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心武续红楼梦》无视曹雪芹未定稿后三十回留给我们的资讯,以所谓他对秦可卿案件的发现为主要艺术内容,在思路、思想、风格上都背离了曹雪芹。刘心武以秦可卿之死来影射康熙、雍正年间的继位之争,也误入了正反莫辨的歧途。刘心武不顾长篇小说的创作规律,不讲节奏,不问密度,在艺术上也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2.
写作缘起自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以来,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的说法已基本成为定论。然而这种雪芹独创《红楼梦》的说法很难解释书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所以七十余年间,不断遇到其他说法的怀疑与否定乃至挑战与抨击。这些说法若以提出的时序排列则为:第二种,曹雪芹主创脂砚需参与说。提出此说的代表人物是“新红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俞平伯。早在1921年,俞平伯就说:“我想我们不必全然肯定其作者除了雪芹外没有别人”①。到了1964年,俞平伯又说:“我从来不信《红楼梦咄于集体创作,因为不可能同时有好几个曹雪…  相似文献   

3.
论《红楼梦》悲剧意义的最后完成──从黛玉之死看高鹗续书方正己如果说后四一回《红楼梦》如胡适考据的那样是高鹗所续的话,那么高鹞应为中国最伟大的悲剧圣手。《红楼梦》是部大悲剧,但这悲剧不是完成在曹雪芹之手,而是完成在高鹗之手。从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部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它长时期为读者所爱好。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阐秘史……”。(“降洞花主剧本小引”)这些乌烟瘴气的解说,影响得广大读者对“红楼梦”不能够有真正的、全面的理解。五四运动以後,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学者——胡适,以“新红学”家自命,用孤立的、片而的“实验主义”的方法作“红楼梦”的考证和评论,俞平伯则更继承“胡统”,“发扬广大”,不仅说“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红楼梦”是“自然主义”的作品、“红楼梦”是曹雪芹个人的抽象的“个性流露”的“好文章”,而竟於一九五○年写的“红楼梦研究”的自序中说:“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  相似文献   

5.
三、反思:红学为何反《红楼梦》?综述20世纪“红学”的历史分歧,可以看到一个特别令人寻味的现象,即“红学”就其总倾向而言,是反120回的《红楼梦》,而支持80回的《石头记》的。首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是俞平伯。他写于1978—1979年间的《乐知儿语说红楼》一组文章中提出:“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俞平伯所指的“红学”,包括他本人的红学著作。他对于自己亲身参加这一场反对《红楼梦》的论争所取的立足点,深感悲愧与忏悔。早期的俞平伯继承胡适的观点,并为之发扬,他在《红楼梦研究》里曾经认定,后40回是高鹗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6.
对於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近来有不少人写文章加以揭发和批判。他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他中了胡适所散布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毒。现在我就他在研究方法上的毛病,略为说明。他的研究方法是非科学的,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第一是他不承认事物间的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对曹雪芹对待黛玉与宝钗的看法。他在“红楼梦研究”里说: 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 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若宝钗稀糟,黛玉又岂有身分之可言。与事实既不符,与文情亦不合。雪芹何所取而非如此做不可呢?(页一一二“作者底态度”。)  相似文献   

7.
成也痛苦,败也痛苦;为痛苦而生,为痛苦而死,这就是王国维。在王国维看来,“解脱之事,终无可能”。他没有意识到,痛苦就是人生。他承认个人痛苦之“可信”,但无法承认个人痛苦之“可爱”。他拼命去寻找痛苦之源,遍寻不着,便陷入悲观主义。王国维找不到一个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天涯之路也难以望尽,投水自尽是他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语言,是“血”的语言的记录。因而它的个性和风格,是作者所特有的。而作者的生活实践、人生态度和长期学养又是产生他的语言的源泉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所谓满清皇朝“百年盛世”的一个富贵繁华之家,遭逢不幸,终於穷困潦倒而死。他活在世上的年岁虽然不大,但他闻见广博,学问渊雅,练达人情,洞明世故,兼又工诗,能画,善谈吐,饶风趣。他在当时已有“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终日不倦”的称誉。在他十年辛苦的创作生涯当中,苦心孤诣,精诚血聚,这部伟大名著的前八十回才告完成。完成以後,又经他屦加改定,在红楼梦第一回有“後因曹雪芹於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等语,第一回前七言律又说:“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不但表现作者创作的严肃态度,而他这部作品,一经仔细读去,使人感到真是一部刿心怵目字字是血的记录,所谓字字是血,不是作者的自悲身世,无材补天,而是把他亲见新闻的人们的血,  相似文献   

