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宪法概念的追问,应从宪法经典的解读开始。《宪法的法律研究导论》是宪法学经典,它奠定了戴西的现代宪法学巨擘的地位。其开篇是“宪法的真性质”,旨在回答“宪法是什么”的问题,戴西把它作为“全书纲领”。戴西的宪法学承继了边沁和奥斯丁的古典分析法学传统。他首先把宪法学者界定为真相的解释者;然后,以此为前提,他把宪法界定为“关于主权之构成和运作的规则”。宪法学者可粗略分成两种:一是热情的护宪派,二是激烈的批判派。但选了宪法课的学生,既不是为批评宪法,也不是为敬畏宪法,而只是为理解宪法。以讲宪法为职责的教授必须自觉:他…  相似文献   

2.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宪法能否司法化关系着我国法律体系的健全,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要将宪法司法化,首先就要着重研究的必然是宪法司法化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发挥着调整国家政治权利与个人基本权利作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国法律之基础。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由于我国宪法没有直接效力,导致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难以得到保障。鉴于此,对我国宪法能否司法化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2017年刘广明案判决中,最高法首次引入德国法上的保护规范理论,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基准即"利害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思路。目前我国学界对保护规范理论的争议集中于"能否司法适用"问题上,大致形成"肯定立场"与"否定立场"两种观点,但仍要对保护规范理论"如何具体适用"的实践问题予以回应。鉴于其司法适用混乱现状,有必要统一保护规范理论分析框架,采取"三层次"的分析框架:第一层次中确认被诉行政行为违反的法律规范;第二层次解释争议规范是否属于保护规范;第三层次则判断原告是否属于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与法律的语境下,文学中的问题得到法律化的解读。本文以创作于明代的公案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的视角分别透视古代遗失物的归属、普遍存在的私刑、行政权力之下的司法以及刑讯主体差异化等问题,揭示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司法制度的选择不仅仅是立法者的主观构造,更是整个政治权力、宗法社会系统作用下的产物,并倡导辩证的看待古代社会的司法,以求古代司法的合理之光照进现实意义下的司法。  相似文献   

6.
蒋晓云 《现代妇女》2014,(10):19-20
经济法的发展事关法律体系的结构调整和制度变迁,需要与宪法等各个部门法的发展相协调。“经济宪法”为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宪法基础,发展经济法既是宪法规范的要求,又是实施宪法的需要,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也有助于宪法的完善和发展。基于经济法与宪法所共有的经济性和规范性,应通过司法判断和非司法判断,不断提升两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全面促进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保障我国宪法确立得以一致运行的基本法,刑法原则必须要与宪法原则保持一致。“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使用法律上任何人犯罪,罪刑一律平等原则”,其法源基础都是我国《宪法》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原则的具体体现。但是虽说有明律规定,但是对实质性是否平等学界也是存在较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都聚焦在“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只是立法层面的平等,还是与司法统一的平等。针对目前依然存在的“同行不同性、罪刑不均衡、同罪不同罚”等违背刑法平等原则的情况,本文旨在围绕刑法基本平等原则,对其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其适用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困守于法律的孤城,伸张着社会的正义,这就是法官的责任、智慧和光荣所在。无论立法者多么审慎,他们制定的法律都不可能包罗生活的千姿百态,因为谁也不是神。即使立法者对某一生活事实了如指掌,而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干什么,立法者也不可能用清晰无误、没有任何歧义的措词表达他们的意思。如果法律是用神明的预见和理想、清晰的语言写就,当然会省去法官的苦恼,然而,理想的法律不仅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故此,法官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法律进行解释。法官有无能耐,法官能否得到他所希望获得的赞美,关键就在于他能不能运用解释的技巧,对…  相似文献   

9.
《现代交际》2007,(5):57-57
我非常不欣赏现在的李敖。在北大的演讲,丝毫不提及中国的司法现状,提出所谓的用立法者的法律来告立法者,摆明了是在演戏,却借着自己大师的身份,博了个满堂彩;在“李敖有话说”栏目中的虚伪做作,哗众取宠,更令人作呕;竞选“立委”屡战屡败,却依然不放弃政治做秀;和前妻胡茵梦的口水战,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失去了起码爱的能力的可怜虫。  相似文献   

