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模式,治理整顿中的偏差导致了对它的否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启动这个机制。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必须采用两个层次的调节:一是市场的自我调节、自动调节;二是国家对市场的计划调节、自觉调节。实现市场引导企业,必须健全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市场信号必须灵敏、正确,企业要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自觉接受市场信号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宏观运行机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高度地概括为要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家对市场的调节,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是否有所作为?怎样有所作为?进而言之,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要不要进行分级调控?怎样进行分级调控?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涉及到中央和地方、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必须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许多同志认为,改革以后我国的基本经济关系即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我认为"国家调节市场"内容含糊"市场引导企业"主体不当."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并非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而是传统经济运行机制的简单描述. 1."国家"、"调节"、"市场"概念不清国家,作为主权身份代表的国家,主要行使其政治权力,维持社会秩序,管理社会生活,它和企业间的关系是为了保证作为主  相似文献   

4.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或实现形式,是通过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的。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又是通过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自发调节实现的。在这个运行过程中,要坚持计划调节为主,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国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必须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国家引导企业,企业调节市场;二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济法的经济理性,国内学者一般以市场失灵,国家干预作为经济法的立论基础,这种研究进路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但市场、企业与国家作为相互替代的调节机制并不宜以单一的国家干预机制来整合,因此可以从这三种调节机制替代的经济理性来寻觅经济法的生命空间。  相似文献   

6.
商业体制是整个社会商业的运行机制,在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商业的运行状态。作为我国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子机制,加快和深化我国商业体制改革,同样表现为向“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一目标模式的不断渐进过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深化我国商业体制改革的总体标准和总体内容是什么?这无疑是必须和改革实践同步深化的观念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一、关于国家调节市场。国家调节市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在促进科技进步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为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并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必须利用国家之手遏制价值规律导致的经济异化,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国家调节市场”和“市场引导企业”的耦合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国家调节市场必须建立在法制基础上,而经济法则是国家调节市场的最重要的法律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理论提出后,许多同志的理解不尽相同,本文也试谈几点看法.为了正确理解"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经济改革以来理论界对计划、市场、企业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几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计  相似文献   

10.
国家对企业集团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一)王河企业集团和国家关系的总体目标,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也就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等手段,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市场环境,以此引导集团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在宏观间接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目前取得的进展   目前,黑龙江省劳动力市场已初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在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主体基本确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主体较比过去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供方主体由企业代替了国家,求方主体由劳动者代替了国家。通过市场寻找劳动者和工作岗位已经成为企业和劳动者的自觉行为。二是工资作用逐步发挥,工资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价值信号,是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标准。随着企业分配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劳动者工作报酬越来越直接地表现为通过与企业的协商方式来进行,企业依…  相似文献   

12.
我们国家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虽然在其具体构成及作用过程上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但是它作为现代化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事实上是实行现代化商品经济体制的东、西方国家共同追求的经济运行机制目标模式。不过,由于东、西方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及面临的经济困难不同,因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过程不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长期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的充分作用使市场本身的内在缺陷真正暴露了出来,客观上要求国家调节市场以克服市场的缺陷,因而其重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一书中曾提出: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上,应是“计划调节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经营活动”。并具体说明,计划机制调节市场机制,就是国家主要采取参数调节的方法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对象。“市场介于国家与企业之间,国家利用货币发行量、中央银行利率、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而企业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根据市场机制的变化安排经营活动”注。现在看来,这个思路基本上还符合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已充分肯定。也就是说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县级政府如何运用宏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其运行机制而言,在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在这种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以及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选择,都是以市场作为依托的。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把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来对待。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规律应是市场经济规律系统而不是单个经济规律。这一系统中,供求规律处中枢地位。“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不是理想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从市场规律系统的动态运行来看,它存在相当的缺陷与片面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是一个由企业、市场和宏观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要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挤体制,必须进行包括这三大环节的配套改革。三者配套改革的中心内容应是以企业机制改革为中心的企业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配套改革。只有通过这三大机制的配套改革,才能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机制。要搞好这三大机制的配套改革,必须深入认识和掌握三大机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又进一步提出: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应是国家对企业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当前还不是现实。它作为十三大所设计的目标模式,是我们努力要使之实现的东西。这个目标是否有科学依据?应该怎样认识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实质?为着建立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需要创造哪些条件?从理论上深入地研讨这些问题,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胜利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 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方式,是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键.如何解决二者的结合问题,直接关系到改革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改革实践的发展.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对于这两种调节机制的结合方式作了精辟论述,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本文试图从这一基本思想出发,进一步探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的具体内容及其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机制为主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企业、市场、国家都要遵守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规定的行为规范。微观、产业结构和宏观总量三个层次的经济运行也要遵守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节功能规定的行为规范。从双轨制转向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包含三个方面的机制转换:(一)由行政性分权转向经济性分权,(二)扩大计划和市场结合作用的范围;(三)转换价格形成机制。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是转换经济机制的中心,但它包含在经济机制的整体转换中,价格改革能否有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市场发育及宏观控制机制转换是否有序。市场引导企业的微观基础是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进入市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国有制,理顺以产权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将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明晰化。理顺产权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硬化所有者的财产约束,将所有权从政权中分离出来,优化所有者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缩短市场发育的过程,需要顺应市场发育的规律培育市场。培育市场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途径:一是放开;二是组织。培育市场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使之同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同步,按国际标准培育各类市场;(二)建立价格、利率、工资等各类市场调节信号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宏观上控制价格总水平的自动调节机制;(三)创造平等而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四)建立现代商品经济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