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理解应该在现代性的知识学、价值学、本体论三个层面中全面地审视.王国维美学的现代性之知识学层面表现在学科独立论、审美自律论、美育自律论等;价值学层面表现在美育他律论、"审美功利主义"等;本体论层面可概述为:主张优秀的审美艺术之境就是一种对生存欲望与意志的超越之后所达到的悲剧之境,以悲剧审美、艺术为个体生命意义、价值的终极之源,以审美之悲剧化人生境界为本真人生样态.  相似文献   

2.
悲剧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的自觉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意识现象.近现代风云变换的历史巨变为悲剧精神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现实土壤,时代的悲剧精神、女性自身的生存经验构成女性文本独特的审美风范."五·四"时期的女性悲剧作品契合时代表现了"过渡时代"的悲剧;三十年代左翼运动的兴起影响了文学精神,女性的悲剧创作内涵不断宽展,悲剧风格不断丰富;新时期以后,文学向启蒙精神回归,"五四"的批判否定精神得到承续,悲剧出现了创作高潮.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悲剧生命体验的发生深深扎根在湘西人的悲剧天性和他个人的经历之中。他“乡下人”的人性理想使他在表现一系列痛苦、失望的情感的时候,不仅获得了理性的支撑,而且使他逐渐酝酿成熟了种种精致、妙合天然的艺术形式。本文旨在从审美的层次,深入地分析沈从文悲剧情感的丰富复杂的文体形式表达。  相似文献   

4.
威廉斯将悲剧定义为一种关于人类失序状态痛苦经验表现的特殊文本形式。他将近现代以来的悲剧定义为"自由主义悲剧":一种对资本主义"自由秩序"造成的失序状态的体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活力已达到了尽头,有关自由主义的各种悲剧体验也必然趋于枯竭,人们在当前需要一种能够表现新的失序经验的悲剧形式即革命悲剧来取代自由主义悲剧。但威廉斯关于革命悲剧到来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践可能性的讨论,均存在某些明显的理论疏失。  相似文献   

5.
审美活动的主干是审美体验,必须从生命活动与审美活动相贯通的观点来把握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源发于现实的生命体验,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现实的生命体验并不等同于审美体验,需要下一番提炼与纯化的工夫,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这一从生命体验向体验生命的转型,亦即审美体验的生成.生成后的审美体验更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衍化过程,即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而审美活动的总体功能便在体验生命以感发生命之中充分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美学表现出明显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特征,就是重视审美活动中的体验.中国古代对体验的重视既表现在审美认知活动中,也表现在审美创作活动中,更表现在审美接受活动中.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这种对体验的重视使中国古代审美接受批评缺少理论色彩,具有明显的形象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那些凡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体现人物与事件的崇高性质,而只以正面人物的不幸为结局的审美对象。悲剧美所引起的美感是使人生悲,在痛苦和悲哀的心理反应中体验与理解悲剧美的本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因此,悲剧艺术一诞生就以它无出巨大的感染力呈现在审美领域中。悲剧艺术是人类穷究存在本源并顽强体验生命痛苦的产物,是人类挣扎湍急着企图确定自身存在及崇高价值的象征。所以悲剧的美感常常是崇高美感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存遭到了压倒优势的悍然否定却仍以亢苗的活力坚持抗争,直…  相似文献   

8.
“悲剧是一种特别的艺术。”①悲剧所表现的是人的痛苦和不幸,其悲之甚,其惨之烈,都足以引起欣赏者巨大的痛感。然而,自古以来,悲剧一直是最吸引人、最具较力的艺术形式(本文讨论的“悲剧”是广义上的悲剧)。人们始终愿意以伤心落泪的期待去接受悲剧带给心灵的震颤,跟随着主人公一道经历痛苦磨难,在痛苦中体验欢乐,享受悲剧带给人的“甜蜜的痛苦一和“税人的忧伤”③。可见,悲剧除了给欣货者带来痛感外,还能给人以审美快感和愉悦.那么悲剧的审美痛感与快感是如何产生的,两者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在悲剧审美中有何意义?这些将是…  相似文献   

