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词典,作者署名为“骨勒茂才”,一般认为这四个字就是作者的人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茂才”二字并未作为正文直书於“勒”字下,而是两个较小的字,旁跨在正行右侧,颇似汉文落款的谦称格式。“骨勒”二字连书,由此可见,肯定是人名。查“茂才”二字,自汉代以来便把具有优异才能的人称为“秀才”,这个称号历代封建王朝常用来作为荐举的科目之一。后汉光武帝名叫刘秀,为了避讳,当时曾改“秀才”为“茂才”。到了唐朝初年仍置秀才科。北宋则设有“茂才异等科”,再改“秀才”为“茂才”。《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页三六四七载:“仁宗初,诏曰:‘朕开数路以  相似文献   

2.
12世纪末(公元1190年),西夏刊出一部由骨勒茂才编撰的西夏文和汉文互译音意的幼学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以下简称《掌中珠》)。此书按天·地·人三才的体例编排,每条词语分四行:中间两行,右为西夏字,左为该西夏字的汉文意译字,左右两边各一行,其中,右为西夏字的汉文音译音,左为汉字的西夏文音译字。下面以“天”字为例加以说明(为印刷方便,西夏字按先后编号集中附后,文中“□”号代表西夏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刘勰《风骨》篇中“风”的解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把它当成作品的思想内容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激情。这些看法是正确的。对“骨”的解释,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意见,是黄侃先生的“骨即文辞”的论点。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中写道:“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最近,我在阅读《风骨》篇时,发现黄先生对“骨”的解释与原意有出入,觉得“骨即文辞”的解释是不贴切、不准确的。黄先生有关“骨即文辞”的命题,实际上是把“骨”同“辞”等同起来了,把“骨”单纯看成修辞问题,当成作品的形式。我认为“骨”虽  相似文献   

4.
自从爱尔文·托福勒先生十年前写了《令人震惊的未来》一书以来,他的名字已成为预言的同义词了。《令人震惊的未来》一书已经有50多种语言的译本,销售量达700万册。目前托福勒先生的新作《第三次浪潮》一书,重新列入畅销书的行列。此书的主题是废弃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该书于今年三月出版,已印了第三版。托福勒先生承认,他的结论是有争议的;但他说,他的方法却和任何新闻工作者没有多大不同。“我和其他的未来主义者都是新闻工作者出身,我所依据的是社  相似文献   

5.
《勒俄特依》是一部用古彝文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大小凉山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彝文典籍之一。 曾几何时,《勒俄特依》被诬为“巫师”文字而遭厄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株倍受摧残的山花,才被党和人民抢救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远游》为唐勒所作”说,出自当代楚辞学名家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否定《远游》为屈原所作无坚确的理由。《远游》是屈原的作品,而非唐勒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对策年代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董仲舒对策年代涉及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由谁发起,以及当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之议由谁首倡。所以,历代学者对此颇多考证,然而迄今无定论,诸说纷陈。《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三期上的苏诚鉴先生《董仲舒对策在元朔五年议》一文,又创元朔五年(前124)说。但经认真拜读,发现其说似可商榷。今拟就此谈点浅见,敬祈苏先生及其他前辈教正。  相似文献   

8.
打开顾恺之的《论画》,我们注意到,他在人物画的批评中,常用“骨法”冠首总评。如评《周本纪》“有骨法”,《伏羲神农》“有奇骨”,《汉本纪》“有天骨”,《孙武》“骨趣甚奇”,《列士》“有骨俱”。对这里的“骨”、“骨法”,历来评论有各种说法,有的认为是指人体的骨骼结构,有的认为是指用笔的风格问题。这是拘泥于字面的理解,或是用后代转化了的意义去解释它,把问题简单化了。按词义理解,“骨”、“骨法”,亦即骨相,的确是指骨骼面貌。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这“骨法”里面,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  相似文献   

9.
龙海清先生的《湘西溪州铜柱与盘瓠文化》一文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发表后,读者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作为后学,现将所见所闻及个人研究所得,对此文(以下简称《柱》文)提出异议,并以此求教于龙先生。 一、象浦铜柱是马援与越人建立的,不是盘瓠图腾柱 关于溪州铜柱建立的原因,土家族史家彭武一先生已有专著《湘西溪州铜柱与土家族历史源流》作了阐发。《柱》文对此有扼要记录,故不赘述。溪州铜柱的建立是依历代汉族统治者“旧制”“天子铭德、诸侯计功、大夫称伐,必有刊勒,垂诸简编,将立标题,式昭恩信”  相似文献   

