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米族的“八卦图”章虹宇1990年,笔者为调查普米族的“文字符号”课题,在云南宁蒗县永宁瓦都村一个姓杨的普米族家中的西厢墙上,发现了一组神秘的“图画”,人们称其“八卦图”。普米族没有统一的文字,但普米族的先民曾创造出一种原始符号,此种符号分为刻划记事...  相似文献   

2.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宁蒗、兰坪、丽江、永胜等地。相邻的四川木里、盐源等境内也有众多的普米人居住。普米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民间文化艺术,尤其是民歌,在人们古今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是普米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3.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也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在我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计有29,657人。各地普米族有不同的自称: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各地还有自称为Phzo m或tsho mi的,这是同一名称不同方音的变读。  相似文献   

4.
国内普米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米族的研究颇受学术界关注 ,成果不少。本文从历史、社会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就普米族的学术研究状况作了综述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普米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总人口29657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滇西、川西南一带,长期以来与汉、白、傈僳、彝、怒、回、纳西、藏等民族杂居。其语言的社会功能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拟以普米族最集中的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调查获得的语言、社会材料为主要依据,根据普米族语言使用的情况,简要概括普米语的社会功能,就其今后语言功能的发展前景及文化教育对策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1月 17日至 19日 ,云南首届普米族“吾昔节”文化研讨会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隆重举行 ,来自省内外的 30 0余名普米族嘉宾、学术界专家及众多新闻媒体代表与兰坪 2 0多万各族人民沉浸在欢乐详和的节日气氛中。兰坪位于著名的“三江 (澜沧江、金沙江、怒江 )并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 7% ,是全国唯一的普米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长和树军主持了文化研讨会 ,并向各位来宾和专家们简要地介绍了兰坪县情及发展目标 ,诚挚地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投身到振兴兰坪经济文化的大潮中。云南民族学会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7.
“冗坑”,普米语意为“给羊”。它以杀羊祭的形式、以叮祝歌和指路歌为内容,是兰坪普米族葬仪的核心部分。送丧之前,向死者献上一只雪白的绵羊,意在让白羊伴随和指引亡灵寻根归宗、回到遥远的故土。 “给羊”的来历,在普米族中有两种传说。宁蒗的传说,大意为:一大群羊无意中冒犯了一头产仔母狼,母狼带领狼族复仇,几乎把羊群吃光。喜鹊、乌鸦等不但不帮忙,反而助狼作恶,最后只剩下三只羊。在此危急关头,九个普米猎手射杀狼族,仅有母狼漏网。得救的三只羊为表报恩,对猎人许诺:活着供猎人吃、穿,死了也要掏出心来奉献,还愿为归宗的普米族亡灵作伴引路。兰坪县传说的来历是:兄弟  相似文献   

8.
来自泸沽湖边的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诗风纯净和谐,其诗歌主题可以归纳为"眷恋":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故乡女人的眷恋。鲁若迪基的乡土诗反思现代文明,呼唤久违的野性;其爱情诗则热烈袒露,简单直接,彰显浑然天成的诗歌艺术。  相似文献   

9.
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不同层次上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渊源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现象。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进程方式和深层次的内涵。 1 普米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按年历顺序,有以下几种: (1) 吾昔。“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即新年之意,俗称“小过年”或“普米年”。“吾昔”的时间不同于其它民族,大部分普米人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欢度新年第一天的到来。这是因为,远古的时候,普米  相似文献   

10.
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石崇拜是中国西南地区普米族宗教信仰的表征之一,具有普米先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作为图腾象征物它具有保护部族成员的功能,西南各族群供奉白石图腾象征物,是期望得到图腾神灵的有效保护。普米族、羌族、藏族、纳西族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藏彝走廊迁徙、征战、交往、融合,作为氐羌族群共有的白石崇拜也经历了长期的文化互渗,以致在藏彝走廊狭长的地域范围内,形成诸族群大同小异的白石崇拜文化圈。诸族群对白石的崇拜不仅是象征祖先神灵,也是古羌集团源远流长的尚白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普米族的“汗归”,相当于汉族中的和尚;汗归文,亦可以叫做“汗归的专用文字”,实际上,它是由33个字母组成的藏文。 据考证,它的创制时间是在公元7世纪前,由一种古老的象形藏文组成,大多用于记录苯教。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日益强盛,松赞干布在统一藏区之后,选择吐米桑布扎研制藏文。吐米桑布扎将60多个印度字母以刻章式倒字为藏字母,读以藏音。后经不断改进,并压缩成了30个字母,另加四个辅音,逐渐形成了今天普米族的汗归文。  相似文献   

