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1 毫秒
1.
《论语》中的“仁”,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基本素材。以往或不知今本《论语》多处“仁”字有误,或误解部分“仁”字之义,对孔子仁学内涵的归纳发生偏差。排除不正确的材料与误解,《论语》中的“仁”虽从词义上可分为四类,但其实质皆是“爱人”——关爱他人,孔子仁学的真正内涵,只有“爱人”一项,而没有其他。  相似文献   

2.
陈徽 《江淮论坛》2007,(2):117-121
孔子论仁,实乃指称人之全德也.然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作为“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对情感的洞察和重视不仅使孔子的仁学思想焕发出亲切活泼的精神并使其中各主要范畴之间的关联得以血肉丰满,而且,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实践特征也充分地展现出来.相应地,孔子的仁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仁”字不是孔子的创造,以仁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建立起来的,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伟大贡献。本文首先探讨了仁的产生,继而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等,阐述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建立;然后又以《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仁的言论为依据,分别从仁的基本含义、仁的历练、孔子本人对仁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论证了仁不仅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其社会理想,是二者的统一,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特征。  相似文献   

4.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王佃利,刘宗贤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所以又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形成,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仁学思想的价值导向,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社会倾向性。本文拟对孔子仁学的社会伦理导向作一分析,以说明孔子仁学价值体...  相似文献   

6.
刘颖 《理论界》2010,(7):134-135
孔子仁学思想内涵深刻、影响广泛,本文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了人的本质属性这一基调,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表现于对人之本质思考而产生仁学思想这一前提背景和基于特定生活实际情势的仁的多方面解读以及主动把握外部世界的践仁之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白炜 《江汉论坛》2003,(11):63-64
孔子“仁学”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有关“仁”的语录的考察,认为“仁境”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状态,即一种知、情、意统一、融合的精神境界。“仁”是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孔子把人之真性真情作为“仁”的基础 ,郭店儒简的“性”、“情”说是“接着”孔子讲 ,其内容包括以“天”为根源的“性”、“情”观 ,以“性”、“情”为基础的人 (仁 )德观和以“习”、“道”为机制的“性”、“情”涵养观 ,最终将人之“心”、“性”、“情”定位于价值的论域 ,而接近于孟子。从思想特征看 ,它是上承孔子仁学义理的早期“弘道派”与接受仁学义理熏陶的治《诗》派、礼乐派思想的初步结合。  相似文献   

9.
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是在孔子“仁学”基础上,由孟子与历代大儒加以完善的道德人文主义理论。在孔子的仁学中,“仁”是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礼”既是道德范畴,又是伦理范畴,作为道德范畴,“礼”以“仁”为存在的根据。综观儒学的理论体系,“礼”更重要的地位是作为伦理原则呈现的,道德之“仁”与伦理之“礼”是一种表里体用关系。在儒家“仁本礼用”思想中最有活力、最具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它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形上本体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活动中,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仁道精神是儒学的核心与特质,研究儒学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核心与特质。本文拟揭示儒家仁道精神的内涵,探讨其现代价值。儒家仁道精神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忠恕侧隐的仁爱精神、万物一体的超越意识及生生不已的生机活力。忠恕与测隐是儒家仁道精神最基本的内涵,亦是孔孟仁与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无疑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孔子论仁因人因时而别,没有统一界定,事实上也无法笼统界定之,因为“仁”不是任何特殊的道德条目,而是“全德”之称,任何界定都是对它的限制,都不足以表达其完满性。但这并非说…  相似文献   

11.
刘斯翰 《学术研究》2006,(10):22-26
墨子仁学,以“兼爱”为标帜,历来被儒学所攻讦。但墨子仍然从孔子的仁学中继承了若干要素,如从政治理想出发,重视践行和以“爱人”为基础。本文更着重探讨墨子对孔子仁学的改革,提出“反对仁的血缘性”、“在仁的理想中引入利”、“把仁之本归之天意”是墨子仁学的重要特色,并且对墨子仁学的形成和评价作了历史的探析。  相似文献   

12.
新论集锦     
多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或称孔子为“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凌初在《孔子的“仁”学是人道主义吗?》(《齐鲁学刊》1983年第3期)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作者认为,在孔子时代,确有“人道”概念的存在,但其内涵与通常所说的人道主义是根本不同的。一、它有与唯心主义天道观相对立的素朴人本观的含义。二、有时  相似文献   

