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前,国际核扩散形势严峻,其原因在于美国称霸世界的政策和实践破坏了国际安全环境,在于国际核扩散机制存在漏洞且不能应对新的扩散形势,也在于美国主导的国际防扩散机制的不公,还在于核国家不仅没有履行核裁军的承诺,而且还进行纵向扩散。  相似文献   

2.
核不扩散机制对防止核扩散、推动核军控与核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自身的缺陷及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该机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核不扩散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规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度的缺陷两个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科学技术的发展、非主流观点的影响、核大国政策、一些无核国多种考虑和监督检查机制面临的新情况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核扩散的逻辑——兼论朝鲜核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核危机的爆发确实有些突然 ,但决非偶然 ,危机既凸显出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努力之间的深层矛盾 ,又折射出美朝之间的长期纠葛与冲突。核武器一直在核时代里扮演重要的国际政治角色 ,核扩散也一直有其深层动因 ,冷战后的核扩散更是获得了新的动力。现行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因其内在缺陷无力有效制止核扩散 ,而美国核不扩散政策的消极影响更使国际核不扩散努力屡屡受挫 ,另外 ,核政治的逻辑使美朝矛盾在当前特殊情势下得以迸发。因此 ,朝鲜核危机的爆发存在某些必然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勇  许海云 《国际论坛》2023,(1):120-138+159-160
核扩散是安全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国家、地区与国际安全,更体现了核扩散视阈下的国际核秩序与国际防扩散体系,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检视学界研究可发现,学者对核扩散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动因、逻辑、论辩和应对四种范式:动因范式说明了影响国家拥核意图的多重因素;逻辑范式解释了核扩散的市场路径和战略路径,解释了供需双方围绕核市场进行核合作的同时追求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原因;论辩范式使学者在争论中深入思考了核扩散产生的乐观与悲观、和平与冲突以及核身份差别等多重影响;应对范式提出了解决核扩散的办法。尽管学界对核扩散的研究拓展和深化了核扩散与安全研究的领域和深度,有助于深刻理解与认识核扩散的复杂影响,却难以解决核扩散的去政治化、和平利用核能与核扩散之间的矛盾、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中的双重认识以及研究资料局限的问题。因而,核扩散的研究与现实仍存在差距,就目前核扩散局势来看,核扩散研究未能解决的难题仍然存在于防扩散治理之中,核扩散问题还会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5.
核武器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们生活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美国为了自身的军事、安全等利益,维护其大国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核不扩散政策。《核不扩散条约》的签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有积极的作用,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国的核垄断。  相似文献   

6.
美国防扩散安全倡议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 2 0 0 3年 5月提出的防扩散安全倡议是美国防扩散的一项新政策。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被看作是这一倡议的重要成果。但防扩散安全倡议主张的在国际公海及空中和陆地对船只和飞机等进行的拦截行动缺乏足够的国际法依据 ,引起颇多争议和有关国家的高度关注。维护和完善现有不扩散机制 ,并主要借助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是实现防扩散目标的正确途径。中国在强化出口管制力度和加强防扩散国际合作的同时 ,对防扩散安全倡议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7.
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影响下 ,其外交思想和安全战略的新保守主义色彩越来越浓重。美英联军发动的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伊拉克战争损害了国际安全机制的集体性准则。这些因素都对现行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伊拉克战争动摇了核不扩散机制的保障制度 ;美国混淆不扩散的目的和手段 ,将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其政权变更的战略工具 ;美国的反扩散战略进一步加剧了核不扩散机制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MTCR的创立 ,是国际社会努力遏制导弹扩散的开端。MTCR有制度规制、技术禁运、政治压力和扩散推定四大制度根基。MTCR的制度根基存在先天缺陷 ,制约其功效的充分发挥 ,需要必要的制度修复。MTCR的前景是在超越自身的基础上 ,建立类似于核不扩散机制 (NPT)的全球导弹防扩散条约机制。  相似文献   

