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虽然在语言实践中,我们经常谈到"不知"与"所不知",虽然我们可以说"知"相对于"不知"而言,"知"由"不知"过渡而来,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所知学关于"我们所谈论、所研究、所自觉处理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所知"这一基本观点."知与所知"对"不知与所不知"具有优先地位,"不知与所不知"只不过是特殊的"知与所知".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科院农机化所是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及服务工作的综合性科研单位,建所54年来,紧紧围绕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坚持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设并举,同时,大力发挥本所文化影响力,提出了"文化建家建所、科技建功立业"的口号和目标,积极促进所文化建设与创新,助力本所科研发展和成果产出。"十一五"以来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全所科技成果的产出。至今共获得  相似文献   

3.
《诗刊》(1957—1964)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诗歌刊物之一。自1957年1月创刊至1964年12月休刊,共有44条"编者按"。这些"编者按"不仅显示出十七年诗歌与政治间的某些复杂关系,同时也揭示出这种关系背后的某些"历史细节"。但无论是"言说"还是"沉默",它们都显示出十七年诗歌及其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折射出十七年诗坛是一个文学与政治的交锋台、一个多重声音并存的混杂之所。  相似文献   

4.
敦煌汉文遗书发现的六种写本大藏经中,隋开皇九年独孤皇后所造即为其中之一种,据统计现存有六个卷号。独孤皇后所造"一切经"属于隋文帝时的"官造一切经"系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皇后造写大藏经的先例。同时结合相关佛教史籍记载,对独孤皇后施造"一切经"的监造者、造写地点,以及组织机构、所据底本、造经数量、写经流传情况与历史影响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十四所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在与国同庆的时刻,<现代雷达>编辑部与十四所一起迈进了一座国内领先的集"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城,展示着又一轮历史性的跨越,在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激情,进入下个十年的拼搏中,凝心聚力奔向"做国际一流电子信息科技期刊"的宏伟愿景.  相似文献   

6.
论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新文学影响深远,晚清至民初真正打破群与国的局限、将个人的独异价值凸现出来的是鲁迅,将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结合则来自1918年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同年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出现。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于"五四"一代作家中,自我意识的出现使新文学呈现出自我表现的特点。同时"五四"初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并非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文学作品中的自我与民族国家形成二位一体的关系。五四新文学发生期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的发现、个人意志和自我实现所带给作家的情感经历是从乐观、浪漫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7.
鲁迅写于1903年的<说鈤>热情预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将发生革命性的大变化,当时的鲁迅已经站在自己民族理论思维的制高点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两大革命性理论推翻了经典物理学绝对时空观与静态物质观的基本预设,而时间终结问题的提出,是对人类有始以来曾经拥有的精神理想的重大挑战.这促使鲁迅在五四落潮之后,大大地偏离了五四时代所倡导所理解的近代科学精神与近代科学方法,超越五四时代所崇尚所宣示的知识图式与知识谱系,进入更深邃的精神追问和哲学质询.生逢千年之交的中国人正与一个独特的时代相遇,面对各种"终结"说,面对"永远"的消解和形而上的消解,鲁迅思想的犀利性、前瞻性,他思维方式的独异性、悖论性以及他在"终结"与"中间物"、"虚无"与"实有"之间所做的抗争和所表现的智慧正凸显出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树茁教授,1991年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获得系统工程博士学位,2003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04年起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所所长,2007年被聘为教育  相似文献   

9.
"年"演化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可缺失、不可替代的"年情结","年情结"所带来的全民参与、全民营造、全民表达与全民宣泄现象,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失去文化底蕴,"年情结"将无所依托。因此,必须发掘年文化的精神价值,将"年情结"、"年意识"内化为较高层次上的文化自觉因素,突显年文化中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文化内涵,张扬传承了几千年的年文化的魅力,引导广大民众,过年,不仅是过生活意义上的年,更要过文化意义上的年。  相似文献   

10.
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四所院校中与东北农业大学相关的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为研究对象,重点统计其2002至2011年发表论文的篇数、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区间分布及H值分布,对四所农业院校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影响力的现状做出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据陈寿所撰<三国志>载,曹操之父曹嵩乃中常侍曹腾之养子,其"生出本末"已不可考.春秋已降,就一直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夏侯与曹氏世为婚姻,故"曹氏源于夏侯氏"一说不能成立.目前国内所藏的家谱,宋代的极为罕见.大多数图书馆所藏的谱牒多为清代或民国时所修,明代族谱已不易见.存世曹氏族谱所录之远祖系唐末宋初人,与曹操时代相距近八百年.又由于历史上盛行冒姓、赐姓、改姓、认领养子、伪造谱牒之风,这就使今人寻求曹操后裔几无可能.  相似文献   

12.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主办,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古代文明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协办的"首届‘一带一路'文献与历史研讨会"于2016年9月23-24日在内蒙古大学举行。来自内蒙古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榆林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相似文献   

13.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14.
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秦正为博士所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新论",本书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择"若干重大问题"如十月革命的影响、现代化的萌动、  相似文献   

15.
"东方文学:观念与现实"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6月底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四十余所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分为"东方区域文学与世界文学"、"朝韩文学与中韩比较文学"、"日本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三个方向单元分组研讨。学术研讨实现了打造学术平台、交流科研成果、促进我国东方文学研究水平提高的会议宗旨。  相似文献   

16.
严秋菊 《南都学坛》2011,31(3):135-136
<正>一、河南省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广泛影响力的一流大学河南省高等学校总量与全国其他各省相比并不算弱,但如果按每千万人均则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河南仅有一所大学是211大学且属省部共建。在由武书连等人所组成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河南省仅有两所大学位列其中,与北京  相似文献   

17.
<正>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始建于1953年,由芜湖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现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与硕士生培养点,南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协作医院。今年11月27日,全国"2010改革创新医院"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我院荣获全国"2010改革创新医院"称号。  相似文献   

18.
在从1915年到30年代中期的东西文化论战中,与"东方文化派"针锋相对,"西化派"主张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东西文明不能调和、中国文化应全盘西化.这种主张使他们面临重重困境,如启蒙所需要的民族自卑意识与救亡所需要的民族自尊意识相冲突、建设民族文化的目的与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的手段相背离、西方文化多元化与救亡所需要的文化一元化相矛盾、要求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与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黑暗现实相反差.因此,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历史依据的"唯物史观派"能被历史所选择,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感性"的学科"感性学",即美学,并且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厌其烦地提到"感性"一词。通过分析其中"感性世界"、"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等核心概念的意义,即可挖掘出"感性"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一方面"感性世界"所体现的美学对象世界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入手,探讨对象世界诉诸于人的"感性需要"与"感性意识",以实现"感性"的解放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古代文论界围绕"象"范畴的研究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象"范畴的发展演变史,"象"的思维方式及审美特征,"象"在创作构思中的作用与表现,"象"的分类及其后世影响,"象"在哲学命题中的地位与功用,"象"的子范畴辨析",象"与"image"的中西对比,意象与意境的探讨,《庄子》散文的"象"言说分析。虽取得部分成就,但在某些方面诸如"象"范畴在先秦的泛化及其内涵、外延,"象"交织、渗透所形成的范畴群落,"象"在诸子和史传散文中的运用,"象"进入文论层面成为元范畴后的内涵与外延、渗透与跨越,"象"所体现出的中国文论范畴之民族特征等,都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