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陶莉 《社科纵横》2000,(1):63-64
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作为全面、自由的精神活动 ,在现代生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在古代 ,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能否生存 ;在近代 ,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生活 ;而在现代 ,随着物质生存的紧迫性的缓和 ,人的精神生活则成为紧迫问题。因此 ,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活动逐渐受到重视 ,这并非全靠爱好艺术的领导、教育家、艺术家们的极力倡导等人为因素所致 ,而主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的必然结果 ,人们总习惯于局限在教育或艺术的范围内来探讨审美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功能 ,因而 ,能足以证明审美教育应当存在并受到重视的理由便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建设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审美文化研究只有从理论走向实践,才有广阔的天地和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既要探讨审美文化的理论建构问题,又要从人类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角度剖析审美文化的意义和特点,还要对教育、科技、文艺等方面的审美文化作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审美文化的社会作用和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育产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本标志,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在现代都是如此。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而人又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又具有新的含义,教育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本文从教育产业的属性界定、教育产业的观念误区、教育产业的发展对策等三个方面,对教育的产业化进程做了全面探索。教育产业化是人类历史行程上的一次革命,其伟大意义远远超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4.
张谨 《社科纵横》2008,23(3):12-16
从科学方面来看,人类只是自然有机体的一个基本元素,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文化上讲,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哲学文化领域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主张天道与人道、天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在后现代时期,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人本主义回归,才有可能深刻把握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传统哲学 ,也是现代哲学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 ,由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所引发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在有些问题上仍然没有澄清。此问题的是否解决也势必影响关于对人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方向 ,也更加关涉到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该文对何谓人类中心主义做一个简明而概括的一般性理解 ,并对自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及影响做历史的考察 ,同时揭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实质 ,力求建构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人类与对象世界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其中一种称之为“玄思关系”。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寓言写实小说,艺术手法的基本原则是排斥形象的实在性,其内容的确定性在于整体把握,其主题指向趋于历史而超越现实并在历史的普遍性中渗透深刻的当代性。其审美特征是在对历史的宏观把握的基础上,超越与神秘、热情与慨叹交融。  相似文献   

8.
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的科学。它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不断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历史。从19世纪起,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起来,不仅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而且参与这个变革,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社会科学的创新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是综合国力和民族思维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创造出有成效的新事物新思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发现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和解答,进而提出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社会科学创新的基本要素。而且,创造出能够发现、研究和解答问题…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音乐?》一书围绕音乐本体论和意义,作曲、演奏和演唱的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全面探索了对音乐的评价问题,及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本书从哲学、历史的角度思考了音乐,阐明了区别规范化音乐美学与更为重要的音乐哲学的必要性——前者置音乐于艺术传统之中,后者则以将音乐的全部内容与意义转化为人类体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综合标志或尺度。因此,认真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共产党人的全面发展与世界观改造,对于坚定党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过程,人既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不全面到全面无限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进步的标志,首先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人是个人、群体和人类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历史的具体的体现;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人自己本身能力的过程和尺度;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挥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  相似文献   

11.
谢启文 《社会工作》2009,(14):28-31
艾滋致孤儿童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在生活、医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的保障之后,如何搞好其养成教育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艾滋致孤儿童养成教育的背景、特点、重要性、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应当完善阳光家园安置模式。对艾滋致孤儿童进行有关做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对广场文化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嘉纯 《学术交流》2004,(8):126-130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审美体验的艺术结晶,并与人们的理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识、审美趣味、创造能力等个体素质相联系,因此,广场文化的本质是美。广场文化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风格的多样性;广场文化的美育特征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审美客体内容的通俗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性的相容性。把握这些特征,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钟红艳  陈文文 《创新》2010,4(4):53-55
一般人们所说的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但是真正要实现民主还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才有牢固的根基。因此,可把民主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妥协等精神。根据人性论的观点,民主精神不是人们生来就有的,但民主可以通过环境的教育和影响来塑造、形成、发展、传承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及其建设方式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企业文化有如下特征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次,它具有其他管理理论所不具备的深刻性.再次,它是企业家文化.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西方企业文化论者谢恩的论述揭示出某些规律,为企业文化建设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对企业文化建设方式的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实践原则;学习原则;发展原则;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重在企业家原则.  相似文献   

15.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的兴起曾经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负效应的不断显现,人们开始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和质疑。本文意在说明,科学教育只有重塑其人文价值基础,即通过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以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发展为根本目标,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未来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Socio-economic reforms have changed the social life of Russia.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ha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social well-being and health of the nation. The critical situation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 does not allow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public health of the Russian population at the required level.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social services in Russia. The training of medico-social workers is currently being conducted within the system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in Russia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Swedish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7.
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的殿军,他的思想仍未偏离康德哲学的重心——人的问题,他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解答康德提出的问题,把"回到康德去"这一目标推进到了一个新层次。卡西尔把康德的先验图式转化为对符号的劳作,赋予先验图式以存在论的意义,从而把人类的自我认识看做理解和阐释人类"创造物"的构造原理,揭示人类的精神形式的过程。洞察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形式,探究其中隐藏着的人类精神得以统摄的法则是文化哲学的任务。
Abstract:
Cassirer is the la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neo-Kantianism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human,which is the core of Kant’s thoughts.His creative thinking of an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osed by Kant promotes the aim of "going back to Kant" to a higher level.Cassirer transforms Kant’s transcendental schema into the work of symbols and endows it with ontological sense,thus the self-knowing of man could be seen as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the spiritual forms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explicating principles in the creatures of human being.The aim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is to have insight into the modes,formulas and rules hidden in myth,religion,art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18.
论医疗服务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伟民 《社会》2006,26(2):189-204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医疗服务的性质。纵观我国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总体上缺乏对医疗服务的性质的明确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医疗服务政策从指导思想到具体规则的种种问题,同时更导致了医疗服务实践既缺乏效率也缺乏公正。本文通过对医疗服务性质的分析,论证了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属于公共服务,另一部分属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I proce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moral philosophers can and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resolution of perplexing moral problems. The ones considered here relate to decision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carce medical resources as between those in need of treatment. I draw on considerations of egalitarianism and concern for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use of scarce resources in the task of satisfying basic human needs (such as for good health). I propose certain principles and offer some supporting suggestions as guidelines or rules for medical decis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helpful decision procedure for the various persons (doctors, community panels and so on) whose task it is to make the life-or-death decisions involved in allocating certain scarce medic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可持续旅游为原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它的保护性开发,使开发商、游客和当地居民都受益,使大众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形式。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对生态旅游概念认识不清,缺乏规划,环境破坏,人造设施泛滥等问题。生态旅游的发展应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制度,重视生态道德教育,提高旅游科技含量,限制游客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