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日语中常常被称为「拟声词」、「拟态词」,即"オノマトペ(onomatope)"是极其丰富的一门语言,日语文章及会话中大量使用.学界从各个领域对"オノマトペ"进行研究,但对在「拟态词」的下级分类中出现的「感觉拟情词(gijyougo)」和「感情拟情词(gijyougo)」为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むかむか」作为具体实例,通过对『拟声拟态词词典』、日语语言文字数据库及日本明治以后的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部分例句的使用实态的分析,记述了单一的"オノマトペ"是如何实现其范畴间的转换和意义上的扩展.  相似文献   

2.
日语教学与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教学与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日语教学界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反映出一个日语学习者的语言天赋的高低,更反映出其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而如对日本语言文化了解不多,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当两种文化表述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就容易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常常先入为主,从而产生误解。因此,日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只理解语言形式的表面意义上,要特别强调其文化背景,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尽可能避免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费解和不快,以达到交际的具体目的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之一,在言辞能否完全尽意、达道的问题上,先秦诸子总体上怀疑语言的表达功能.但他们并没有逃避言和道的困境,而是积极探索一定的思维方式以意致道或者非常规的言说方式以表述道.文章着重论述"目击而道存"的思维方式和"正言若反"、"隐喻"等非常规言说方式.这些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的自他动词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加以表述,这是语言中一种非常独特的现象。自他动词常常成对出现,性质稳定,但某些动词,本身兼有自他两种属性,也有些动词自他属性不稳定,使用情况较为复杂。自他动词的用法能够反映出「話し手」关注的焦点或注意力所在——"焦点论;"能够体现日本人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注重或体谅对方的心理状态——"交际论;"还涉及到语法学及语义学,能够体现保持语言整体的"平衡性"的作用——"平衡论"。另外,日语自动词在很多情形下本身就包含着可能与被动的意义,笔者称之为"自动词的可能论与被动论"。  相似文献   

5.
现代日语敬语的表达形式繁多,用法也非常复杂,往往因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同而变化,颇难正确把握和运用,其中敬语接头词「お」和「ご」最具有代表性。现代日语敬语具有体现日本人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交际艺术的语言精华、必备的基本教养和不可缺少的社交润滑油的性质,其特点是相对性、社交性和受惠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不同国家的语言表现折射出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从一个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也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从日语的表达形式看,日本人有偏爱使用授受表现的倾向。日语"授受表现"除了表示物的"交付与接受"这层意思外,还集中体现了日本人所特有的恩惠意识。"授受表现"作为日语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既反映了日本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简述大学日语专业"零起点"学生基础教学的难点,从汉语、英语的语言习惯对日语学习的影响、中日文化差异、日语学习中产生的不良情绪等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解决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思维方式差异对语言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思维、语言与交往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文化的诸多因素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因素;东方思维具有整体、直觉、具象、归纳的特点,西方思维具有分析、逻辑、抽象、演绎的特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特征在英汉语言上表现出各自的表述方式的不同,所以在语言学习和交往中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养成多向思维方式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9.
二十一世纪日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吉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本论文顺应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N に A」这一结构来探讨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A」与「に」和「N」相互关系,同时,更好地揭示「N に A」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在汉语里不能说"星期一今天"和在日语里也不能说「月曜日今日」这样的语言现象出发,运用相对和绝对这一概念对汉语和日语中的时间词在连用时表现出来的共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1.
从中西思维方式初探英汉句法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句法角度探讨了中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汉民族整体性、西方民族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分别形成了汉语的意合和英语形合的句型;汉民族对时空事理的临摹与英语民族对客体意识的重视形成了英汉语言时空事理安排的不同顺序;英语强调未知信息、汉语注重已知信息的句法特点反映出西方人开放性、发散性思维与汉民族保守、收敛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及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本文就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个体思维和整体思维、线性思维和螺旋式思维这四方面通过实例进行粗浅的比较。以其对英汉学习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在汉英“字”、“词”本位对应基础上建立的汉英文字比较平台 ,对汉英文字共通的基本书写单位———笔画 ,汉字构件与字母造型 ,汉字整体与英语成词进行物理空间架构比较。在文字比较的下位分析中 ,注重结合中西民族传统思维 ,探讨汉英文字构架在静态表象和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区别性特征 ,力图揭示出汉英文字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同源异果的另一种表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加之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难免会产生思维模式的差异。这就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于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有确切的认识。首先对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从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以及商务往来这三个方面简要探讨了思维模式不同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地域、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英汉语言存在明显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为此,在找到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之处后,提出了英语教学的策略,即运用人类思维同一性原则,掌握中英文的相同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深入情境,培养创造性英语思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英语思维方式.这应是搞好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时间取向一是自然顺序法则,二是生命趋势法则,即“过去取向”是与时间流向一致的顺势思维,是下意识的思想行为,含有消极、被动的思想意识;而“未来取向”是符合人生趋势的有意识的,带有主动性的逆势思维,含有积极意义。汉、英文化都有“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言语者有时可以根据思想意图进行概念转换。  相似文献   

17.
思维和语言密切相关,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的表述方式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的实证支持,对汉化思维在英语写作中的正、负及中性迁移现象进行分析,以帮助学习者全面认识迁移作用,从而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  相似文献   

18.
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思维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言语的表现形式。英汉思维差异决 定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为出发点,比较分析了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 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素有“同文”之说。如果单纯就两国具有悠久的“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及共同使用“汉字”这一点来说 ,似乎不无道理。但随着对日本文化诸要素的深入探索 ,不难发现日语与汉语本属全然不同的语系。无论是语序、构成还是语法规则 ,甚至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而语言是两者的表现方式。英语和汉语是隶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差别显而易见。文章主要探讨了隐藏在英汉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差异下英汉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