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我们所熟知的西方文化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其源头其实是来自犹太文化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看法也是符合事实的——欧洲文明是希腊人、罗马人和犹太人的遗产。”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古希腊、罗  相似文献   

2.
“法治”、“人治”、“德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手段,服务于君主专制.现代法治精神原生于西方,为近现代中国所继受,引发出剧烈的矛盾、冲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利用中国传统可资利用的有效资源,使法承载着中国人现代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施行良法之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3.
古代医学和哲学以朴素的观点把人理解为有机统一体,中医学的整体性更偏向于哲学思辨,古希腊医学的整体性则倾向对人体构成的观察,成为后世中西方医学的不同发展道路的分野。中世纪的神创观念是一个短暂的倒退,近代则立足还原论的视角把人看作“机器”或生物,促进了医学的分科突进和精细化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现代重新评价完整的人,立足哲学高度、从医学视角由“治病”到对人的全方位关注,从而在现实层面消解片面性、过度医疗和医患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使用“言必称希腊”,是批评党内的教条主义 ;极左时期使用“言必称希腊”,是指崇洋媚外 ;现在我们使用“言必称希腊”,是指对西方包括古希腊先进文化的推崇。这种推崇 ,作为一种历史的和文化的现象 ,由来已久。本文探讨古希腊文化何以为人们言必称之 ,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代表则是古雅典.因此,要研究西方文明就必须先研究古代希腊的历史,而研究古代希腊的历史又必须研究古代雅典城邦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在鸦片战争后炮制出一个“修己治人之道”的“人治论”。这个“人治论”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也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统治阶级在垂死时发出的哀鸣。过去有些尊孔派人物把儒家思想誉之为中国的“民族精神”,说它在近代则成为抵抗西方文化侵略的根据,这是对历史的颠倒。历史事实证明,儒家思想到了近代则变成一种带有  相似文献   

7.
“市场”原本是人们生活中的用语,在近代,它进入经济学理论,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或范畴。本文考察了近代一些重要经济学家对“市场”定义的探讨,并对这些定义进行评价。一、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概念在古代希腊、罗马,以及在欧洲中世纪的文...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一些文化学人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剖析,将中国哲学称为“君子哲学”,西方哲学称为“小人哲学”。以“君子哲学”为基点,中国传统政治走的是“人治”之路,以“小人哲学”为基点,西方传统政治走的是“法治”之路。这是中西方传统政治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科学理性的精华是理论理性.本文的中心旨趣即在于探讨科学的理论理性如何在古希腊孕育、形成和超前发展.本文分析了希腊科学理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手段,指出其精华是逻辑-思辨理性;辨析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与古希腊的突出差别,指出近代科学未能诞生在中国,其科学自身的原因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没有讲理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的“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非常奇特的文化守成主义和文化整体主义的代表。英美留学体验给了他们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训练,他们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清醒地看到西方近代文化的缺点,因此在内容上反对以独取某民族的文化思想为认知旨归,在时间上反对以近代西方文化代表整个西方文化。作为能指的“希腊”是“中国”这个更大能指符号的初始创设,所指均是一种“非西方”的自我现代化的可能。从古希腊到原始儒学,正是“学衡派”孜孜不倦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雪莱曾以诗人的热情高度赞扬希腊文明的影响,他说:“我们全是希腊人的: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根源都在希腊.”古希腊艺术之花曾经在那块土地上迎春开放,到今天仍然散发出浓烈的余香,一代又一代后人在它面前击节赞叹,流连忘返。马克思在谈到古希腊艺术时说:“困难的还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还说:“为什么历史上的童年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实行德治 ,现代西方社会则从基本人权的实现到经济发展中对公平的要求 ,也没有离开以道德评价为核心的德治。所以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 ,它们都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工具 ,应该给予其合理的解释 ,不要形而上学地把“德治”机械地等同为儒家提倡的封建主义统治的东西 ,须知“法治”亦有缺憾和遗漏 ,施以德治于国于民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悲剧有无”问题讨论经历了近代启蒙话语、现代启蒙话语和民族本土话语三种不同话语形态。