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鹿原>在我国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凭借其对历史的创造性追问和深沉而厚重的反思力量,以"民族秘史"的身份向人们讲述了一段"民族岁月".陈忠实选择了地处关中平原、几乎集中代表了民族文明和历史的白鹿原,虚构我们民族的历史图景,以此去勘探我们民族的存在,揭示民族历史的真实存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在合理与非合理、真实与荒诞之间的困境.本文将从民族文化的层面,来考察<白鹿原>所反映的关中伦理文化面对复杂的人性、社会、民族、历史而日益走向困境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叶以来,消费主义传入我国并迅速蔓延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消费主义从消费物质到消费历史,历史成为一种异化了的消费资源,正日益失去其本真性、庄严性、严肃性.而这突出地表现在当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上,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反历史性代替了还原历史性;娱乐性代替了严肃性;商业性代替了宣教性,从而背离了历史题材剧的本质.要走出这种创作误区,应做到三个"相结合":艺术创作与唯物史观相结合;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相结合;消遣娱乐与寓教于乐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真实、现实主义及价值观念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小说创作发生了审美新变.这种审美新变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多样化和深化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一些新的问题出现,如对历史的人或事丧失起码的道德和历史评价.应在深化的同时提升历史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的创作是否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是明清戏曲理论家的重要批评话语.由于缺乏与当今相对应的历史剧概念,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总结了照史实录、写意虚构、虚实结合等创作观念,具体地探索了历史题材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赵黎波 《晋阳学刊》2006,(4):105-109
先锋作家的历史小说创作真正体现了新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先锋历史小说的内在精神更多地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相通,而且“元历史”理论的弊端——认为历史是文本,否认历史客观真实的存在,同样是先锋历史小说的不足所在。先锋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自身的矛盾:在解构历史的同时质疑着历史真实的存在,却又企图在自己的叙述中重新结构历史的真实。可以说,先锋历史小说的创作仍然没有摆脱“真实”的缠绕。  相似文献   

6.
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嬗变特征:宋元时期是说话艺人讲述,文人或书坊主记录整理阶段,宋元话本较多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情感,按时序讲述一些充满奇异色彩的故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是文人在艺人讲述的基础上,吸收史书、戏曲的人物与情节进行重写阶段,作家喜爱选取那些创作基础较好的重大题材进行再创作,其思想观念大多来源于前人作品与历史积淀,其中章回小说往往采用"缀玉式结构";明末至清中叶时期,文人作家开始独立创作白话小说,作家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取材,写熟悉的人物和发生在身边的事件,笔下人物与现实中人一样真实和复杂.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牡丹亭》被改编演出而引发的“沈汤之争”,反映出争论双方美学思想的尖锐冲突.沈璟崇尚戏剧艺术的形式美学及历史剧的“真实”原则,而汤显祖则要打破形式主义束缚,以主观抒情和审美意象突破史实的局限而追求“神似”.这一争论引发我们对历史剧创作中“史实”与“诗意”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历史剧在坚持整体架构符合历史史实的原则下,象征意象的意蕴美与精心虚构生活细节的诗意美,是构成历史“诗意”的两大途径.在历史真实的基石上,意象的选择、“诗意”的浓淡与格调,则决定着历史剧创作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最终形成各种流派.在网络时代,历史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的一种元素,由此,影视剧创作中的“历史”与“诗意”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呈现出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普及和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一些创导人员自身理论先导作用的虚弱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等原因,导致了创作中反文化、反历史、矫作妄构、丧失历史本真的创作病症大量出现,促使文艺工作者展开积极的反思并寻求对策.历史影视剧创作应做到四个"统一",即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观的统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历史戏剧化与戏剧历史化的统一,历史宣教与审美悦情的统一,才能对这一病症起到有效的疗救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邓友梅在小说创作中,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美学理想.他强调"写自己拿手的东西",认为作家"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工厂,他只能吸收他所需要的原料,运用他特有的设备.制造独家生产的产品."在这一创作思想的指导下,他选取了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真实地描写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塑造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黄朴民 《文史哲》2012,(3):13-26
就历史的真实性而言,中国春秋以前的战争中,崇尚"军礼"、战争手段相对温和与唯力是凭、战争手段极端残暴,都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这两种历史真实性的并存,使得儒家在构筑其以"义战"为中心的战争观念之时,有意识地采取了选择性的立场。而这样选择性取舍的结果,则逻辑地导致了历史的某一种真实得以无限制的放大,另一种真实却被人为地加以虚化或掩盖,从而促成了历史的真实向历史的虚构的转化。这包括对历史真实的选择性遗忘与否定,以自己的逻辑,对既有的明确史实进行解构与抹煞;对历史真实的曲解性解释与阐述,以自己的逻辑,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涵义进行歪说与篡改。史学求真,经学尚善。儒家作为理想主义者,基于自己固有的理念,在许多情况下,总是为了"尚善"而牺牲"求真",在他们那里,解构历史的真实,致力于历史的重构,乃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其有关三代战争性质与特征的阐释,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