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汝雯 《浙江学刊》2001,(2):133-136
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福克纳的意识流风格,在思想内容上却超越了前人,这一方面让读者体会到艺术手法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作家思想意识的进步.通过分析<宠儿>及<喧哗与骚动>,笔者阐述这两本小说的创作手法极为相似,他们都采用了内心独白,多角度及蒙太奇等,看得出来托尼·莫里森在创作手法上继承了前辈的精华;福克纳小说中的黑人顺从老实,安于现状,让人产生同情,而托尼·莫里森笔下的黑人却有着强烈的自由意识,他们充满了战斗力,能让人看到这一民族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王秀杰 《学术交流》2006,87(6):158-16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宠儿》,采用一种反传统多视角的叙事模式,打破情节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次序,将小说中几位主要人物,尤其是赛丝的无数零碎和分散的记忆串成一段悲苦沉重的历史。由于这段历史,由于噬血的奴隶制度,导致两位女主人公———赛丝与宠儿撕扯不断的恩怨,母爱扭曲畸变,心理情致变态。赛丝以杀女的行为,实现了她作为人和母亲的权利,从而使她拥有了片刻完整的自己。无论赛丝或宠儿,都无法忘记过去。那段经历磨灭了他们生存的一切欲望,扎根于其心灵深处,融入魂魄。  相似文献   

3.
刘颖 《社科纵横》2006,21(4):156-157
美国杰出的小说家托妮.莫里森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宠儿》被看成重建美国历史的纪念碑,笔者旨在从历史叙述式的元小说,后现代叙事策略———碎片化叙事,两个方面研究后现代小说写作因素在此文本中的体现,来探讨作为黑人女性双重身份作家莫里森如何在白人语境下使弱势群体的声音有力汇入西方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修辞性叙事层面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2012年推出的新作《家》,重点讨论小说中人物、叙述者与读者对主人公弗兰克·莫尼(Frank Money)“坦白罪行,重埋尸骨”重要事件所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三种叙事判断相互作用,推动故事进程,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男子气概形象的重建,还实现了莫里森叙事的伦理归旨.  相似文献   

5.
<秀拉>是托妮·莫里森所有小说中最具争论的一部,小说人物性格及情节发展的可信度和逻辑性受到质疑.笔者认为该小说情节发展的逻辑性欠强以及女主人公秀拉的某些行为可信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莫里森在创作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体现黑人群体独特的善恶观和是非观上了.为了让读者了解黑人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念,她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物的可信度和情节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6.
在《福利国家的矛盾》一书出版之前,讲英语的读者只能在某些不知名的学术刊物中才能看到德国社会学家克劳斯·奥菲的著作(他的有关劳动组织的论文《工业与平等》是例外).对于研究奥菲著作的理论家来说,这种状况是令人遗憾的.《福利国家的矛盾》汇集了奥菲在过去十年中的主要政治论文,因而改变了这种状况.奥菲创立的"福利国家的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孙冬 《学术交流》2001,(3):125-126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追随了古希腊神话的模式.从奶人的诞生、成长到他最后的觉醒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相对应的原型.然而这种追随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莫里森把他们植入一个更加复杂的现代美国社会,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诸多方面融汇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魔幻世界.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摇车     
随着岁月的流逝,过去的好多事儿,有的模糊了,有的淡化了,有的忘却了.然而,妈妈讲述我童年坐摇车的故事,却像晶莹剔透的珠玑,镶嵌在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现代生存环境和其黑人性与美国性的一种特定的、全新的文化.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接纳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了在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中必然会导致美国黑人文化的创造性地转化.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善于运用时间艺术使然.在她的作品中,时间对于叙事,既是对象,又是手段.她的作品通常取材于美国黑人历史,并通过史实性的陈述与细节描写,构建"对时间的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恢弘.同时,通过对"作为叙事的时间"形式的探索,即多变甚至反常的节奏、非线性时序和多角度叙述等技巧的运用,建立极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完美结合造就了莫里森作品中史实与故事辉映的特色,使她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11.
张扬 《学术交流》2006,(7):172-174
在戴维.洛奇的天主教小说创作中,时刻充满着灵魂与欲望激烈的撞击,它向读者充分阐释了天主教教徒对于宗教完满的精神寄托,灵魂慰藉与教徒现实生活的矛盾。在矛盾相互抗衡与冲撞中,戴维.洛奇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批评视角不断调整其在天主教小说创作中的位置,从愤怒而激烈的批判到深入切肤的质疑与思考,从对宗教精神寄托的理解与宽容到对新天主教理想“人文主义关怀”的憧憬与期望,戴维.洛奇经历了天主教小说创作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为读者展开了具有普遍而深刻现实意义的宗教人文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矛盾范畴仍然在辩证唯物主义者中间引起极大的争论。这种争论的一个特殊方面是辩证矛盾与形式逻辑矛盾的关系。某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客观的辩证矛盾在我们关于世界的思维中反映为逻辑矛盾;这些逻辑矛盾被认为是客观实在的充分反映,或者被视为仅受到人脑的潜力限制的反映形式。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逻辑矛盾永远不能充分地反映客观的辩证矛盾。这两种观点是最为常见的对立的观点,在文献中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观点。本文将讨论辩证矛盾的某些一般特征:矛盾的客观形式与主观形式,它同形式逻辑矛盾的关系。我将对这样一种观点进行论证:如果确实发生了逻辑矛盾,这些矛盾是逻辑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李鸿雁 《学术交流》2006,(5):170-172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继承了黑人文学最典型的创作手法,如穿插许多神话传说、运用隐喻手法、融入布鲁斯音乐特征、显现宗教影响的痕迹等,在此基础上,她大胆地引入了现代文学理念,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多重视角叙述等艺术手法运用到小说中,突出了主人公所经历的身心磨难和小说主题,也使莫里森的小说从民族性走向世界性。  相似文献   

