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有一种号称“中国比萨”的土家族烧饼从武汉火到了上海, 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急速蔓延到全国,制造了一个无声的土家族“超女”创富传奇故事。这种小吃的创始人据传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人冠以“烧饼西施”、“烧饼皇后”的美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靠传授技术和收取加盟费就淘到了上百万元。但她并不是真正的大赢家。开一家烧饼店的最大固定资产就是一台价值3000元左右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时尚的女大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爱上了“烤烧饼”,她不顾家人和男友的反对,放弃高薪的白领工作,毅然开起了“掉渣子烧饼店”,成为中国第一位大学生烧饼妹,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的烧饼店竟开遍了武汉三镇,连锁店达到近30家。她还准备将店子开遍全国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3.
绮丽 《老人世界》2013,(2):16-18
2012年10月21日,央视一则新闻让河南郑州一位被网友称为“烧饼奶奶”的老人走红网络。68岁的孟玉华老人15年如一日卖烧饼,用攒来的钱救治两个聋哑孙子。出名后的“烧饼奶奶”近况如何?她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你还真难以想到,一只土不拉叽的烧饼,竟然能够风卷残云席卷全国,那就是所谓"掉渣烧饼".这些日子,关于"掉渣烧饼"的坏消息多得满天飞,上网搜索,光新闻标题就有一大堆:<聚焦"掉渣儿烧饼":从诞生到夭折仅一年>、<掉渣儿烧饼走向悲情结局,5000元转让所有技术>、<加盟商状告"掉渣儿">、<被查"土家烧饼"全都不合格>、<每天两万"掉渣烧饼"用垃圾肉做馅,南京黑窝被端>……著名的经济学家梁小民前不久在<北京青年报>发表<烧饼为什么掉渣>的文章,评述"掉渣烧饼"为什么"出师未捷身先亡".  相似文献   

5.
未末 《现代交际》2002,(7):10-11
我出生在北方一座不算太大也不算十分发达的城市,父母算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所以我从小就过着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我高中毕业考上了财会专科学校,我想我毕业以后也许会做个会计。毕业后我顺利地进了一家公司做会计,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下班。后来我  相似文献   

6.
沉淀的渴望     
那是我孩提时的一件小事。一天,妈妈领我在家门口散步,碰上了上街回来的姑姑。姑姑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孩子多乖!明天姑姑给买个芝麻烧饼!”姑姑说完走了,她的话我却牢牢记住了。第二天下午,没见姑姑的身影,我便等不及了,偷偷溜出跑到姑姑家,与表妹一起玩“跳房子”的游戏。一边玩一边往屋里张望,盼姑姑出现在我的眼前,塞给我一个烧饼。那烧饼一定是烤得金黄金黄的,上面还有芝麻粒,说不定还是刚出炉的呢!当然啦,这个烧饼虽然姑姑奖给我的,我也一定分给表妹一半…··哦盼明。等啊,“跳房子”总踩线犯规。一直到了…  相似文献   

7.
《职业》2006,(5)
乡村的烤红薯、焖玉米、煎饼果子、各种烧饼,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城市人的生活中,最近,一种名为掉渣饼的土家族风味小吃,就像武汉的“鸭脖子”、台湾的“珍珠奶茶”一样不经意间涌入城市,成为人们排队抢购的时尚快餐。据说,这种烧饼原为湖北恩施土家族烧饼,当地的做法是将面团、肉馅、酱油、葱、芝麻、辣椒面等均匀地揉在一起,在有特殊香料的炭火炉里双面烤制。现在引进城里后,做法酷似国外的比萨,内外有肉馅辅以特配的佐料, 经烤箱烘烤后,香色诱人,口味独特,一吃忘不掉。  相似文献   

8.
一开始听到强强这个名字还以为是绰号,直到接触后才知道,这正是这个1986年才出生的大男孩的真名。强强毕业于广西工学院,大学专业正是社会工作,毕业时又正值深圳全力启动社会服务,2008年毕业时,他便来到深圳市北斗社工服务中心做社工。尽管外界对这个新职业一无所知,自己也必须全部从零开始摸索,强强在短短3年时间里即相继获得深圳“十佳社工”称号和深圳“督导之星”称号。  相似文献   