12.
图腾崇拜与色彩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彝族的黑虎崇拜与普米族的白色崇拜各具特色。生产力水平、战争及民族交往是影响图腾演化的主要因素,并以图腾为介质影响着其民族色彩观。图腾的式微使色彩的替代作用上升,并逐渐被赋予某种族徽和避邪功能而改质换形,成为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13.
[摘要]作为探寻传统乡村社会和现代传媒的深层互动,并关注传媒对村落带来的社会整体性影响的研究来说,社会空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视角。文章以一个普米族的村寨为个案,探寻这个传统的少数民族村寨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原有的社会空间如何发生变迁以及在新的社会空间中,人们的想象和认同如何得到拓展,人们又是怎样借用媒介来扩展社会空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过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院现有33种民族成分,它们是:汉族、彝族、藏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满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土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俄罗斯族、京族、门巴族。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一方面给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种种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给民族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普米族文化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与主流文化不断趋同,民族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地域差异性依旧明显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应对民族文化变迁时,应尊重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遵循民族文化的自我调节机制,充分考虑和正视同一民族群体的内部文化差异,将民族文化变迁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成为文化持有者一种内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普米族源于古氏羌,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自己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直呆木喃”创世纪》(以下简称《创世纪》)就是一篇内容丰富,形式多采,广为流传的史诗。 《创世纪》是摆脱了蒙昧和野蛮而步入文明大门的普米先民,由于生活和实践的需要,力图揭示认识对象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在求真、求善、求美这一总的思想指导下,以“创世”过程为中心线索,把有关的神话、传说和对往昔的追忆加工改造,而构建成的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内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怒族、傈僳族等诸多民族的神话中不仅仅表述着白我族群的再生,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各族也在重新归类性地想像着该走廊中的其他族群,也就是一种族群关系在自我与他者的人群分类与界定中明晰地新生出来,从而形成了这些族群在文化认同、族群认同与祖源认同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划分异类语言、异文化、异族群的文化地理及生存空间等多维空间的交叉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为族群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案例。本文以当地普米族、藏族家庭庆祝火把节、春节等节庆的场景为材料来说明当地族群之间存在若有若无的边界。田野经验表明,香格里拉地区的族群关系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他们彼此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混融,另一面则是不同族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展现"自我"与"他者"的区分,而在更大的仪式场景下会整体呈现族群之间这种辩证的关联。总体而言,本文试图以香格里拉的族群关系为例来审视既有的族群理论以及族群性讨论。  相似文献   

19.
普米族、白族、纳西族、怒族和独龙族等南方诸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格萨尔》异文,它们与青藏高原的格萨尔史诗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然而与藏族格萨尔史诗相比,它们在文本形态上呈现出对史诗宏大叙事的简单勾勒,处于史诗的萌芽状态。这些文本在角色组成、形象塑造、主题情节等方面都具有类型化、简单化、程式化的特征,保留了史诗的故事范型和核心主题。《格萨尔》在南方诸民族中的流布,是藏族文化传播和文化交融互鉴的结果,也突显出南方诸民族共同的呼唤英雄、崇拜英雄、寻找英雄、塑造英雄的文化情结,彰显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20.
与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有着密切关系的史诗《昌·格萨尔》(又称《冲·格萨尔》)是流传在我国四川木里藏族和云南宁蒗等地普米族中、用木里藏语和普米语讲述的《格萨尔》史诗的名字。在喀拉昆仑山西部克什米尔的吉尔吉特地区,也流传着当地布鲁索人(BuRuso)用布鲁夏斯吉语(BuRusHAski,又译为“祝夏语”。本文以下称“祝夏语”)讲述的《昌·格萨尔》。 《昌·格萨尔》于1935年首次在奥斯陆公诸于世,这虽比1716年在北京刻版印行的《岭·格萨尔》蒙文刻版七章本要晚二百多年,但在藏文史籍中提到“昌·格萨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