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含被字结构的把字句-N把N1被(N2) VP”是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和把字句有必然的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特征.文章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共时角度研究它的句法特征、语义表达、成句动因;历时角度研究它的演化过程和用频低的原因.结构上,该句式是“把字句”前半部分和“被字句”后半部分的截搭;语义上,该句式有“把字句”的主观处置和致使义,也有“被字结构”的遭受义,只是不同小类突显的语义重点有差异;语用上,该句式有了现代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不具有的消极义,这是这个句式所赋予的.该句式所表达的不仅是“把字句”和“被字结构”简单的叠加,还有各种附加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运用Talmy的词汇化类型学理论,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中背景表达的特点。结果表明,汉语语料中有背景句的使用情况与英语本族语语料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两者在同一分句中表达两个背景信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汉语在运动事件的背景表达方面同时具有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哪些处置式可以表达致使语义,如何表达致使语义,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界定致使语义和致使表达之后,通过梳理文献,运有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汉语史中处置式的发展轨迹,将处置式和述补结构、使役句作对比,分析汉语致使表达的整体格局,指出处置式中有哪些小类表达致使语义以及各种致使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汉语的处置式经历了“处置动作-处置动作+结果-处置结果”的历时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并非所有处置式都能表达致使语义,只有带结果补语的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式才属于致使表达;在表达致使语义时,这几类处置式和述补结构、使役句相比,在“NP1有意/无意”和“被使事件已然/未然”两项参数上有区别,彼此形成分工;处置式是一种不断发展壮大的句式,其核心语义是“处置动作对宾语的完全控制”,最初表达处置的动作,随后逐渐可以表达处置的结果,随着这种变化,有几类处置式逐渐可以表达致使语义。  相似文献   

4.
人们表达比较范畴时,脑中会有类似物理形式存在的标尺,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在这个标尺上的“刻度”的差异就体现出了比较。此外,比较点还存在有“阈值”,阈值不同,比较结果项可能会不同。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不但凸显了“刻度”和“阈值”的涵义,还凸显了“等同”甚至“超过”的句式意义,并非单纯的“平比”。对部分“有”字比较句进行形式化,概括出逻辑表达式,可以较为准确地描写和解释现代汉语“有”字比较句丰富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5.
“把”字句处在一个致使链事件框架之中,表达两种语用意义:一种是表达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另一种是表达某个事件导致的结果或者要实现的目的.“把”的语法意义是:“一方作用/影响另一方”;“把”前成分是这个事件框架中施加作用/影响的一方;“把”字宾语是这个事件框架中受影响的一方;“把”字句依赖篇章而存在.在教学上应该把“把”字句存身其中的事件框架展示出来,然后展示“把”字句的语用意义及其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6.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安全和发展治理理念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2000-2020年中国政府网政策文本的质性编码及量化分析,发现非传统安全时期中国安全政策的演进存在“结构性差异”,安全治理政策存在两个断点跳跃;进一步讨论发现,“显著焦点事件”进入回应式议程设置引发的政策“间断变迁”机制,以及“价值嵌入”进入政策场域,最终导致的政策“渐进变迁”机制,两者交互,形塑了当前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发生学的角度,《走出“荆公新学”》较早地对学界“新学”、“王学”互指现象提出质疑,但也存在偏重官学形式而将两者割裂的问题。实际上,从王学官学化、“新学”概念的由来、内涵及宋人态度等看来,王学与新学在历史上分别与两种“新学”概念相联系:一是见于史料、立于学宫、主要包括《三经新义》、《字说》的与“王学”存在差异的“新学”;一是由新经义、新字学、新学风、新学学派等四个构成,有官学、新经学、学派三种含义与“王学”完全等同的“新学”。虽然这两种“新学”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最终被合一,但在具体的思想研究当中还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8.
安徽庐江方言中用“把”字句和“给”字句来表示处置和被动,但除了表示处置和被动以外,庐江方言中的“把”字和“给”字还具有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不具备的涵义。通过对庐江方言中“把”字句和“给”字句的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对庐江方言的研究,甚至是江淮官话以及现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形式动词句具有处置义,与“把”字句、SVO结构、受事主语句等构成处置义句式的原型范畴,在形式上它们具有变换关系。除了SVO结构,其他三种句式都是将受事置于核心动词之前。形式动词句和“把”字句在结构形式和处置义方面表现出平行性,非典型“把”字句和典型形式动词句共性较为显著,常可以用来对同一事件进行编码,但形式动词句的结构比“把”字句更松散,处置意味较弱。典型“把”字句是一种对“把”后受事有所移情的主观处置式。形式动词句则是一种客观处置式,具有表好表多的语义倾向,是编码复杂事件的优选项。客观构式的形成借助了介词“对”的语义、语法特性,以及语块“形式动词+动词”对动作过程的凸显。  相似文献   