9.
《中外书摘》2014,(2):92-93
烧饼介于主食和点心之间,全国不分南北西东,各地都有,像面条一样做法多端,又百变不离其宗。也像面条一样富含乡情,人人都夸家乡的烧饼最好,可到底好在哪儿,也说不清楚。我查了下百度百科,说做法有一百多种:大饼、烤饼、芝麻烧饼、油酥烧饼、起酥烧饼、发面堆、掉渣烧饼、糖麻酱烧饼、炉干烧饼、缸炉烧饼、罗丝转烧饼、油酥肉火烧、什锦烧饼、炉粽子、杜称奇火烧、牛舌饼……  相似文献   

10.
做一个塑料工仔的不寻之梦 谭雪飞先生1978年出生在贵港市一‘个农村家庭里,由于家境困难,初中没有毕业就到了舅舅开的一家塑料小厂做了一名“小工仔”。“当时家里非常困难,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活全靠母亲一个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谭琴 《现代交际》2005,(12):50-51
李莹: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系,同年创业,从事中德贸易;1995年赴德国歌德学院学习德语一年;1999 年回家做“全职太太”;2000年生儿子“小钻石”;2002年生女儿“小翡翠”;2003年重入职场,竞争宝马代理权, 同年参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班学习;2004年获得宝马公司授权,“盈之宝” 开业,出任董事长。  相似文献   

12.
琴心 《伴侣(A版)》2017,(2):24-26
“多梦女孩”,大学毕业就“瞎折腾” 1983年出生的余莹是个重庆女孩,2007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曾做过国内一位著名模特的助理,却在升任其品牌策划总监后选择了辞职,因为她觉得“这不是我的梦想”. 接着,她应聘到一家法国驻京艺术学院做企宣总监.由于工作需要,在去参观欧洲总部的时候,她注意到法国大使馆有一个中文助教的工作机会.  相似文献   

13.
《商业图片处理与动画制作》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和企业真正实现“无缝对接”,专业教师进行了以真实的图像处理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应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评”一体,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会”理念的课程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丽 《职业》2013,(13):72-74
女白领迷上“神秘古建材”Tina的真名叫韦丽娜,广西人。2003年,刚刚从中央民族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的她,进了一家网站做页面设计师。在北京工作两年后,她被调到广州分公司,职位也做到了总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收入谈经济生活,必须从“人”与“出”两面谈,即赚多少,花多少。举一个例子——一个年老无能的老妈子,每月3元工钱。3元能买些什么呢?可以买345个大烧饼,25斤好猪肉,6丈蓝士林布……要是折合黄金的话,也有1克呢。老妈子在主人家有吃有住,一年再有点节赏,零钱都攒起来,有几件旧衣服,可以整年不花钱。做老妈子有几百元、上千元存款不稀罕。相比起老妈子来,厨子的收入可就高多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人对烧饼的喜爱好像是不分南北的,据史书记载,烧饼最早是班超出使西域时带来的。那时候,舶来品大都以"胡""洋""番"等字命名,以示此物外来。《续汉书》中就有记载:灵帝好胡饼。指的就是今天的烧饼。这么一算,烧饼传入中原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平的火烧北方最喜欢吃烧饼的可能就是北京人了。现在北京最常见的是芝麻酱火烧,但在北平时期,烧饼的种类是五花八门。老饕唐鲁孙在台湾怀念北平的早点时曾说:说到早点的烧饼,分为马蹄、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个朋友,博士毕业几年了还像保存在罐头里一样鲜嫩,待在母亲身旁安逸得像只鸡蛋。前天打来电话让我帮忙找份工作,我问他会做什么,他以一句脏话开头说“什么都不会”。我说什么都不会,那你只有做领导了。  相似文献   

18.
《职业时空》2006,2(5):16
有一种号称"中国比萨"的土家族烧饼从武汉火到了上海,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急速蔓延到全国,制造了一个无声的土家族"超女"创富传奇故事.这种小吃的创始人据传是一位女大学生,被人冠以"烧饼西施"、"烧饼皇后"的美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靠传授技术和收取加盟费就淘到了上百万元.但她并不是真正的大赢家.  相似文献   

19.
断剑 《伴侣(A版)》2007,(6):18-19
2007年1月25日,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刑事案件:一个刚从重庆市某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一位女硕士家做“代理爸爸”,然而世事难料,正在这位“代理爸爸”无法控制对女主人的情感时,被另有新欢的女主人无情解聘。于是,疯狂的“代理爸爸”把屠刀指向了女主人的爱子……  相似文献   

20.
邹卫辉  赵坤  张海鹏 《职业》2009,(5):56-57
将城里的泳池“搬”到农村 丁娴今年24岁,是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集乡丁楼村人,她从小就十分喜爱游泳,13岁那年还在学校夺得过游泳冠军。2004年,她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闯荡,在集美广告公司做喷绘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