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觉醒。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昏睡和梦境当中。这里的睡梦不是指晚上躺在床上的睡梦,而是指人对身心内外的境况及其真相不觉察的生活状态,这事实上也是造成各种身心疾病和人生不幸的重要根源。觉醒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彻底醒来,认识真相,活出真我,类似于传统文化所讲的开悟、明心见性或超凡入圣。觉醒是一个通往心灵宝藏的漫长旅途,而觉察就是这个旅程的开始。更深入的觉察就是观心、正念、活在当下等,这乃是传统文化中各种修行修心方法的核心,也是到达觉醒目标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说它特殊在于社会形态发生变异,说它是重大变化时期在于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其中之一就是人的觉醒。人从神学的禁锢和谶讳宿命论的支配控制下解放出来,走向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以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这些无不是人的觉醒的深刻表现。于是也分化了魏晋时期贵族、知识阶层人的生存状态,一类为面对短促的人生,“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极力追求人生享乐;一类为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  相似文献   

3.
研究白先勇与宗教文化的契合关系,是解读<台北人>的一个重要视角.白先勇一方面揭示了世界的偶然和人生的悲惨,另一方面又试图探寻事物发展的真相,借助宗教诠释历史和人生,揭示种种神秘法则在人生中的作用.然而现时的际遇和传统的纠缠使白先勇没能最终走向大彻大悟,他始终苦苦徘徊于此岸和彼岸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台北人>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4.
诗意人生,是一种审美人生;诗化世界,便是一种审美世界;这是中西诗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和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审美方式,西方传统文化精神肯定的是宗教方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产生两种不同的诗化人生方式;即中国的崇尚虚静和西方的标举迷狂。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诗人之所以要在自己的人生中设立一个诗意化的世界,完全是由于他们发现了人的存在的悲剧性之缘故,这是中西诗人人生诗意化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它主要指人的思维、行为、宗教等等,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继承性十九世纪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爵士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接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和习惯。”因此,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就如同习惯对于一个人,有句名言叫做“没有习惯就是最坏的习惯”,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如同一个没有习惯的人,其实那也并不是没有文化传统,而是拥有了最坏的文化传统。如果盲目地模仿他人,不考虑他…  相似文献   

6.
缔造了两家全球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说:“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需要磨砺、提高心智的不仅仅是领导。任何人都需要将心智朝好的方向提高,不仅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还要做一个有人格的人;不仅要做一个聪明的人,还要做一个正确的人。可以说这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本来的意义。所谓人生,就是提高我们人性的过程。那么,所谓提高心智,到底是指什么呢?我认为那绝对不是指到达省悟的境界或者至高至善的境界那样困难的事,而是指当自己死亡时,心灵会比出…  相似文献   

7.
妇女的性别觉悟,也可以说成妇女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受个人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决定。妇女性别的觉醒程度在不同时代及不同的个人身上,其表现各有特点,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对妇女自身来讲,则直接影响妇女个人如何面对命运、选择机遇,以至决定最终的人生模式。本文试图对张洁、王安忆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字》、《长恨歌》中两个主要女性人物一生命运与个人性别觉悟的关系做出分析,探讨这一关系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的保守性与中国近代的变革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由此传统文化不能不受到近代变革的反复挑战。但传统文化同时又是近代变革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土壤。先进中国人自身的觉醒,对民众的启蒙,乃至各种变革的努力,都借助过传统文化的帮助。中国近代在变革社会的同时,也变革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新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管理智慧的呼声不断高涨.各种传统文化讲习班之类活动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个前提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就是我们究竟要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什么。我们暂且把传统文化中迷信愚昧的一面撇开不论.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结晶.也有一个从中学习什么、如何选择、怎样进行价值评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元人创造了浪子-隐逸-斗士文化。浪子风流、隐逸情调与斗士襟怀融会而成的反抗意识和审美人生构建了元曲的人文精神。柳永和陶渊明作为浪子和隐逸的文化代表成了元代社会的偶像。魏晋六朝是人开始觉醒、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元朝则是普通人开始觉醒、通俗文学开始自觉的时代,这是一个应该郑重提出的文化大命题。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分别是“浪子风流”、“隐逸情调”和“斗士襟怀”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智慧进行了阐释,儒、道、释三家的阐释虽然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导引人们达到和谐人生。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的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和"是在"龢"、"盉"二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原始含义是指乐声的调和以及酒水的调和。先秦时期,"和"在保留其原始含义的基础上,也经历了一个意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可指自然事物、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指个人与社会、社会共同体间关系的和谐,还可指天人关系、身心关系以及各心理因素间关系的和谐。"和"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对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生的智慧进行了阐释,儒、道、释三家的阐释虽然有所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要导引人们达到和谐人生.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的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旅游文化繁荣之二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时代游人之多、游踪之广、游绩之丰,可谓中国旅游史上的一个高峰。魏晋旅游文化的繁荣原因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旅游主体个体生命意识的全面觉醒和旅游客体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奏响了魏晋旅游文化的乐章  相似文献   

15.
汲取儒、道、释的和谐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释家为两翼。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虽然有所差异、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是要达到和谐人生。它们都强调从自我的修炼做起,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智慧的人、快活的人、有趣的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汲取儒、道、释的和谐思想,特别是汲取"知天、知人、知己"道理,促进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6.
<正>人生最美的感受,就是一觉醒来,能想到的第一件事只有上厕所。——千万不要笑。换一种情况,比如你想起的是自己身染沉疴,将不久于人世;或者,上午得去面对一个恶心的人,且要与之周旋和争斗。你想,这将是多么糟糕的一个早上。抑或,一翻身,还可以再呼呼睡个懒觉,这就是人生的轻松。一辈子,忙活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和逍遥,不是拥富贵掌权柄,而是身体没病,心底没事。  相似文献   

17.
对外战略是指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以增进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各种政策、策略和原则。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因素在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文化价值观可以引导国家利益的建构和追求方向,同时它本身也是构成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在对外战略中提倡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方面,中国战略文化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泛道德主义取向、和合思维、“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以及诚信博爱是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核心。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仅有利于增进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回应和化解当代世界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有助于形成全球共同体意识、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百家争鸣中,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重要的问题。人们从关注人生治乱,讨论政治、道德问题,进而提出了人性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并且把对人性的认识作为整个道德、政治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这标志着我们民族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给予后世民族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以极深刻的影响。因此,了解这一时期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的争鸣,至今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群体意识。其优点是,一事当前,大家群策群力以赴之,故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的雄狮般威力;缺点或流弊是,个体性自我被湮没、沉睡于社会群体之中,个性不得解放,缺少个体性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由此而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睡狮。本文从人生精神境界的角度,探讨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历史,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史是个体性自我长期被湮没于社会群体之中,为争取独立自由而不断奋力挣扎和自拔的历史,这一历史进程至今尚未终结。作者认为,东方睡狮之彻底觉醒——中华文化之光辉未来,有待于个体性自我的进一步解放。  相似文献   

20.
一、传教士与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与中国傍统文化的大崩溃结伴而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大冲击。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中西文化的大撞击一方面使中国传统文化从主体文化的地位上崩溃下来,从而成为具有现代文化形态的中国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源;另一方面,它也使西方文化在输入中国的过程中发生分离和裂变,从而成为觉醒的中国人在创造中国新文化时的又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一个文化源是使中国新文化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的承传者,而后一个文化源则是使中国新文化具有现代性的文化创造的窃火者。然而,无论是承传者还是窃火者,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