13.
1896年,谭嗣同在金陵作候补知府,他此时寓居金陵花牌楼杨府就仁山居上学佛,并写作他的哲学著作《仁学),这是学界所认同的。而粱任公在(仁学序)中云:“(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心数全世界之众生也。”架公之说固然有一定的依据,但细靓(仁学)的内容,它更多的方面似得之仁山居上的启发,兹—一陈述如下。从《仁学)一书的哲学构架上讲,它是以佛统天下群教.然后以群教统天下群学、群业,以佛法破对待而臻平等的思想.主“通为仁之第一义”,由是而扫荡一切旧的制度设施,从而达到究竟的平等…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有四处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关于四处评价之间是否一致,学界多有争论,而最大分歧则在集中在孔子是否肯定管仲为“仁”.单纯从字句本身,以及整书的行文特点和孔子的言语习惯,都很难对此做出完全合理的判断.只有将孔子仁学的多维性特点一并纳入,形成三位一体的考察,方可对孔子的评价做出正确的解读.孔子并没有直接肯定管仲为“仁”,他是有意向弟子传达仁学多维性的理论特点.当然,四处评价之间也并无矛盾,他承认管仲的功业与才能,但至于“仁”,孔子进行的则是多维评价.直接认为孔子肯定或否定管仲为“仁”,都是简单化和呆板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仁学奥秘再破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世界三大文明源头(中国、印度、希腊》在公元前出现了精神发展鼎盛期,在价值观方面,分别得出了一些颇可比照的范畴,如孔子的“仁”,释氏的“慈悲”和亚里士多德的“善”(“自由”,“平等”)?本文当然回答不了历史学上的这个“哥德巴赫猜想”。本文仅仅注目于孔子的仁学奥秘的再破译,也许它有助于回答这一难题。但此种“破译”,异于国内外所有孔学成说,撰成此文目的在俟同好正之。从马克思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中寻找灵感笔者根据《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思路,在一系列论文中(请见《人道主义是商品经济的“几次方”》,《江淮论坛》1989年3期;《论人道主义产生于商品经济》,《青海师大学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二十篇中,论到“仁”这个有关伦理(道德)学说基本概念的,一共有五十多章,其中包括弟子“问仁”的有九章。这一个“仁”字,象一条明明煌煌的长线,贯穿着全部《论语》。“仁”,是孔子伦理(道德)学说以及政治学说的核心(每个人的伦理学说总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对于孔子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我们叫它孔子的“仁学”。孔子同别人讲道论德,口头上经常挂着一个“仁”字,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他回答弟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21,(2)
"仁之方"是孔子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孔子谈仁从不直接回答什么是仁,多是从"仁之方",即实现仁的方式、方法谈起。从《论语》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实现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爱入仁、从敬入仁、从孝入仁、从忠入仁、从恕入仁等等。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谈论"仁之方"大致有以下几种进路:一是强恕而行以达仁;二是由学成智以达仁;三是推己及人以达仁;四是外束于礼以达仁。  相似文献   

18.
胡鸣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73-176
先秦性命思想呈现由“命”向“性”演变的路向。处此历史转折中的孔子提出的“生”之学说中的人之“生”与犬马之“生”之别、德之“生”与仁之“生”之分,即“生”之学说的核心仁之内容为孟子性命思想的成熟作了理论上的铺垫。孔子性命思想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及相应的表达方式,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赵滕 《理论界》2012,(1):125-128
孔子是中国古代伦理学史上重要的大师。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努力紧密结合孔子的思想,从孔子的普遍人格的假设入手,以普遍人格通过力行仁与礼的教化实践过程升华为君子人格的进程重新架构理解孔子的君子学说,并进一步阐释君子人格的力行内涵,希望能够对于深入理解孔子仁学思想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美学思想以其天的哲学为基础。他未孤立地讨论美,美在他这里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美在他的视野里是一种“仁之美”①,仁构成其美学的内在方面,美则是仁的呈现和实现,因而他的美学基本上是伦理美学。 (一) 出自孔孟的仁学范畴,经由董仲舒的阐释而获得新的内涵。董仲舒说:“仁者,爱人之名也。”(2)仁者爱人是儒家对仁的根本规定,董仲舒于此深有会心。《春秋繁露·仁义法》反反复复地以“爱人”来揭示仁的本质属性,体现了董仲舒与先秦孔孟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标志着儒家仁学发生了一个由内向外的思想转向。 仁在孔子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