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趋缓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缓,且有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逆向转移。这种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产业回返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已占当年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量的10%。这种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核心问题。有效地实现农业内部种植业劳动力向林、牧、副、渔业流动、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农村劳动力向中、小城市、小城镇流动,将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探索一  相似文献   

3.
<正> 在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随着大批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率先离开土地,向工业、商业、建筑等其他行业的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笔者就这个问题在南通县秦灶乡作了一番调查。深切地感到,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虽数量众多,但素质较低,特别是农村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实际上,已经成为影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样一个现实、普遍而又紧迫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江苏省盐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指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五个减少”的趋势 :即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农业劳动力逐年减少 ,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 ,区域内消化剩余劳动力减少 ,滞留在传统农业中的劳动力减少。面临三个矛盾 :即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升与农户积累资金不足的矛盾 ,城市政策壁垒限制与开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矛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需要拓宽多种渠道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加大组织推动和支持服务力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嵌入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基于CLDS2016的数据,通过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的分析框架,采用多项Logit方程模型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状况等因素后,认知嵌入、文化嵌入、技术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均对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影响。其中农业生产经历、传统共识、社会保障、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朋友数量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负影响;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当地企业数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技术培训、学历和地势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正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现代基本生活技能在就地转移中影响更大。另外,在个人特征中,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非常显著;与对全体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影响不同的是技术培训对回流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6.
郭爱君  范巧 《西北人口》2008,29(3):18-22
准确测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发展劳务经济意义重大.文章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刺余劳动力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剩余两部分的基础上,通过试算甘肃省农业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供给、农村非农劳动力需求的时间序列模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劳动力转移吸纳模型的各种可能形式,得到各种模型的最优形式,进而估算未来几年内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同的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各具特色.日本和我国一样,同属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也有某种类似的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因此,研究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并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对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日本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明治初期,日本还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农业国家,但一百多年后,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社会劳动力转移(或称流动),就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产业部门或空间地域上“合"与“分”的辩证运动过程。它是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再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劳动力人口新格局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机制和必要过程;也是现代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国社会劳动力中农村劳动力比重长期处于80%而难下降的状况,标  相似文献   

9.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相似文献   

10.
<正> 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况(一)台湾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从二十年代开始,非工业劳动力的增加速度开始超过工业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开始下降。但直至五十年代末,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并不快,农业劳动力年外移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低于2%,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保持在50%以上。从六十年代开始,台湾农业劳动力外移的速度加快。1960—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脱离农业生产部门,而转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将有一亿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中比较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搞清楚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湖南省祁阳县的调查,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贫困地区的人口产业结构转换洪英芳我国贫困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转换(特别是非农业化),是那里经济加快脱贫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劳动力人口有序地从传统农业向工业等其他产业转移,并逐步实现就业人口的非农业化,从而借以创造出更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总结性思考,从转移的过程、原因、经验、问题、特点、规律、速度、对策等方面研究、探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的角度,对其进行“双重”考察,分析“双重”效应、揭示“双重”动因、构想“双重”模式,学术界尚未涉足或涉足不深。从理论上讲,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是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纵向度——过程与横向度——方面的内在工作方式和因素的必然联系。从实际来看,转移机制是关键环节,近年来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负效应”无不与之相关,因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进行思考与选择,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 南朝鲜农业劳动力转移,既具有一些与台湾相似的特点,又具有许多与台湾不同的特征。笔者曾撰文对台湾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过探讨。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与台湾的对比,对南朝鲜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1.同台湾一样,南朝鲜也是战后世界上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1950~1980年期间,农业劳动力份额由74.1%下降到34%,年均递减2.56%。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迅速转移,南朝鲜的就业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见<表1>)。  相似文献   

15.
<正> 河北省丰宁县位于燕北山区,并跨越内蒙古高原(坝上)。全县总面积8,765平方公里,1985年末共有人口34.65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人;林业用地532.32万亩,其中实有林地面积363万亩,人均10亩多;牧业用地526.8万亩,其中草牧场491万亩,人均14亩多。这里物产丰富,但低温多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若改变这种状况,不仅要提高农业的抗灾避害能力,而且要改变农村产业结构。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较大变化,劳动力需进行大幅度的职业转移。然而,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恰恰在于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生产力发展,一大批农业劳动力正在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转化为非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类型问题,不仅和农业现代化,而且和工业及其他行业的现代化直接有关,探讨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制约因素,能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加速经济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开发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人口加速老龄化背景下人口红利影响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将人口红利的具体作用机制拆分为三个效应,并使用2001—201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计量估计显示,劳动力数量结构与人均产出间存在明显的正U型关系,劳动力的数量结构仍是人均产出提高的重要动力,中部地区作用最为显著,而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倒逼经济转型。通过劳动力的跨部门、跨区域转移、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可以进一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开发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18.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深化改革、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首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农村实现小康水平的关键步骤。 在社会物质生产中,人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因素,是产业结构的主体,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以人口为基点,根据人口的各种构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显得更为迫切。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种植业中的劳动力拥有量大于耕地的容纳度,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耕地无法完全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以促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部门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甘肃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日趋减弱,就业难问题依旧严峻。此外,甘肃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其对应的就业结构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不协调。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的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并没有因为拥有巨大的就业空间而接纳更多的劳动力;第三产业成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但在现有的状况下,未来接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目前出现的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技能与产业升级不相适应,造成结构性失业。民工荒并不是劳动力资源枯竭的信号,而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巨大偏差造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