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胡鹏 《南都学坛》2012,32(6):138-139
<正>一、优美的园林是市民的精神归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道禅都是从山水与"道"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待自然自身的独特价值的,即"山水以明道"。道家中的老子论"道"时就经常将自然与"道"联系在一起。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用山水来表明中国自然价值观更为妥当。人们钟情山水,是亲身体验的结果,热爱山水,不仅仅是体验外在的宜人景色,更重要的是体验山水给人心灵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大行漆道     
前不久与几位朋友一起闲聊,谈论如何做漆,一位朋友无意间的一句"大行漆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此言虽说有些"霸气",细心品味,其中颇有几分道理。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即"。"人法地,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的性格,与老子史官的职业及其隐士的归宿有关."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应该成为<老子>解读的历史依据.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存在,而"道"的原初意蕴,却与中国古代"天道"学说有着明显的渊承关系.因此,老子以"道"为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把时间形式作了本原化处理.本文从"道为时间"的考释入手,阐明老子之"德"为"变化的过程与显现",并进而论证老子"弱者道之用"所显示的隐士式人生规律.  相似文献   

4.
1 全部《老子》关于道、德的议论,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论述“道”的基本特征,讲明君德应该配“道”,即侯王须法道、守道。一是从“道”之作用与表现的角度论述“道”与“德”的本质联系,即二者的本然同一,以及在这一前提下提出的修养理论。《老子》所论“道”之特征,可概括为三:从其作为实体存在说,“道”的特征是:“无名”,“无极”;从其产生天地万物的作用说,“道”的特征是“自然”、“无为”;从其作为运动过程说,“道”的“特征”是“周行”和“逝曰远,远曰反”。关于第一个方面,《老子》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和命脉.文章从考察老子的"道"出发,对老子思想中的超越性进行了探究.老子的"道"有好几重涵义:"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是规律、规则或者规范;"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是"无为";最后,"道"归根结底还体现了对宇宙、对万物、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老子思想的"外在超越"特征.  相似文献   

7.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提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遵 循“道”,而由“道”之思想又延伸出许多宝贵的哲理,如“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不殆”、“知足不辱”。当今城镇化建设取 得的成绩中也带来了种种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恰恰是老子所反对的主张,通过老子的思想来反思这些问题,可 以从中对科学合理的进行城镇化建设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老子》也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老子"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思想"就充分彰显出其政治理念:"慈"即慈爱天下的执政理念,旨在保障百姓的自由民主权利;"俭"蕴含节制自我欲望的内圣之法,意在提高为政者的道德修养;"不敢为天下先"意指谦卑自守的外王之道,传递了君民平等的价值观。老子的政治哲学是以塑造"至善"的执政者为出发点,不仅与现代"以德治国"理念相融相通,且与强调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方政治哲学的普世价值也有会通之处  相似文献   

9.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对老子之道与语言关系的分析与阐述中来探讨老子之道的四重境界,可看出作为"对象"的道,即非恒道,是恒道的经验层面;作为"非言"的道,即道言悖论与言不可言;作为"反对"的道,或"否定"的道,是"无"的表征,道本质的内在表现;作为"境界"的道,即一种超本体的存在方式,是超越与圆融的存在.以道言关系贯穿始终看老子的"道",可对道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有关海德格尔与老子的研究,学界成果卓著,其主要集中在"体验回—溯"两者之间思想关系的探讨。文章另辟蹊径,接续海德格尔有关"用欧洲概念‘理解’非欧洲文化之不可能"的讨论,使其与既有的老子研究相互碰撞和交锋,认为时下老子研究偏于以西释中,囿于西方哲学而有意割裂《道德经》所开发和发明出来的所谓"本体论、价值论、存有(在)论、形上论"等众多说辞,导致老子之道完全实有化、固定化,把老子之道完全框置、摆置、圈限于某种封闭的系统和结构之中,丧失了老子之"道"已有的既"虚"又"实"的丰富内涵。重拾老子书写经验,以"体验回—溯"路径作为老子研究方法论,探讨一种摆脱"欧洲概念"的影响和陷阱的可能性,重新开启老子之道的丰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既寓治国不可扰民之义,也提示统治者要注意各种因素的相济互补、和谐统一,并把握好做好事之"度".而老子用鱼为喻来阐明其"道",更表现了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帛本《老子》"道可道"章虽是目前可见的本章最早文本,但以帛本为"道可道"章断句方式的唯一依据仍过于武断,也并不能排除帛本来自某一《老子》传本的可能。帛本、河上公《注》、王弼《注》关于"道可道"章的断句方式的确有着难以克服的阐释疑难,《老子》"道可道"章在"名""欲"前断句仍有很大的合理性。通行本《老子》首章的核心问题是"道"与名言的关系问题。通过对"无"和"有"这两个名相的互斥和双显,首章实现了对"道"之存在样态的描述,从而使处于名言世界中的人对"无名"之"道"的领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对道与言的紧张,《老子》有深切的感受,《老子》为解决这一紧张进行了种种创造性的尝试,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探究。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论的真正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慕和追求,而不是单纯出于对宇宙自然的科学兴趣和对绝对实体的本体玄思.因而,老子的道论也是一种人学本体论.老子正是据此阐发了其复归于道的最高人生境界思想及一种"玄同于道"的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老子》的道,应从矛盾中来分析其思维理路的历史展现亦即其历史性。"道"有不可"道"之常道与可"道"之非常道之分,"名"亦有不可"名"之常名与可"名"之非常名之别。正负之间恰好形成矛盾。黑格尔说《老子》之道以"无"或"虚空"为最高本质。若果真如此,那么老子的哲学就真的像他所说"停在初级的阶段"了。《老子》全书重在说"道",而"道"的丰富、发展与致用必须从抽象进入具体;而进入具体之路,首先是由道而理,进而是象与数。要专就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讨论,那么,"道"从抽象进入具体的途径之第一步,就是由"道"而"德"。"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功能与作用。"德"正如同其来源"道"那样,其自身中也包含了内在的矛盾。综观《老子》由"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的论证,可以看出那就是一个矛盾在以上诸层次上不断展开、演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每个后一阶段皆为前一阶段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这样的展开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不具有其必然性。《老子》从"道"与"德"的内在矛盾看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思想贯串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自身关系之中。探究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理解、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性格即智慧     
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问,所以,他一见老子,就慷慨陈词,纵论古人;二是想听听老子的学问,以俾广益。  相似文献   

20.
老子之"道"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它曾给无数的中国人以及国外的人们以无穷的智慧,但现今的老子"道"论研究,无不陷入不可自拔的欲言与不可言说、唯物与唯心、世俗功利性与精神自由性的困境之中,致使其丧失生机。为了让老子"道"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我们应打破原有的研究困境,消解那毫无意义的无尽纷争与头脑中原有的狭隘与固执观念,还老子思想以本真的状态,同时,以老子式的广博心胸去开创新的研究视角,以全新的方式去体悟老子"道"论的深沉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