9.
《文史哲》1955,(2)
山东大学在去年十一、十二两月内,先後举行了五次“红楼梦”研究讨论会,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资产阶级唯心论观点及其影响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并结合对“红楼梦”一书进行了一些正面的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这一思想斗争正逐步深入,并转向对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观点的全面批判。在山东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下,马列主义教研室和中文、外文、历史三系的许多教研组和教师,正积极准备写作这方面的论文,准备在今年三月份校庆科学讨论会上提出报告。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历史系的有关教师,已联合开会研究了这一问题,大家都表示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投入这一斗争。现已大体确定了论文中心:马列主义教研室蒋捷夫和历史系童书业等先生撰写“有关胡适派哲学思想批判”、历史系孙思白和马列主义教研室朱作云等先生撰写“胡适三十年来政治主张的批判”、马列主义教研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界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影响已经胜利地开展起来了,目前正向着更深刻更广泛的方向进行着。这一批判反动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运动是由批判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开始的。但,这仅仅是开始。因为胡适的反勤的实验主义在文化界的遗毒是根深蒂固的,范围也是极广的。为了进一步的澈底摧毁反动的实验主义美学体系,我们在这篇文章里仅就胡适学派在“水浒传”研究中的反动思想进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索隐派红学的出现,从学术史上说是当年胡适、蔡元培新旧红学之争的继续,较突出的有潘重规的《红楼梦新解》,杜世杰的《红楼梦考释》,李知其的《红楼梦谜》,霍国玲、霍纪平、霍力君的《红楼解梦》等。这些书或继续钩沉索隐,寻觅《红楼梦》“反清复明”的寓意,或说曹雪芹是“抄写勤”的谐音,世无其人,或说研究《红楼梦》应当用“详梦”的方法,或耸人听闻,说《红楼梦》是写曹雪芹及其恋人“竺香玉”合谋“弑帝”,林黛玉“竟是谋害雍正皇帝的元凶”云云。以主观随意性为根本特征的红学索隐派的研究方法,无法克服其本身固有的非科学性质和倾向。科学考据和主观索隐二者性质不同,不应将索隐方法说成是科学方法,应将它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2.
在今传本《红楼梦》中,秦可卿之死是一桩谜案。小说第五回写宁荣二府女眷于会芳园内设宴赏梅,“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这时,秦可卿应声而出,主动地向贾母领受照护“宝二叔”的任务。这是秦可卿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首次登场,与广大读者见面。第七回,王熙凤应尤氏之邀,领宝玉到宁府喝酒抹骨牌,秦可卿再次出场,并把自己的小兄弟秦钟介绍给久想一见的贾宝玉。从这次公开出场中,读者还丝毫看不出秦可卿有病在身的任何征兆。但是,到了第十回,秦可卿的婆婆尤氏同贾璜家的谈话中却说: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不仅是伟大的作家,而且是杰出的美学理论家。虽然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传世,但是,他却有意识地通过他的《红楼梦》来展示了他的非常丰富卓越的美学思想。如果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再再强调、反复论述,并在《红楼梦》的创作实践中始终贯彻如一的“真”、“假”观念是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的话,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作为全书“立意本旨”来加以强调的“色”、“空”观念,则是作为他的美学思想的“真”、“假”观念的具体发挥。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是曹雪芹费尽“十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引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而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这块无才补天的“顽石”,自从离开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投胎坠落,问世已二百多年了。他就象滚雷闪电一样,划破了贾府茫茫黑夜的长空,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文学史的人物画廊里,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树倒猢狲散     
南宋时候有个叫曹咏的侍郎依附权奸秦桧。秦桧死后,他的妻兄带给他一封信,拆开乃是一篇赋:《树倒猢狲散》,讥其依附秦桧,秦桧一死,曹咏也必然垮台。这句充满哲理的成语后来屡被引作兴亡之叹。曹雪芹就曾在《红楼梦》借秦可卿之口引用这句成语暗示四大家族的衰亡。近读明史,笔者更是发现了这个成语中还有着更深的寓意。不管任何时期,树倒猢狲散都是符合进化论的:大树倒了,失去了遮荫的处所和获取果实的地方,猢狲不散岂有不饿死的道理?大多数的情况是:大树还只是风雨飘摇,猢狲就已经作鸟兽散了。明朝的亡国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崇祯皇帝的确是亡…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的画廊里,有一个不大惹人注意的重要人物——秦可卿。她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末,是十二个“薄命”的贵族青年女子之一。在小说中,由于秦可卿出场不多、说话很少、青春早亡,似乎没有“十二钗”正册  相似文献   

17.
凤姐之我见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曹雪芹着意刻划的人物之一,也是《红楼梦》艺术画廊中极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以他如椽之笔,一破“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传统写人方法,使读者见到了一  相似文献   

18.
廖小平 《湖南社会科学》2005,(5):i0001-i0001
王国维曾以治学三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治学的感悟:“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他所感悟到的“成大学问者”之三境界。我既不是“成大学问者”,况当今治学之景,与王国维之时,相差何其之大乃尔!故自然不敢言说“治学”之“境界”,而只想借用一句“痛,并快乐着”的时语来表达我20年来沉浮于“学海”对“做学问”的一点感悟。何谓做学问之痛?何谓做…  相似文献   

19.
温庆新 《学术界》2024,(2):123-131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学者对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长时段批评,呈现出赞誉与批判并存的态势。赞誉者主要基于知识“兴味”与“红学史”,肯定该文的“考证”方法契合了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推动《红楼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批判者不仅否定该文的“材料”使用与纠缠于“政治问题”,而且意图构建适应现代社会情境的新艺术性研究范式。这是一种以现代学者“当下”需求重构《红楼梦》“过去”意义的言说模式,诱导世人对《红楼梦考证》的“未来”价值予以新的研判。可以说,《红楼梦考证》的现代批评是时人以“新目光新方法”的文艺批评为抓手,努力参与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理应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20.
许建平 《社会科学》2004,(11):105-113
新红学创建期,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方法既非史料考证,也非理论评论,而是由他最终完成的文本分析法。这一方法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三种贡献。传统的认为俞平伯属于考证派、新红学研究史是由考证与评论两种研究模式交构而成的历史观点,应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