10.
“吉祥”二字,自古就被认为是福瑞喜庆、诸事顺利的词句,这两个字始见于我国战国时期庄周所著之《庄子.人间世》一书,其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词,据唐朝成玄英注疏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将福善之事,嘉庆之征绘制成图画,就有了“瑞应图”或称“吉祥图”。  相似文献   

11.
关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认识及处置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取得明显进步和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亦日益突出,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是现阶段政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首先面临和必须正确处置的一个问题,而且有必要从理论上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关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通常又被称为“突发事件”,“群众闹事事件”或“群体性治安事件”。笔者认为,把前者称之为后三者是不确切,不全面的。根据近年来公安机关处置经验所得,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并非一开始就有,它有个产生和发展过程。 最初“经济学”一词见于古希腊学者色诺芬著的《经济论》中。“经济学”希腊原文为oikovouikos,这个词由oikos和vouos两个字组成。前者是“家”的意思,后者是“法律”或“支配”的意思。因此,合起来这个字本意是“家庭管理”。在古希腊奴隶社会里,生产以家庭为单位,所以这个家庭管理也就是奴隶主如何经营管理自己的生产。色诺芬主张,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句式,表达何种假言判断,逻辑界一直争论较大。有人认为只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人认为只表达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还有人认为两者皆可,有时表达前者,有时表达后者。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有助于正确认识、恰当运用和准确表达假言判断。 (一)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与逻辑中的“只有……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现代汉语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句式,由于与“才”结合的语词、语境、具体内容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针对网络群体事件我国政府应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切实保障民意表达畅通,积极呼应舆论,引导舆论,抢占舆论的主动权,由消极地“防范舆论”向积极地“引导舆论”转变,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今字和通假字是古代汉语里的一对常见概念,但在现今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对二字的界定和分类比较混乱,尤其是在中学教材中常常以“同”混淆两者的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可以仅用“同”来简单诠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用篇章功能语法的方法分析“有”字兼语句的篇章功能,指出“有”字兼语句具有引出话语话题的功能,篇章照应功能以及倾向于指称定指成分的功能。同时对比了“有”字兼语句与无定名词主语句在篇章功能的异同,着重指出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剋”是淮北方言中的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的泛义动词.它可以和各类宾语组合,并表达多种意义,意义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取得义和处置义,其中语境对“剋”意义的确定起到限定的作用.另外,“剋”的口语色彩比较浓,一般不用于书面语体.  相似文献   

18.
旧时正话是明朝传入广东电白的官话,其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官话特点,即用“把”字表示处置,用“将”字表示将来,用“的”字表示确定语气及“的”字结构,用“了”字表示完成。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概念有“原始形态文学史”与“知识形态文学史”之分;所谓“文学史观念”,系指后者在处理前者时所确立的一种基本的文化理念、思路、视角或方法等,其中涉及到对前者的内容的倾向性认识,则可视之为“文学史次观念”。次观念之一的“风貌文学史”观念,当是对知识形态文学史的学术文化目标的基本定位;另一更具方法论色彩的次观念即“比例尺意识”,则有助于把握一种评判原始形态文学史现象的价值标准的分寸感。这两者均建立在“计量史学”的原理上,所以在文学史研究工作中有必要引入“计量史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言志与缘情     
“诗言志”一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魏晋时代,陆机又在其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说。这“言志”与“缘情”的关系,历史上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当前学术界也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说“先秦时期人们却没有明确认识到诗表达情感这种特征”,因此《尧典》中所说“言志”的“志”字与“情”字无关,指的只是一种理性。其证据即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歌所‘言’的‘志’要符合‘无邪’的要求,也就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而陆机提出“诗缘情”,“它要求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强烈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尧典》中所说的“志”,指的就是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意思基本相同。这两种说法都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