10.
赛姆勒先生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的主人公。借助康德伦理学对贝娄的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进行解读,从赛姆勒先生的非公利的善的意志和赛姆勒先生的责任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赛姆勒先生是一个康德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的重要小说.本文从疾病叙事的视角对《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进行解读,从主人公赛姆勒先生作为病惠式的主体和作为小说核心事件的格鲁纳病危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疾病叙事有效地深化了该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  相似文献   

12.
秀才之举,与孝廉之科同是汉代最重要的察举科目。秀才一科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直到唐初方被进士一科取代,影响深远。秀才之举始于西汉武帝.一般认为,秀才在西汉为特举,即皇帝特诏设科察举;直到东汉初光武帝时,秀才一科方成岁举。《续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目录》: “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一般把建武十二年诏书作为岁举秀才之始。劳干先生《汉代察举制度考》说,秀才“至西汉末,仍为特举。东汉方成岁举”。安作璋先生《汉代的选官制度》一文引及此诏,说“此后,茂材也和孝廉一样变成岁举”。又近年出版的黄留珠的《秦汉仕进制度》一书,在第十二章的“察茂才的产生及其由特科变为岁举”一节,仍持茂才岁举始于东汉初之说。  相似文献   

13.
张教诚 《社区》2009,(14):13-13
反复阅读马未都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和谢德明先生《“床前明月”之“床”并非马扎,而是井栏》两文(两文先后刊载《书摘》2008年第6期和第8期),发现两位先生的立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床”在户外,而不在室内;李白一上场就望月思乡.而不是一觉醒来,看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后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4.
谈副词的重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副词能否重叠的问题,众说不一。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廖序东两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对此皆付之阙如,其余诸家则以认为副词不能重叠者为多。持这后一种态度的如以下几家:1、黄汉生先生:“副词不能重叠。”2、王松茂常纯民两先生认为副词“不能重叠”,“‘常常、渐渐、时时’是副词原形,不是重叠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同单音的在意义上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增加什么附加意义。”3、郭翼舟先生也认为副词“不能重叠”,有些副词如‘渐渐、刚刚、常常、仅仅’等只是从单音节的词发展成为双音节的词,  相似文献   

15.
《勒俄特依》中“勒俄”系彝语hnewo的音译,直译为“口耳相传”或“历史的真实模样”,“特依”意译为“书本”。笔者把创作语境、阅读语境、历史语境作为解读《勒俄特依》的切入点,从历史的层面评估其在理论建构中的真正价值,对《勒俄特依》的负载内涵作尝试性的阐释,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结果———新的理论层面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对《三国演义》的一系列看法:他认为该书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书中人物、情节都是“典型”;他提出,“正统”有二义,即“本义之正统”与“人为之正统”;他强调,“艺术真实”源于“普遍永恒之道德观”.我们在吴宓先生的《日记》里看到了最真实的“吴宓”.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提出《水书》的“档案文献”与“文献档案”概念有区别。针对《水书》档案文献生态现实,为保护《水书》档案文献生态,文章论述与倡导:不宜将水书先生正在使用的《水书》视为“档案文献”全部搜尽;搜集《水书》原本作为档案文献,应给水书先生留存较好的副本;鼓励水书先生传承《水书》,是《水书》档案文献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评张国光《“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国光在《“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一文中 ,称罗尔纲先生的《水浒》研究是“袭用”他的“双两说” ,指责后者“学风不纯”。这是一种污蔑不实之词。罗先生自 2 0世纪 2 0年代后期起 ,追随其师胡适、郑振铎 ,悉心研究《水浒传》。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突破了 6 0多年来定下的《水浒传》原本为一百回的框框 ,提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真知灼见。罗先生研究《水浒传》有着与张国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立论基础、研究方法以至结论。如果非要说两人有什么相同的话 ,那只能是张国光的主要论点同罗先生几十年前曾有过的观点在本质上相同  相似文献   

19.
自然界有“本质上的偶然性”吗?──与张华夏先生商榷谭天荣张华夏教授在《决定论究竟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1993·6)一文中提出如下论点:自然界有两类随机事件,一类是“操作上的随机事件”,对它们可作因果分析,只是由于我们不便或不必去分析,才被看作随机...  相似文献   

20.
《劬堂学记》一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长孙柳曾符教授“费了多年,才搜集到而编写成的。”(见蔡尚思《代序》)此书对柳诒徵生平行事及其学术成就有很大参考价值。但该书223页在《评〈中国文化史〉》的题目下,出现“梁濑溟等”字样。这显然是个错误。“潄”印成了“濑”。“潄”是含水洗之意,如潄口。亦可作洗涤讲,《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潄。”而“濑”意为湍急的水,且读音不同。最近书店正好有《梁漱溟》传记出售,“漱”、“潄”,异体字也,当通。《劬堂学记》,柳曾符、柳佳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9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