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涉外民事公证是指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诸因素中有一个或有一个以上具有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 中国涉外民事公证有四种情况: ▲主体具有涉外因素。即当事人中一方或双方为外国自然人或法人,也可以是华侨、侨眷、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及港澳同胞,以及准备出国留学、探亲、访问、定居、劳务、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2.
浅析恋爱关系中的共有财产问题赵晓光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同一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这里的“人”可以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法人。在谈到公民的共有财产关系时,人们往往马上想到的是个人合伙的共有和以夫妻关系为前提的共有,而对男女双方在婚前的恋爱关系中形成的共...  相似文献   

3.
涉外经济法是各国用以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自然人、法人及国家自身的权利、义务和利益,因此,涉外经济法不仅受到各自国内经济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结构的制约,它必须以国内经济结构与国际经济结构的平衡与协调运动为转移。国内经济结构对涉外经济法的制约表现为: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利益,巩固和发展本国经济,涉外经济法必须服务于本国基  相似文献   

4.
<正> 涉外继承,就是在继承法关系中的主体、客体、法律事实这三个要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为外国因素(或叫外国成份)的继承,即或者被继承人是外国公民,或继承人中有外国公民,或可供继承的遗产部分或全部位于国外,或被继承人在外国死亡等。如果发生了上述情况的继承案件,就是国际私法中需要研究处理的涉外继承问题。处理涉外继承案件,是一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也关系到外国人在我国正当权利的保护问题。随着我国对内搞活经济和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日趋频繁,随之而来的有关涉外继承问题的案件也将日益增多,正确地处理好这些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涉外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外公证是指公证机关办理的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即公证当事人、证明对象或公证书使用地诸因素中至少含有一个以上涉外因素的公证事项。主要是指公证书将发往城外使用的公证事项。涉外公证是国际间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法律武器。对促进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引进外资、发展对外民事、经济交往、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对保证涉外公证质量谈几点做法: 1.明确管辖权,无管辖权的公证坚决拒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以及《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的规定,公证事项由申请人的住所地,法…  相似文献   

6.
公民国格,指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所具有的品格,这是为多数人知道的。国家国格,就是国家自身国格,就是由政府本身或国家公职人员表现的,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所应具备的品格。国家国格行为由政府本身和公职人员(公务员或授权代表政府执行公务的人员)实行。他们表现国家国格是通过两个空间(国内、国外),三个方面(面对本国公民、面对外国公民、面对外国政府)来实现的。具体情形如下:国家对本国公民的国格行为国家国格是靠政府本身和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来体现的。政府颁布的施政纲领、方针政策、各种行政命令和行政举措,是重要…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2,(14)
问:在什么情况下,老百姓可以申请复议? 答:《行政复议法》所规定的“老百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公民是有权提出复议申请的自然人,包括中国公民和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人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机关法人;其他组织是指自然人、法人以外的从事其他活动依法成立的组织。  相似文献   

8.
论无过错责任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无过错责任是指在特殊情况下,行为人虽然没有过错,但依法也要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民法过错责任原则的根据。该条第三款又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我国民法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的例外,在学理上称之为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不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构成民事责任的条件。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9.
涉外继承关系是指在继承关系中,主体(被继承人、继承人),客体(遗产)以及引起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如死亡、宣告死亡或立遗嘱等),这三个要素其中只要有一个位于国外,就构成涉外继承关系。涉外继承关系可分为涉外法定继承和涉外遗嘱继承关系,本文仅就涉外遗嘱继承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由于各国继承法受本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宗教信仰、传统习惯,甚至是道德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继承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具体法律规定上千差万别,使得涉外遗嘱继承关系变得复杂多样,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法律冲突。一、遗嘱继承的…  相似文献   

10.
财产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公民、法人对同一项财产共享一个所有权。财产法理论中,通说共有不是一种独立类型的财产所有权,而是不同主体的财产所有权的联合,故有学者谓之“所有权的联合体”。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财产共有是发展企业经济联合,推动所有制改革的有效法律措施。这是因为,其一,财产共有不是单一所有。据此,各种经济成份的组织和个人就可以大胆地用自有资金,通过入股投资的方式进行联营,而不必担心他们的联合财产成为独家所有。共有财产的所有权主体的广泛性,有利于所有权社会化程度提高。其二,财产共有人在联营中只有共同出资、共同经营,他  相似文献   

11.
国民待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间经济关系的通行规则。它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法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外商直接投资国民待遇,是指在投资财产、投资方式、投资活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及司法行政救济上,给外商不低于本国法人或自然人的待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对外商投资实行了国民待遇,这体现在法律法规上和双边保护投资协定之中。在实施中仍然存在着超国民待遇与歧视性待遇并存的不规范状况。要全面实施国民待遇规则,必需创造以下条件:一要重塑国内市场主体;二要使放开市场与取消优惠政策同步进行;三要修订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  相似文献   

12.
继承制度是保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制度之一。我国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继承权是继承制度的一个中心问题,与公民的财产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公民的重要民事权利。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死者(被继承人)生前遗嘱或者按照法律规定,承受死者生前财产的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继承权,除依本人自愿和法律规定消失外,任何人不得侵犯。继承权的消失是相对继承权的享有而言的。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或出自继承人的真实意愿,继承人不再享有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根据继承人对其继承权的处分态度,我们可将继承权的消失分为积极的消失和消极的消失。  相似文献   

13.
这三个词容易为人们所混淆,但其意义却是有严格区别的。 主体:本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如学校的六层教学大楼是整个学校建筑群的主体。另外主体还含有为其属性所依附的实体之义。如:人是语言和思维的主体。主体时也是法律用语。在民法中主体是指享受权利和负担义务的人,如公民或法人。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的法人财产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法人发起人(参加人)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法人对法人财产享有限制物权(经营权和业务管理权)、法人发起人(参加人)对法人享有债权,法人对法人财产享有所有权和法人的发起人(参加人)对法人的财产不享有任何权利,法人对自己的财产享有所有权。俄新民法典中的法人财产权理论对于解决我国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争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赃罪”的历史沿革 在现代刑法中,“赃”是通过贪污、盗窃、受贿、诈骗、赌博、抢劫等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获得或企图获得的金钱或物质的统称。而在我国古代的法律中,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它既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侵犯的对象,同时又是指这一类犯罪行为本身,即指非法占有或企图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一系列犯罪行为的总称,而且,这类犯罪行为的主体即犯罪人,主要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后形成的全部财产——法人财产权利,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的合法财产是指老年人一生的合法收入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按照我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老年人的财产主要包括:公民的  相似文献   

18.
内国在一定条件下,适用外国法律解决具有涉外因素的民商事争议,对于发展国家间的正常交往,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是完全必要的。本文试就涉外侵权损害案件的法律适用及我国《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 根据国际私法理论,适用外国法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一国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以选定对某一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所适用的法律,亦即对外国冲突法的适用。其二是指一国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援用外国的法律确定某一具体涉外民商事纠纷案件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即对外国实体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19.
法律构造法人财产的本意 ,是构造主体支配客体的某种格局。在本质上 ,法人财产只表现为一种权利 ,这就是共同所有权 ;只有一个权利主体 ,就是出资者。主体首先以共同所有权形式支配法人财产。共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才产生出法人财产权。构成某一个法人的法人财产 ,不表现为这个法人自身的所有权 ,因而不存在法人所有权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我国法人制度第一次作出了立法上的原则规定,其中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有自己的财产或者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些规定既是我们设立法人组织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衡量一个社会组织是不是有法人资格的标准尺度,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