蒋观云、欧榘甲着眼于“戏剧改良”,从戏剧类型视角提出“中国无悲剧”的问题,偏向于近代社会启蒙话语。王国维第一次把“中国有无悲剧”问题带进悲剧精神层面,鲁迅、胡适受到王国维的影响,从“国人之精神”“国民性”视角分析“大团圆”戏剧结构。熊佛西、朱光潜、钱钟书依据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西方经典悲剧理论,用西方的“绳墨”量度中国古代戏剧,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的悲剧。20世纪30年代以后,戏剧理论研究中的民族话语逐渐觉醒,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季思、张庚、陈瘦竹等学者悲剧美学、戏剧精神、戏剧形式结构等层面,回归本民族文化立场,基于中国戏剧发展实践,参证西方悲剧美学成果,揭示中国古代悲剧“悲喜相乘”“崇高”“悲愤”等美学特征,肯定中国古代悲剧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教育价值。由此可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应该基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艺实践,将“悲剧”放置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社会变迁中,放置在中国人的文艺创造心理机制,放置在中国观众长期养成的文艺欣赏心理机制,参证西方经典悲剧作品和悲剧美学成果,方能真正揭示中国古代悲剧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说,多为中外学界所称道。本文剖析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与那时的城邦的民主政体、理性精神与中庸思想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古希腊人的“思想自由”是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以其理性主义观念为依托的。尤可注意的是,古希腊人对思想自由之“度”的驾驭令人惊叹,那就是古代西方人所恪守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5.
政治合法性是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把政治合法性基础归于自上而下的天命以及与这种天命相应的内在德性。近代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理论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公意统治”和代议民主制的“法理型统治”。本文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的“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人本思想的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制度设计做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能够为当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自然法学说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法学思想流派,其学说渊源于古希腊,延绵不断发展到当代,对西方社会、历史、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菲尼斯是新自然法学派在英国发展的理论重镇,他把从古希腊到18世纪的自然法理论统称为"古典自然法理论",把启蒙运动之后自然法理论的新发展称为自然法理论的现代传统,总结了自然法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刑法价值与人格刑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的本质在于良法之治。法的价值是评价良法的主要标准。刑法的基本价值包括正义、自由和秩序。刑法的基本价值之间应当建立起价值“生态平衡”的观念,使刑法价值的三大要素在价值“生态系统”中和谐相处。人格刑法学以人格责任论和人的违法观为理论基础,将正义、自由和秩序同时纳入刑法价值体系中,是一种能够实现刑法价值观上的“生态平衡”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罗素说:“一切支配着近代的各种假说,差不多最初都是希腊人想到的;我们对希腊人在抽象事物方面的想象创造力,几乎是无法称赞过分的.”(《西方哲学史》上卷,第66页)的确,西欧哲学与科学的发展,追本溯源,几乎都可以在古希腊找到它们的胫胎形式.而将古希腊哲学与科学的成就初步上升到概念系统,从而集古希腊哲学与科学的大成的,便是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19.
慈禧:大抵法久则弊,法弊则更孙中山:中国人不能为欧美人,犹欧美人不能为中国人,宪法亦犹是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对中国来说,只是一百多年来的事情。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在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在社会制约机制上,强调人格服从、人格依附和人格权威,权力高于法律。虽然我国古代法家也提出过“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绝非一回事。我国现代法治的产生,并不注重对我国古代“法治”的延展,而是着眼于对近代西方法治理论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对古代希腊哲学施加了诸多影响,作为东方宗教的基督教也很快被“西化”,成为“西方-欧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在这个“西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欧洲哲学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使这个宗教更具有“理论”的“深度”,渐渐地成为一股强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力量。这一宗教的“教化人心”的力量在于把“信-信仰”放在“知识”之上,而由“哲学”之助,它的“信仰”不是“迷信”,而是“理性”的,有“理论-理路”根据的,故而有“凝聚”为一种“力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