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苏论战中,时代、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中苏两党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中苏两党对于当时世界所处时代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但两党对世界主要矛盾及应采取的战略策略有相当大的分歧.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双方都认为新的世界大战有爆发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双方的侧重点不同.今天看来,对于时代,中苏两党都过高地估计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苏共的观点比较接近实际,但苏共只是把和平共处看作对抗资本主义的手段,后来又表现出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企图;中共则过于强调战争的危险性,结果直接影响了中国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6,13(6):132-162
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实现新的团结的前提,都是要求对方向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靠拢.毛泽东更表明中共要影响苏共、帮助赫鲁晓夫.由此两党开始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冲突.通过世界工联北京会议,中国率先在国际社会组织中公开了中苏两党的分歧.赫鲁晓夫进行报复,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组织了对中共代表团的围攻,并单方面决定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将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面对大跃进造成的中国国内经济衰退,毛泽东与中共在顶住苏联压力的同时,不得不对苏采取让步政策.双方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其间,中苏两党的对外方针在表象上呈现出相互趋同转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李丹慧 《社会科学》2007,16(2):146-167
1960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分歧加深,两国关系逐渐恶化,中苏之间的界务纠纷开始逐渐被政治化,中苏边界斗争出现了一个随着中苏两党政治斗争起伏而波动的形势。中共中央对苏方针的基调由让步、调和转变为主动进攻和以斗争为主之后,中国政府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指导方针也相应发生变化,公开提出了中苏之间存在不平等条约问题。1964年中苏举行第一次边界谈判,两党大论战造成的思想上的敌对情绪,使中国摆出了进攻姿态。谈判最终破裂后至1968年初,中苏边界冲突逐渐升级,次数、范围、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变化。此后,中苏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存实亡。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重大决策,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苏同盟彻底破裂,两国关系最终转入政治、军事上的对抗阶段。在此背景下,中苏第二次边界谈判至1978年6月止,也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相似文献   

4.
1958年中苏军事合作的失败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的标志性事件.但若笼统地把这一军事合作的失败归因于国家主权问题,则显武断.本文认舷为,造成中苏军事合作失败及其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因素有二:第一,随着中国革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中共领导人日益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由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两国对国际政治现实截然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中国革命哲学核心地位的确立和苏联"三和"路线的推行.表现在实践中则是自1957年以来中苏两国在内外政策上的分道扬镳.可以说.这些内在因素又通过赫鲁晓夫在执行对华政策时的不谨慎和毛泽东对主权问题的高度敏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1958年中苏军事合作的失败是20世纪50年代影响中苏关系的标志性事件。但若笼统地把这一军事合作的失败归因于国家主权问题,则显武断。本文认为,造成中苏军事合作失败及其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因素有二:第一,随着中国革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中共领导人日益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由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导致了两国对国际政治现实截然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以及中国革命哲学核心地位的确立和苏联“三和”路线的推行。表现在实践中则是自1957年以来中苏两国在内外政策上的分道扬镳。可以说,这些内在因素又通过赫鲁晓夫在执行对华政策时的不谨慎和毛泽东对主权问题的高度敏感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中,中苏经贸关系占有重要地位。中苏经贸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至现代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经历了50年代中苏两党“蜜月期”所致的大发展,60年代关系恶化的急骤跌落、70年代的双边关系解冻的缓慢回升和80年代的迅速恢复与发展时期。从1981年到1988年的8年中,中苏贸易额累计达220亿瑞士法郞,是70年代两国贸易总和的2倍多。 从历史看,我国西部地区同苏联中亚各加盟共和国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十月革命后,苏联塔什干地方政府同伊犁当局于1920年5月在边城伊宁举行会谈,达成了《伊宁会议议定书》共10款。50年代西  相似文献   

7.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发生的中苏分歧与论战,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共运和世界政治史上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当时,两国由最亲密的同志和盟友,演变成势不两立的对头,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不仅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组合,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因此,研究这一问题,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苏分歧与论战的简要过程 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与论战起自1956年2月苏共20大,截至1964年11月21日,《红旗》杂志发表《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社论。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苏双方分歧产生但尚未公开,仍相互支持合作阶段。这一阶段起于1956年2月,止于1958年春夏。在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战略方针。2月25日深夜,苏共20大闭幕的当天,赫又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滥用职权,独断专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搞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大量冤假错案,鼓动和实行个人崇拜的错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获悉这一信息后采取了谨慎的、原则上的支持态度,赞成揭露批判斯大林搞个人崇拜,认为具有积极意义,同时  相似文献   