14.
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是文艺理论、文学史、文艺批评三者都涉及的一个十分复杂而又为大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其中,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的矛盾问题,过去被认为是一个“禁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是不愿触及这一问题的。当然,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研究中,除上述需要通过研究澄清的问题之外,在其它方面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文艺创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精神劳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在作家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各种因素有机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管理科学和运筹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来了。这些技术已应用到几乎包括现代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每一个方面。企业管理教育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表现为管理科学成为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已有大量的管理科学方面的书籍见诸于世。我们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认为应该在许多方面对过去所写的有关内容作进一步的修改。三个影响本书内容的关键之处是:1.计算机在管理科学教学中的作用;2.对读者而  相似文献   

16.
范长征 《社科纵横》2007,(10):102-103
对历史题材进行元虚构创作的小说,历史与虚构通过元虚构的方式进行"历史重建",实现了对历史题材进行元虚构创作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对抗现实主义小说和历史叙述的推定论断,质疑对过去的可知了解的绝对性,明确历史展现、过去和现在的意识形态含意,并尽可能多地展示给读者们种种隐藏的某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上帝会救助那孩子》是莫里森以美国当代现实社会问题为题材的第一部小说.她以细腻的笔触、讽刺的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哲理反思,展示了美国妇女儿童遭受的亲情创伤、视觉创伤和司法创伤,显示出亲情异化、性情异化和身份异化造成的各种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揭示了亲情、友情等人伦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窘境和负向迁移.采用社会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从亲情创伤与亲情异化、视觉创伤与性情异化、司法创伤与身份异化三方面探析美国社会的儿童创伤与心灵扭曲问题,表明莫里森小说创作的关注点已经从黑人种族问题转向了更为深刻的人类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董岩 《学术交流》2023,(4):183-192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叙事反讽统治阶级的粗鄙与无耻行径,颠覆白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产生“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二是沿用意识流手法,并采取多重人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结构多轨并行,极大丰富了人物层次和故事情节。三是阐释了莫里森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在符合通用美学规范前提下,关注社会共性问题,并坚定表达了黑人的社会诉求。莫里森在《天佑孩童》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非裔美国文学打破文学世界共和国固定等级,维持其动态变化,使其保有活力的绝佳样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处在发展模式转型、体制深层次转轨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而且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与原有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这使得经济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加大,或者说使得经济社会的脆弱性加剧,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以人为本的社会政策。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意义在于解放思想,使人们从GDP崇拜中走出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果戈里与狄更斯的创作——这是一个原则的、中心的问题,已经有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它进行了探讨,而且他们当中某些人(B.维诺格拉多夫、A.叶利斯特拉托娃等)认为,可以说有一个果戈里或狄更斯的专门的文学发展阶段。与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发展中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叙事风格的转变,在这之后的作品中的语言似乎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不是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能带来这种转变。在狄更斯的前辈中带来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