是倾向崇高。  相似文献   

12.
个体承担的诗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论后新诗潮诗歌,有许多的立场和角度,可以说“不懂”,说“诗歌激怒了读者”,也可以说好诗并不比任何一个时代贫乏,只是一些人有眼无珠。观看问题的立场、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这是诗歌文本进入交叉见解的公共语境后的正常现象。但现在不太正常的是,非难后新诗潮几成一种时髦,无形中变成了一种压迫自由的力量,在巩固某种意识形态,排斥诗歌多元的发展。这种以“读者”的代言人身份出现对诗的非难,实际上反映了抗衡式的道德主义批评在90年代的危机:当诗歌的写作与阅读变得多样而丰富,而读者则在财经挂帅和大从传媒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由《诗刊》社、作协江苏分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当代新诗研讨会,于今年5月上旬在淮阴扬州一线召开,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一、关于新时期的新诗走向新时期十年,中国新诗大体经历了中老年诗人的归来、新潮诗群的崛起和“第三代”诗潮三大潮流,他们都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但讨论的热  相似文献   

14.
<正> 引言:两次迭起的浪峰新诗潮是一股澎湃的新时期的诗歌浪潮,是具有崭新思想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新诗发生和发展的流向。新崛起的一部分青年诗人的作品是其中最有生气最有力度的一股水流。但并非全部,它还包括一些复出的老年和中年诗人那些由激情的喷射转向思辨性的探求的一部分力作。  相似文献   

15.
此文题目中的“实验”及“实验诗歌”基于MichelleYeh(奚密)1992年的义章(LightaLampinaRock:ExperimentalPoetryinContemporaryChina。(把灯点到石头里去:中国当代实验诗)。我在1996年的《LanguageShattered:ContemporaryChinescPoetryandDuoduo》(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一书中把奚密下的定义稍微扩大,“往后推”使它包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诗歌。“实验”在此义中不指通常指的具有试探性或探索性的作品和创作手段,向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体范畴。大约相当了“毛后诗歌”、“新诗潮”、“新时期的诗歌”,…  相似文献   

16.
郑振铎是中国新诗的拓荒者之一,集论、创、译于一身.他的诗论丰富、深刻而富开创,是新诗史上重要的文论,涵盖了新诗的本体论、创作论以及新诗的鉴赏和批评等主张.情绪、真率和音乐美是郑振铎新诗本体论、创作论与审美标准的内核.  相似文献   

17.
把80年代中期“朦胧诗”后一直到整个90年代的诗歌写作称之为“后新诗潮”,这样一个笼统简便的诗潮归类是粗暴的,也是无奈的。综观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就会发现,还没有哪一个诗潮在内部充满如此异质的互动互补、自相矛盾的倾向,这是后新诗潮引起争议的一个原因以...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新诗潮的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 70年代末出现的 ,以北岛、多多、顾城等《今天》诗刊周围的诗人们为先驱与主要代表的“朦胧诗”运动 ;第二次浪潮是 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运动 ,韩东等代表的“他们”诗派 ,胡冬、万夏等代表的“莽汉主义”诗派 ,周伦佑、蓝马等代表的“非非主义”诗派 ,另有其他种种大小诗歌流派均可归为“第三代诗”。一、产生的背景在渡过了八十年代最初的头两年之后 ,新时期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已呈现衰退的态势。一方面 ,那些经历了长期苦难生活历程、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积累的“复出”的…  相似文献   

19.
后新诗潮的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应该为后新诗潮的出现而喝彩。正是一批自由放纵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生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气息。后新诗潮的诗人群体,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自甘寂寞,在强大的主流文学面前保持着绝然的独立,他们于绝对自由状态中创造了自己的话语生存权利和表现...  相似文献   

20.
论新诗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诗潮春云乍现,曾陷当代诗坛于恍惚而“朦胧”的五里雾中,因为它较早地体现了审美的现代意识,披露了主体性文学思潮所特具的艺术风貌。于是轰动诗坛,一时议论纷纭:赞同者以为舒婷上承戴望舒,恢复了新诗意象化的象征主义传统;反对者认为“朦胧”诗人溺于自我沉醉的“水仙花主义”,背离了新诗形象化的政治抒情传统。其实,新诗潮的意象结构虽脱胎于象征技法,它的启蒙主题却未离弃社会现实,文学的主体意识使它兼顾意象美原则和社会美理想,并将二者浑然融合,卓然提高到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境界。新诗潮是对传统的一个超越,那苍茫超越的诗人风格,最精当地阐释着“新的美学原则”。经过历史的淘洗后,已经可以看出新诗潮的美学原则并非别的,而恰恰是文学的主体性。在“朦胧”之雾里,凸现了现代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