8.
万雪玉 《西域研究》2003,(3):114-115
20世纪以来 ,中国关于俄国统治中亚这段历史的研究始终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政党关系紧密相连 ,它的研究宗旨和内容随着两国关系的好恶不断发生变化。当中苏两党两国关系友好时期 ,我国学界有关这段历史的研究便与苏联官方所编历史几乎一致 ,他们编写的《苏联历史》《联共 (布 )党史》便是我们的准则和观点 ;当两党两国关系交恶时 ,便反目为仇 ,互相指责和攻击。这时候 ,俄国统治中亚这段历史的研究便与我国西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混为一团 ,成为双方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今天看来 ,这是极不正常的 ;沙俄统治中亚的历史从整体上看是俄国和…  相似文献   

9.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共与苏联关系的发展及新中国领导人与斯大林谈判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中苏结盟是在双方不断协调战略利益关系并解决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中完成的。1950年2月14日《中苏同盟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双方正式结盟,为尔后十余年中苏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苏联领导人在中苏结盟过程中的行为也为后来同盟的破裂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在执政之初,内外环境决定了两党加入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相同方针。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与东德因对苏关系的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东德和中国的不同结局,与中德两国共产党执政者的对苏政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涛 《理论界》2009,(11):104-106
依存与冲突是抗战时期中苏外交关系的一个主要特点。本文以《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为例,采用国际化的视角,从苏联签订《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中苏在该条约中的收益、中苏在该条约中体现的外交敏感性和脆弱性以及该约所蕴含的中苏外交的不对称性等四个方面来解读战时的中苏外交关系。本文认为,战时中苏外交依存与冲突的本质就在于维护中苏各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明了这一本质,对于理解今天我国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多边外交关系也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有过两次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特点尤为突出。本文在学术界公认的四个特点基础上 ,补充了三个特点 :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共产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的两党合作 ;是有纲领的两党、两军队的合作 ;是合作与对抗相互交织的两党合作。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 ,中苏两国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了重新确立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及法律基础 ,毛泽东、周恩来先后率领代表团抵达苏联 ,就废除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展开了会谈。这是中苏两国间举行的第一次会谈。双方经过协商 ,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贷款、贸易等一系列协定 ,对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及远东和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克辉 《理论界》2010,(8):112-116
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贯穿着反对苏共领导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干涉控制和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中苏分歧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论战中也出现一些重大的理论失误,这些失误影响了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5.
建国前后中苏同盟的建立及其发展,无疑是现代社会政治史及国际冷战史中最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其原因在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而且影响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近半个世纪冷战对  相似文献   

16.
近年解密的美国政府文件表明 ,肯尼迪当政时曾密切关注中苏分歧的发展 ,并试图通过美苏首脑会谈、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关系正常化、延迟中国核武器试验、心理舆论战等手段 ,利用中苏分歧。但是 ,中苏关系尚未达到破裂地步 ,美国政府不敢确信国际共运内部矛盾是不可弥合的 ,不能排除中苏重归于好共同对敌的可能性 ,并认为在中苏之间 ,中国更敌视美国、更坚决地支持世界各地反帝斗争的一方。所以 ,它特别谨慎地注意让中苏分裂的趋势自然发展 ,尽量避免任何可能促成中苏和解的步骤。其对华政策则保持着比对苏政策更僵硬的立场  相似文献   

17.
郭卫 《理论界》2008,3(4):23-24
苏联和中国是全世界范围内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凯歌高奏,日新月异。本文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从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同认识和对本国国情的不同把握,来分析这一理论产生的根源、酝酿、形成、发展和深化。以便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指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的中苏关系可谓风云多变。建国之初,在中苏两国总体战略一致原则的指引下,双方均能够在利益冲突中做出相应的妥协与让步,从而使中苏关系得以平稳发展。然而,5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共领导人逐渐背离了建国初期较为稳健的国家发展战略,随之推行了一条激进的国家发展路线,最终导致中苏两国总体战略的背道而驰和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由此可见,中苏两国总体发展战略由协调走向对抗,是影响中苏同盟裂变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烈变化,不但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在中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深刻的思考。如何理解和解释苏联东欧的剧变,理解和解释它们在十月革命之后和二战以来的历史,中国知识界,尤其是研究苏联东欧的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立场和观点。对此问题的特殊关切源于苏联东欧的形势对中国具有较大的比照和启示作用。毛泽东早就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流传的口号是: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虽然由于后来中苏两党大论战、两国关系恶化,不再有“向苏联学习”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苏东巨变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理论研究却异常活跃 ,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托派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 ,竞长争高。在实践方面 ,国外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越南、朝鲜、古巴三国 ,老挝坚持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 ,这些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改革。俄罗斯、东欧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稳住了阵脚。特别是在东欧国家中 ,左右两翼轮流执政的两党政治已基本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仍在进行艰苦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