9.
王猛 《甘肃社会科学》2007,(3):76-78,86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悲剧英雄和英雄的悲剧为主题的世代累积型著作,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英雄母题的叙事类型,同时也表现了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某种超越,从而实现了主题表达与审美创新的统一,这也是这部名著取得巨大社会效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悲剧快感与净化理论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研究者的关注:首先,怜悯与恐惧是悲剧净化的主要对象,这两种情感的生发关键在于人们的自我情感体验;其次,痛苦的情感在悲剧欣赏中能够转化为快感,实则需要通过一些包括潜意识在内的自然的心理过程;第三,悲剧的净化一直以来是争论的焦点,大致可归纳为宣泄、陶冶和审美等观点,但对于完全有别于古希腊的现代快节奏生活和身处其中的现代人而言,似乎审美说更能引导人们静观生活,思考人生.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要求创作者必须贯彻自由的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审美道德意识生成在创作中具有特殊性,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作者的,而应是创作者内在的生命自由意识向艺术的体验性生成。审美意识的体验性生成,是生命的"敞开状态",道德意识则使创作者处于生命的约束与责任担当状态。所以,从生命本身出发,就可以看到:审美与道德之关系,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生命内在力量的互相激活的关系。只要寻求生命自由意义上的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艺术就能展示出感动人心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2.
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作家萧红是一个有着自觉的主题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自身坎坷曲折的经历使她有了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这既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础,也与当时的生活现状及审美的时代特征不谋而合,也因此,萧红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13.
张玉秀 《齐鲁学刊》2004,(2):147-149
萧红小说浓郁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反映了其小说世界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悲剧美的艺术特色。作家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怀念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人们对人类精神家园永恒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中“怨”的基本内涵,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基调,屈赋所体现的“怨”的悲剧本质及其封建消极性,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悲剧审美的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15.
田汉早期悲剧观念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汉早期悲剧观念,既深受外来文艺思潮的复杂影响,又有自己痛切的人生体验与独特的美学个性,呈现出一种忧郁、感伤的美。  相似文献   

16.
孙峻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4):159-160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是世界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师,其《尤利西斯》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意识流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主要经历及其独特的人生追求,重点介绍和评价了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及其意识流小说的创作道路,并指出超越真理一步就是谬误,为艺术创新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7.
京派的启蒙心态决定了其文学观不可能像他们所标榜的那样“高蹈”。他们的文学思想与其独特的人生态度一致,并因他们启蒙追求而有着特定的内涵,表现出超然的社会功利意识与审美道德观念,具有独特而又宽广的文化关怀。  相似文献   

18.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6,27(1):105-108
北村的<愤怒>作为表现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小说,出版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但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精神指向却不能不使读者发生疑问到底该拿什么来拯救悲剧?作家以人道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介入当下的悲剧现实难能可贵,但作品对这种悲剧现实的表现是却是第三者的,肤浅的.作品把李百义式的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理想主义人格"、"永恒的爱"视为消解和超越"愤怒"的最好途径,甚至视为"对于当今中国存在的矛盾来说,是一种最好、最高明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中国的唯一可能性",这只能是缘木求鱼的一厢情愿,作品也由宗教幻想走向了非理性.小说的出现及其评论也使人们对现今的创作与批评不能不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反省.  相似文献   

19.
王玲玲 《浙江社会科学》2012,(7):139-145,160
本文首次尝试从休闲研究的视角探索《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悲剧精神与休闲学具有一致的终极指向与核心价值,是进行这种探索的理论依据。文章阐述了《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方面基本内容,初步揭示了它们所蕴涵的休闲学意义:个体休闲的实现必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的休闲实现之差异,表明休闲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与一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阶层相适应的休闲方式,既具有变化的时代性,也具其审美的永恒性。从休闲学视角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能使我们更具体了解这种悲剧精神所体现的对人自身、人的幸福、命运的思考,认识这种思考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以人的自由为指向的休闲生活对于人类生活、幸福、命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文广 《齐鲁学刊》2003,(2):128-129
抗日战争唤起了人们的民族忧患意识 ,整个社会的心态是激昂亢奋的。作为社会心态与作品文本中介的作家心理与社会心态保持同步并有前后期的变化 ,表现为对文学功利性的强调和情感的强烈外溢 ,呈现为作品表达的时效性和情绪化 ,这又内在地与作家原有的写作观念、方式形成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