9.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虽然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但它在客观上为防止核扩散起着积极作用,是核不扩散体制的基石。该条约经历了许多严峻的考验,当今也面临不少的挑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未来还是美好的。为了实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目标,今后更应关注核裁军和无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只有这样,无核世界的美好愿望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高新涛 《国际论坛》2011,(1):1-7,79
纵观亚非发展中大国核开发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态势,我们清晰地发现,就战略层面而言,不论是现实的还是夸大的安全威胁所建构的核地缘安全环境,抑或两面下注的核开发战略,它们均构成了多数亚非发展中大国核选择的两个显著特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根据自身战略需要进行选择性核扩散的行为,不公正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使得亚非发展中大国国内存在着挑战不扩散机制的强烈动能,而即便是暂时保持核克制的国家,随着国内外环境的突变与恶变,其核选择之路仍充满曲折与变数。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联着整个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和平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军事伦理范畴 ;二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发展 ,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是有其可能性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们反对以武力或以武力威慑来解决国家利益分歧 ,主张武力的防御性、自卫性原则 ,在军事安全领域内也同样开展合作、对话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13.
朝鲜核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又一重大焦点。为了确保东北亚地区今后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这一危机 ,过去一年 ,国际社会纷纷献计献策 ,以求问题的解决能有一个圆满结局。其中 ,中国的外交活动尤为引人注目。为东北亚各国人民的长远利益考虑 ,也为自身利益计 ,中国真诚地希望在国际社会的大力配合和帮助下 ,通过自己的外交努力 ,尽最大可能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 ,化解朝美核危机  相似文献   

14.
亚太地区大国关系是左右国际政治基本结构的战略关系,对地区乃至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目前,亚太地区大国关系呈现出如下的特征:亚太四大国在互相制约中发展双边关系;和平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推动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既不建立联盟亦不对抗;美国是亚太四大国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国际人道主义危机管理:制度安排与现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地区冲突、自然灾害等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道主义灾难危机的频频发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战略险情。目前国际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危机管理方面的制度安排并不完善,特别是武力干预模式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使国际人道主义危机管理陷入两难困境。干预合法性问题的争议一直影响着国际人道主义危机管理的效能发挥。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之后积极支持美国的重要盟国之一。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危机伊始就主张并建议美国迅速占领古巴。但随着危机形势的发展,出于维护英美特殊关系、避免世界大战爆发和提升英国国际地位的考虑,麦克米伦转而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危机。麦克米伦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其第二次柏林危机缓和政策的延续,它不仅对缓和美苏之间的危机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对英国欧洲政策的制定以及60年代中后期国际局势的缓和起到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辛格认为 ,要清楚地界定美国利益目标 ,美国应摒弃传统的道义外交模式 ,更多地注重国家利益目标。要从实力和均势的角度界定美国国家利益。基辛格均势战略旨在维护和促进内容广泛的美国利益。它体现了维护美国国家生存 ,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和实现持久和平的三个目标层次  相似文献   

18.
刘合波  王黎 《国际论坛》2012,(4):7-12,79
石油是世界各国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源。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发生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是阿拉伯国家利用西方严重依赖中东石油资源的有利形势,对支持以色列的美国等国家进行石油制裁而导致的国际危机。石油危机造成了西方联盟的分裂,在外交上孤立了美国。但石油危机并没有改变美国的外交政策,也没有达到阿拉伯国家的预期目的。美国利用推进中东和平作为反制筹码,最终促成了石油危机的解决。这场生存资源之战对阿以脱离接触问题产生了影响,在客观上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最早是从经济层面开始的。在中国解决白银危机的过程中,经历了国际合作解决路线与美国单独协商等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最终进行了币制改革并在实质上将法币盯紧美元,形成了中美特殊经济关系。而随着远东和国际形势的发展,中美特殊关系逐渐由经济走向政治、军事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