10.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核心和最高价值。从法理上讲,人权是应然的权利,其现实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法律制度的进步之中,把应然权利写入宪法,意味着中国人民的个体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被纳入了一种法治体系,而这一过程,正是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人权入宪,标志着我国宪政理念的进步和升华,是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自信心的表现,必将极大促进我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观念里,法律规则威严而神圣、公平且正义,它是立法者、法官、律师、警察等法律人员构建起来、支撑法制秩序的系统。同样,在“法律与社会”这一研究领域里,传统的理论范式隐含了把法律与社会置于二元对立关系的取向。然而,尤伊克(Patricia Ewick)和西尔贝(Susan S.Silbey)  相似文献   

12.
与强调用民主价值观、政治效能感解释中国基民人大选举中人们投票行为的思路不同,作者将阶层政治论的基本逻辑用于解释投票行为。该理论的理性选择解释把阶层利益作为核心阐明变量,而阶层政治的社会心理解释则强调阶层认同的不可或缺性。运用逻辑斯蒂回归及检验模型间系数差异的自助法对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了基于这两种解释的研究假设。公职新中产、市场新中产、小业主与自雇者均比工人更有可能参加投票;而这又由其收入更高、更认同中产阶层来阐明;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收入越高、越认同中产阶层就越有可能参加投票。归纳这些研究发现,并进一步整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心理解释,作者认为阶层利益不但是联系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的机制,还通过阶层认同阐明阶层地位与投票行为间的因果关联;阶层政治论是分析当前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有效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个人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的话题,理论界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个人不是国际法主体;另外一种认为个人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因为权利义务归根结底都是由个人来享受或承担;第三种则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个人在某种限度内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而我国学者的主流观点是认为个人不能成为国际法主体,笔者也是赞成主流观点,本文将对这一观点及其理论支撑做较为详细的阐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14.
法公开即审判公开,是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宪法和法律虽确认了此项原则,但对司法公开的认识仍是不够全面的.现行立法对司法公开的规定较为简单,损害了司法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影响了司法公开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公开的范围有多广,司法公开应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等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进一步予以澄清,本文着重从民事司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解释与解读:不同的认知方式社会科学的认识方法有两个传统:解释传统和解读传统。解读传统的目的不在于寻求事物内在的一种逻辑关系,而在理解和弄懂一些人类活动在一定文化条件下的内在含义或意义。而解释传统的目的则是要试图寻找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中的因果联系。美国在六七十年代以后,伴随着后现代化理论的崛起,兴起了一股解读传统的  相似文献   

16.
在革命之前和之后的1911年,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已经进入了西方国家。西方政治民主轨制,被称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了第一个《宪法》。《宪法》划定,人民按照法律规定,经过种种路径和方式,办理国家事宜,管理社会事务,经营经济和文化行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府的制度,是我们国家最合适参与国家治理的政治制度。我们认为,所谓的民主就是"一切事都要大家做",所谓的民主意识是关于:"一切事情都要大家做"的共识,所谓的民主能力即共同协商一个宪章,选举产生了一个办公室组织来处理所有事情。随着公共事务的性质和范围的差异变化,我们不仅可以把民主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可以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作为维持人类社会规范的两大基本维度,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二者虽所属范畴不同,但都规范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法律具有惩恶扬善的作用,是一种善的产物,法律的道德价值为正义、公平、自由、权利、秩序,这些价值是道德赋予法律的精神实质。本文从法律源于道德这个视角,以中西方的历史及我国当代为背景,对法律的道德合理性进行详细论述,并阐述法律是一种善的事业,具有公共福利性质。为此,法律必须以道德做支撑,一切法律在根本上都不可能与伦理道德无涉。  相似文献   

18.
周碧彤 《现代妇女》2014,(11):166-166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次会议提出:"建设法制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其中关涉司法体制改革的内容颇为丰富,特别是对于长期争议的法院体制改革方案,有了较明确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笔者就法院系统去地方化、行政化和实现法官职业化,最终实现司法独立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探讨法院体制的改革路径的现实意义,并对制度运行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诉讼时效的客体是诉讼时效制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但是我国大陆地区的现行法律规范尚未对此作出任何规定,致使时效制度难以发挥立法者所预期的作用,亦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模糊不清,相当的权利很难得到保护,致使法律的权威性降低,"司法不公"。本文拟通过对诉讼时效是否存在客体,诉讼时效范围的论述,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指执政党依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国家政权运作方式来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的基本方式。本文浅谈了依法执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